建置沿革
1932年置嘉哨、歸來、新寨、老寨等鄉。1940年置停洞自治鄉。1953年析設新發、新合、加民、架里等鄉。1958年撤鄉建停洞公社。1961年析置停洞、擺也、加民、架里等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1992年合併置停洞鎮。
地理環境
境內多杉、松林。產油桐籽、黃麻。有中國小16所。鎮人民政府駐地停洞,在丙妹西北31公里,馬鞍山北麓,都柳江畔。人口總數:25573人,農業人口:24642人,非農業人口:931人,有侗、漢、苗等民族。海拔250米。“停洞”系侗語譯音,“停”意為岩石;“洞”為侗族古代基層社會組織,意為岩邊的寨子。321國道從江北經過。
地理坐標東經108度35分至108度40分,北緯25度48分至25度53分。東與下江鎮相接,南與東朗鄉相靠,西與榕江縣古州鎮毗鄰,北與往洞鄉接壤。全鎮面積121.2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為775米,最低海拔為245米,全鎮年均氣溫16.6℃,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無霜期為290天左右。全鎮面積為121.23平方公里,現轄13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委會,124個村民小組48個自然寨5914戶,總人口為25573人, 其中苗、侗、布依、水、壯、瑤等民族占90.4%。農業人口為24642人。耕地面積為12591畝,其中田面積為11526畝。
停洞交通十分便捷,被譽“從江北大門戶”,是從江人民北上州府、省城的通道,廈蓉高速穿鎮而過,321國道並行都柳江縱穿南北,停洞至往洞和停洞至東朗公路橫貫東西。
政治
停洞鎮現有編制59人,實有48人,其中:行政編制27人,事業編制29人、工勤編制3人。內設機構有黨政辦、民政辦、綜治辦、經濟發展辦、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安監站、扶貧工作站、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務中心、殘疾人聯合會、村建設服務中心。鄉屬站所包括林業站、財政所、計生辦、人口和計畫生育協會、農業服務中心。
韋江平(鎮黨委書記):主持鎮黨委全面工作。
韋紹忠(鎮黨委委員、人大主席):主持鎮人大全面工作,負責督查工作。
陸克先(鎮黨委副書記、鎮人民政府鎮長):主持鎮人民政府全面工作,兼管人民武裝、監察、審計、人事勞動、項目庫建設工作。
潘超(鎮黨委副書記):分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分管精神文明,保密、檔案、組織、工會、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統戰、遠程教育、小康辦、農業、林業、水利等工作。
吳懷宇(鎮黨委副書記(掛任)):分管黨政辦、信息、政務服務中心、宣傳、新聞、危房改造、棚戶區改造、易地移民搬遷、新農村建設等工作。
李青(鎮黨委委員、鎮紀委書記):主持鎮紀委全面工作;協助書記負責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協助潘超副書記分管婦聯工作。
石含榮(鎮黨委委員、鎮政法委書記、鎮人民政府副鎮長):主持鎮政法委全面工作、鎮人民武裝部工作;分管綜治、信訪、維穩、公安、司法、調處、安全生產、農村消防、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森林防火、交通、防汛抗旱、氣象、城鎮建設、環保、國土、地質災害等工作。
鍾信釗(鎮黨委委員、鎮人民政府副鎮長):分管財稅、扶貧、發改、一事一議、招商、鄉鎮企業、項目庫建設、金融、保險等工作。
韋錦明(鎮黨委委員、鎮人民政府副鎮長):分管教育、衛生和計畫生育、合作醫療、體育、多彩貴州文明行動、民族、文化、宗教、旅遊、殘聯等工作。
廖忠和(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協助潘超副書記分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分管民政、雙擁、科技、科協、全民科學素質教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就業、社會養老保障、工商、技術監督、物價、糧油、供銷、供電、郵政、通信、統計、電子商務等工作。
經濟
都柳江孕育了兩岸土地上豐富的物產和獨特的民情民風,素有朝天辣之鄉美稱。土產品主要有花椒、椪柑、楠竹、香糯、桐子等,主要畜產品有香雞、黑山羊、小個子黃牛等。這裡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勤勞的苗族和侗族人民在這裡友好聚居,其中苗族占90%之多。此地民風純樸,民族風情濃郁,充滿激情的苗族鬥牛、返樸歸真的侗族歌舞讓人留連忘返。
行政區面積:121.23畝 耕地面積:12591.0畝 主要經濟產業:辣椒、花椒 名特產品:辣椒、花椒
人口民俗
“牛癟”,又被稱為“百草湯”。食“牛癟”古已有之。據宋代朱鋪著《溪蠻叢笑》記載:“牛羊腸臟,略洗擺羹,以饗食客,臭不可近,食之則大喜。”“牛癟”的製作工序複雜,將牛羊宰殺後取其胃及小腸里未完全消化的內容物,擠出其中的液體,加入牛膽汁及佐料花椒、生薑、陳皮、香草等,放入鍋內煮沸,文火慢熬,將液體表面的泡沫及雜質除掉,過濾回鍋加入食鹽、蔥蒜、辣椒即成。可以將牛肉放湯中一起煮食,也可以“牛癟”作鹽碟,用煮熟的牛肉蘸著吃。
牛食百草,其中許多是草藥,而牛膽則有消炎的功效,牛黃入藥清火瀉熱眾所周知。“牛癟”既是一味獨特的美食,還具有消炎解表、治療炎症和感冒等功用。 侗家的牛癟是這樣做的,在侗家人們殺牛前,首先給牛餵些牛愛吃的中草藥—像首烏葛根綠豆柴胡參黨土 人參當歸防風金蕎麥等等和一些新鮮的鮮草,餵半小時左右把牛殺了,然後將牛剛吃進到胃還沒有消化的這些中草藥取出放入高溫鍋加二倍以上的高溫沸煎三十分鐘後取出,然後用絲瓜咯多次去渣,去渣乾淨後存放在一邊備用:然後將新鮮的牛肉放在樟木製的砧板上切絲(樟木製的砧板可以殺牛肉上有的牛肉釘),切好後放入鍋中拌生薑片爆炒二十分鐘左右,炒熟後可以將牛癟倒入牛肉中(如果是炒牛肉則放少些,拌後炒到半乾即可以了。如果搞火鍋則至少放入現有牛肉的兩倍),同時加鹽味素等配料,要吃時還要放些五香(即石菖蒲)藿香川芎等為香料即可。牛癟還有湯鍋與乾鍋之分,即火鍋湯汁的多少,湯鍋牛癟比較 鮮嫩,而乾鍋牛癟香味更濃郁,熱烈。 牛癟和羊癟,是黔東南非常奇特的一種食品,不少外地人難以接受,實際是衛生、科學、可口的菜餚。它是在宰殺牛羊時,將其胃液取出並過濾乾淨,在烹製牛羊肉將熟時,放入適量。烹製好的牛癟和羊癟是黃綠色,入口微苦,有健胃、祛熱和助消化的功效,被黔東南少數民族視為待客上品。
停洞鎮花椒
停洞花椒大多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7m,莖幹通常有增大皮刺;果球顏色為紅色,果期6-9月,適宜在農村房屋邊石縫中栽培,是停洞牛癟、羊癟最佳作料。主要產於黨略村污略自然寨。
停洞朝天辣
朝天辣是停洞鎮特色產業之一, 適合於生長在海拔600-700米左右的山區,因其從生長到成熟始終朝天向陽而得名,其味香、辣、鮮嫩可口,長期食用具有明目、延年益壽等功效,有極高的經濟價值,該辣椒成熟後呈紅色,長7-10cm左右,形似毛筆筆尖,常規收割是連莖割下去葉,紮成小把置於火炕上烘乾,如同一件件藝術品,朝天辣味香辣烈,牛癟、羊癟、醃魚,醃肉最佳作料。主要產於該鎮苗朋、九曰一帶。
停洞牛打架
鬥牛
鬥牛是苗族同胞最喜愛的一項娛樂活動之一。貴州從江停洞鎮的鬥牛更是保持原汁原味的古老氣息,他們以鬥牛為媒,在鬥牛中娛樂,在鬥牛中交往,在鬥牛中談情說愛。“鬥牛”在停洞這裡通常稱為“牛打架”,是一種民間自發組織的活動,它源於苗族遠古時期,據說最初是牧童放牧,閒著無聊,用各自的牛相鬥取樂,後逐漸發展成固定的用來取樂的打鬥模式,最後就演變成了“鬥牛節”。而用來相鬥的牛就叫“打牛”或“鬥牛”,它代表了一個寨子的榮譽和精神風貌,因此,“打牛”是一個寨子、一個房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們心中敬仰的“神”。停洞的“鬥牛”不設獎,都是苗族同胞們為了自娛自樂而自發組織的,在每月逢“亥”日,苗族同胞就會組織周邊的苗寨聚集來鬥牛,共同歡慶他們的節日。
鬥牛的發起通常由一個寨子發出邀請,本地叫“放木葉”,用一塊木塊寫上邀請者邀請鬥牛的意願及鬥牛的時間、地點,然後分別傳送到其它寨子,收到“木葉”後,其它寨的打牛再向發起人應約報名,以便安排相鬥。到了鬥牛那天,寨上的男女老少就敲鑼打鼓,穿金戴銀,牽著各自的打牛到打牛塘去鬥牛了。原則上,每個寨子都有自己的打牛塘,但為了方便集中,通常只用幾個鬥牛塘,如:停洞村的“塘房”,九掛村的“松批”,九曰村的“松刀”,架里村的“架里”,還有田壩村的“田壩”打牛塘。每當鬥牛,牛塘四周人山人海,彩旗飄揚,鑼鼓沖天,場上的孩童在大人的庇護下,歡呼雀躍,追趕在“打牛”的屁股後,不時轉來陣陣歡呼聲,場面極其壯觀。
最讓人嚮往的不僅是鬥牛本身,還有那些令人熱血沸騰、難以忘懷的,融入在鬥牛節里豐富多彩的活動。灑脫的人,可以在那牛塘兩邊,隨意割下一塊新鮮的牛肉,邀上幾個朋友,就地把牛肉加工,再來幾打啤酒,喝個日落不歸,這就是讓人愜氣的停洞湯鍋;失意的人,可以在這裡找到他(她)的終身伴侶,在這裡,你會看到穿著精美手工製作的苗族服飾的少女,她一手撐著花傘,一手攬在男孩的臂彎里,毫不羞澀地在街上撒嬌;親朋好友,可以在這裡互道平安;村與村之間,可在這裡相互祝賀溝通感情,加強來往。精明的人,會在這裡找到發財的商機—鬥牛塘四周,有特色小吃,土特產品,還有掛滿一樹樹的豬牛肉,叫賣的商販忙個不停。最要緊的是以鬥牛引伸而來的大牲畜交易,停洞的大牲畜交易市場是黔東南州規模較大的牛市場之一,一般在農曆“4、9”即趕集日開場,也在鬥牛節中交易,上千頭大牲畜同處一場,任您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