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即已開始在印度生活。公元前3500年之後,農業文明遍布印度河平原。公元前2500年前後,印度河流域出現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先民開始使用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吠陀時代開始。印度文明的中心漸次由西向東推進到恆河流域。其後數百年間《梨俱吠陀》和其他吠陀經典問世,成為印度文學和哲學的源頭。吠陀文明為後來印度教的發展和印度文明的騰飛奠定基礎。公元前6世紀,各種哲學流派和社會學說並起紛呈,佛教和耆那教應運而生。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專制帝國。公元3至6世紀的笈多王朝時期,是印度古代文明發展的黃金時代,科學、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婆羅門教在這一時期經過改革演化為印度教。公元10世紀之後,隨著穆斯林入侵併建立政權,印度古典文明開始衰落。在莫臥兒王朝統治中期,印度國力臻於鼎盛。19世紀中葉,英國完成對印度的征服。1947年8月15日,印度獲得獨立。古老文明獲得新生。
印度古代文明最顯著的特色是其宗教性。歷史上,宗教一直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印度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構成印度文明的三大板塊。印度教在建築和雕刻方面,佛教在建築、雕刻和繪畫方面,伊斯蘭教在建築和繪畫方面,都分別創造了眾多傳世藝術珍品。因此,印度文明在世界文明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和獨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