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岳,北臨黃河,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2°26′15″~113°00′00″和北緯34°27′30″~34°50′00″之間。 偃師市現轄4個街道、9鎮、214個行政村(585個自然村)、12個居委會、2240個村民組,總人口61萬(2013年),總面積668.58平方公里,是中原經濟區鄭洛城市工業走廊上的重要節點城市,河南省首批10個小康達標縣(市),也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河南省26個城鎮化發展重點縣(市)、35個擴權縣(市)和第二批對外開放重點縣(市)之一,綜合經濟實力居全省前列。 偃師因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東征伐紂在此築城“息偃戎師”而得名,先後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境內有二里頭夏都斟鄩遺址、屍鄉溝商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和唐代帝陵唐恭陵。偃師還是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和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 2018年11月,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公元前16世紀,商湯在今縣城西南建都,史稱西亳。

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在縣城東築城息偃戎師,遂名偃師。周末設偃師、緱氏(今為鄉)兩縣。

自秦以後,偃師、緱氏兩縣屢有分合,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後,單設偃師縣至今。

民國初年,偃師屬河洛道,後改屬河南省政府豫西行政長官公署。1944年,中共皮定鈞部在縣境南部解放區建立偃師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豫西一專區。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1948年4月偃師解放,隸屬豫西一專區、洛陽行政區。

1955年12月改屬洛陽地區。

1983年劃歸洛陽市。

1993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偃師縣,設立縣級偃師市。

行政區劃

2016年9月30日,偃師市舉行槐新、伊洛、首陽山、商城街道辦事處揭牌儀式。

偃師市行政區劃一覽
街道/鄉鎮面積
人口管轄範圍
商城街道19.82平方公里3.6萬偃師市工業區管委會,增加潘屯、新寨社區、大槐樹、塔莊村
槐新街道--偃化口往東,以商都路為界,以北為槐新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
伊洛街道--偃化口往東,以商都路為界,以南為伊洛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
首陽山街道52.9平方公里5.2萬政府駐地溝口頭村轄24個行政村、35個自然村、203個村民組
山化鎮69平方公里5萬轄17個行政村,252個村民組
邙嶺鎮56平方公里3.4萬轄14個行政村、164個村民組
岳灘鎮29.7平方公里4.1萬轄18個行政村
翟鎮鎮31.8平方公里4.2萬轄19個行政村、192個村民組
顧縣鎮43.69平方公里6.01萬轄15個行政村,257個村民組
緱氏鎮80.4平方公里6.35萬轄24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273個村民組
府店鎮59.6平方公里4.1萬轄17個行政村
大口鎮96平方公里4.6萬轄28個行政村、53個自然村
高龍鎮38平方公里3.6萬轄16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市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地區的洛陽盆地東隅,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2°26′15″-113°00′00″和北緯34°27′30″-34°50′00″之間。偃師市東西長約44 km,南北寬約34 km,總面積948.43 km,約占洛陽市總土地面積的6.24%,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0.568%。偃師市東鄰鞏義市,距鞏義市30 km;西接洛陽市郊區和孟津縣,距洛陽市30 km;南倚嵩山接登封市、伊川縣;北與孟州市隔黃河相望。

地形

偃師市南北高中間低,地貌景觀略呈槽形,地表形態複雜多樣,大體可分為山地、丘陵、坡地、平原四種類型。南部萬安山,山勢由東向西降低,海拔300—900米,最高峰1302米,面積占全市的16.72%;萬安山北側為丘陵和洪積沖積坡地,海拔 150—400米,面積占全市的35.71%;中部伊洛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115—135米,面積占全市的31.37%;北部邙山丘陵,東西走向,嶺脊突起,海拔140—300米,最高峰403.9米,面積占全市的16.2%。

氣候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市地處暖溫帶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4.2℃,無霜期年平均為211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00—600mm之間,全年實際日照時數為2248.3小時,全年日照百分率為51%。多年平均風向以東北風、西風最多,其次是東風、南風,北風最小。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9%。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市境內河流屬黃河水系,黃河沿邙嶺北麓流過,境內長1km多,伊、洛河在境內流程最長(伊河37km,洛河42km),還有馬澗河、劉澗河、沙河等季節性河流。全市共有水庫13座,其中,中型水庫2座:桃花店水庫、九龍角水庫;小型一類水庫6座,小型二類水庫5座。水資源年平均總量3.8億m,其中,地表徑流1.21億m,地下水1.22億m,地表客水1.01億m,外引水0.36億m。水資源的總量多,可利用量大,基本可以滿足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求,但分布不均,利用率低,伊洛川區相對豐富,其它地區比較缺乏。中州渠受洛陽市工業廢水嚴重污染,市區的皮革廠、化肥廠、化工廠等對洛河水也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對農田灌溉和人畜用水有害。

土地資源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市土地利用的特點是利用類型齊全,耕地面積相對較多,後備資源不足。根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全市土地總面積142.03萬畝,已利用120.53萬畝,利用率84.72%。其中,耕地7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0.7%,高於全省平均水平(40.9%),人均耕地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09畝/人)。園地1.83萬畝,林地7.31萬畝,水域7.54萬畝,交通用地3.48萬畝,城鎮和農村居民點13.5萬畝,工礦用地2.45萬畝,未利用地21.73萬畝,未利用率為15.28%。

礦產資源

偃師市南部萬安山富含多種礦藏,已探明的有煤炭(地質儲量約7億噸,可采儲量達4億噸)、鋁礬土(探明儲量5200多萬噸)、石英石(儲量2億m)、石灰石(儲量10億m)、白雲岩(儲量2-3億m)、花崗岩(儲量7億m)、鉀長石、鈉長石等23個品種。其中,“雲里梅”、“菊花青”被譽為世界獨特品種。

生物資源

偃師市動植物資源較為豐富,林木達1200多種,各種動物220餘種,與許多產業密切相關,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政治

偃師市市委領導(2014年):

名字職位
宋義林中共偃師市委書記 主持市委全面工作。
李靈敏中共偃師市委副書記、市長 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
於 迎中共偃師市委副書記 負責市委常務工作。
韓建軍中共偃師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主持市紀委全面工作。
趙站偉中共偃師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 負責市政府常務工作。
章 勇中共偃師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主持市委組織部全面工作。
於曉峰中共偃師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 主持市委辦公室全面工作。
馬洪福中共偃師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主持市委宣傳部全面工作。
石小琳中共偃師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主持市委政法委全面工作。
李福欽中共偃師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主持市委統戰部全面工作。

經濟

綜述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2013年,偃師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54億元,增長9.8%;固定資產投資199億元,增長24.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12億元,增長1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8億元,增長13.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57元,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12596元,增長13%。在全省108縣(市)首次經濟發展質量總體評價中,偃師綜合評價排名第七位,發展結構排名第六位,發展效益和民生幸福均列第四位。

2016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4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34.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4.8億元,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7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506元。

第一產業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市2013年常用耕地面積46.2萬畝,其中水澆地29.5萬畝,糧食總產保持24萬噸以上,是中國小麥高產、穩產、優質、低成本栽培技術發源地、中國優質專用糧生產基地和全國重要的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國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關項目——“小麥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小麥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研究與示範”等項目相繼在偃師實施,小麥萬畝超高產樣板田單產居世界領先水平。農業結構調整步伐較快,形成優質小麥和小麥良種、無公害蔬菜、鮮食葡萄、花卉苗木、畜牧養殖等五大優勢產業,被確定為全省農業標準化先進縣(市)和全省畜牧業重點縣(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勢頭強勁,偃師市共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74家,規模化農產品加工企業150多家,湧現出了年產10萬噸無公害豬肉系列產品的眾品食業公司、年加工肉雞2500萬隻的六和慧泉食品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

第二產業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2013年,偃師市現有國營企業25家,民營企業4367家,擁有省級以上名優產品38個,通過ISO9000國際標準質量體系認證企業130家。2010年,全市民營經濟共實現營業收入605億元,實現增加值195億元,上交稅金8.5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為78.4%。傳統產業與高新產業互促並進,產業門類齊全,已形成能源、機械加工、建材、石化、輕紡、農副產品加工等六大優勢產業和矽及太陽能光伏、超薄玻璃、鋁及其精深加工等為主體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是中國較大影響的矽及太陽能光伏、三輪機車、石化管件、電線電纜、布膠鞋、針紡和電子超薄玻璃生產基地。

第三產業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商貿、物流業空前繁榮。上海國際商貿城開工建設,丹尼斯、眾志購物中心、百信購物廣場、西亳市場改造等建成營業,“萬村千鄉”達標店490家,形成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幹、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經營網路體系。連鎖形態日益完善,城鄉市場購銷兩旺。房地產業發展迅速。上海花園、麗景花園、書香名邸、城市花園、綠色家苑等住宅小區竣工,御花園住宅小區正在施工。文化旅遊業全面提升。以二里頭遺址、商城遺址苑、商城博物館為重點的古都群旅遊區,以唐恭陵、玄奘故里為重點的唐文化旅遊區,以雙龍山省級森林公園為重點的自然生態旅遊區得以提高鞏固,商城博物館獲得“國家AAA旅遊景區”稱號,總投資30億元的玄奘文化產業園區穩步建設。2010年,旅遊業接待國內外遊客122.4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2.03億元。金融、保險、廣告、通信、網路等服務業日趨繁榮。2010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95億元,年均增長14.2%,不含五鎮67.4億元,年均增長13.6%。

社會

教育

偃師市2013年撥付教育公用經費3856萬元、“兩免一補”資金1240萬元。教育“10件實事”順利推進,完成校安工程21個。南部宜居區中國小開工,實驗高中綜合樓完工。

醫療

偃師市2013年新農合參合率達99.7%,“先看病後付費”診療模式順利實施。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實現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藥品價格總體下降30%左右;3家公立醫院實行全部藥品零差率銷售。120急救中心竣工,衛生監督中心開工建設。

社保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2013年偃師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7%,累計發放養老金1.02億元。新增城鎮就業455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60人。扶持小微企業50家,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08億元。城鄉低保標準和五保供養標準持續提高,2013年發放低保金2923萬元、五保供養金333萬元。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鄉鎮敬老院“溫暖工程”全部建成。

文化建設

2013年偃師市,張海書法藝術館擴建完成。“兩館一站”免費開放,農家書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數位電視整體轉換和有線電視入戶工作順利推進。城鄉免費放映電影2764場。玄奘故里文化旅遊景區11項工程竣工,商城遺址宮城保護展示工程正在施工。完成全民健身中心一期和各鄉(鎮、區)中心體育廣場建設,免費健身器材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交通

公交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1路:火車站至石家莊,全長16公里,經過站點22個,每日運營車輛14台,每8分鐘發一班車。

2路:老城西至南蔡莊,全長10公里,經過站點19個,每日運營車輛10台,每6分鐘發一班車。

3路:火車站至回龍灣,全長15公里,經過站點22個,每日運營車輛20台,每5分鐘發一班車。

5路:西亳市場南門至丁門口,全長24公里,經過站點23個,每日運營車輛6台,每20分鐘發一班車。

6路:綠城花園至申陽,全長10公里,經過站點13個,每日運營車輛6台,每20分鐘發一班車。

7路:偃師至佃莊鎮政府,全長25公里,經過站點28個,每日運營車輛12台,每10分鐘發一班車。

8路:許莊至義井,全長25公里,經過站點26個,暫停運。

101路:火車站經市直中學、東花壇至西亳市場,向南經農貿市場、土地局至三實小,沿太學路正西至蔡家口,正北至西劇院,向東至火車站;全長近10公里,每日運營車輛6台,單向3台,每7分鐘發一班車。

鐵路

火車站:偃師站、偃師南站(高鐵)

偃師市地處河南省西部,東距省會鄭州80公里,西距古都洛陽30公里,是鄭洛工業走廊的重要節點城市。境內隴海鐵路、焦枝鐵路和連霍高速、太澳高速公路以及310國道、207國道交匯貫通,形成了以國道、省道、縣道為主幹,以鄉村道路為支脈,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網路。

國道

2013年,投資3837萬元的府周路改建、投資1650萬元的古城快速通道西延工程完工,投資1.6億元的杜甫大道二期、投資1.3億元的洛偃快速通道偃師段擴建工程和投資1.25億元的310國道(高速引線—白馬寺)改造提升工程正在實施。11條縣鄉道路和10條村道竣工。

民俗

過年添歲錢

過年時長輩給晚輩發添歲錢,似乎是普天一理,對為啥要發添歲錢,陳河人自有解釋。

當年玄奘祖輩落戶陳河,因其世代為官,家族顯赫,受人敬仰,陳家人生性厚道,凡有來此居住者,或贈以房舍,或賜下田畝,因此相繼有張姓,李姓,董姓等遷入,陳家上下,一律和平相待,毫不欺生。

過年時分,相繼遷入陳河的旁姓人家為感謝陳家老爺子功德,攜上妻子兒女登門陳府,為陳家老爺子作揖拜年。陳家老爺子心裡高興,命家人拿出些稀罕食品招待,欲留下用飯,但又不能破了“年飯不出門”的規矩,便拿出些銅錢分給來拜年的孩子們。

世代延續,這初一拜年發添歲錢便作為陳河村的禮儀延續下來。後來,大人們年歲大了,不便去拜年時,則囑咐孩子們去,還自有交待:
一、磕頭時要雙膝下跪,不能單膝磕頭;二、如遇臥床之人,不能隔門坎磕頭;三、拜年時主人不落座不磕頭;四、拜年只磕一個頭。這些都成了陳河村無書自傳的年節禮儀。

蒸饃

偃師人蒸饃有講究,人擦麥子磨麵的仔細。過去糧食欠,一個麥粒兒都珍貴。人們將簸籮用稀布纏了密實,防止麥粒兒亂掉,用白大布濕水擰乾裹在手頭,在麥子中擦來擦去,直到那布不見髒灰才成,磨的面白了,饃才能白呀。

蒸年饃是細心活兒,也是操心話。將面和上面劑兒發酵,開三開,接三接,在面板上揉勻拍起來亮爽爽地響,才算成。籠布濕水抻籠布放饃,大火蒸二十分鐘,再用中火蒸十分鐘即成。揭饃前用小碗放點食紅,將筷子頭,一破四開,中間夾細竹蔑 ,籠一揭挨個捺在饃上,便成了“四瓣花”,意指“四時開泰”。

扒頭村五院

臘月二十三祭灶,在中國好多地域都定在這個特定的日子裡。但惟獨偃師市緱氏鎮扒頭村的李姓五院,他們的祭灶是在臘月二十二晚上。可謂別具一格,與眾不同。五院原指扒頭李姓(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縣東城門迤里遷偃師)的第五門人。原系官宦之家。

據傳說,當年五院一名做官之人,早起五更上朝,天色還暗,行走間,忽聽天空馬蹄鑾鈴聲響,急忙舉目觀看,看到灶王爺和灶王奶合騎一匹銀色健馬,飄飄雲端,騰空而去。從此,他規定家人,祭灶一律改為臘月二十二了。

名人

名人朝代成就名人朝代成就
卜式 西漢 牧羊大師 武翊黃 狀元
祝雞翁 西漢 古代善養雞者 畢宏 畫家
龐參 東漢 太尉、名臣 呂蒙正 丞相,三拜丞相
杜子春東漢經學家朱光庭名臣
孫堪 東漢 經學家 程震 清官
郤正 蜀漢 兩朝賢臣 馬君祥 著名畫工藝人
明崇儼正諫大夫程思廉解州鹽使
玄奘 著名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 黃錦 太監、修建白馬寺
畢構 名臣 黃爺 治水英雄
徐有功 十大清官之一 藺完植 進士、清官
房琯 兩朝宰相 武億 著名學者、金石學家
武元衡 詩人、宰相 藺挺達 康熙皇帝欽賜“老實官”

旅遊

會聖宮碑

山化鎮寺溝村的鳳凰山上,有一通“中州第一巨碑”——會聖宮碑,千年前北宋皇室祭掃陵墓,先要在此緬懷先祖功德。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會聖宮原為“三聖宮”,“會”足重溫、緬懷的意思,“聖”就是君,是每年春秋季皇室祀祖祈福時,臨時住的行宮。碑文中,大量篇幅為宋王朝歌功頌德,描繪了當時會聖宮“隱若中天,宛若仙域”的盛況。市文物局李秋展介紹說,該碑刻立於北宋景右元年,公元1034年,通高9.4米,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篆刻文字,碑書楷書,共36行,每行84字,全文3024字,記述了會聖宮的由來和建造經過,以及會聖宮的地理位置、山川和當時建築的宏偉,以及奉安、盛榮、禮儀等,意在歌頌北宋三聖的政績和太平盛世。

該碑上刻飛鶴流雲牡丹紋,帽頂盤守六條浮雕舞龍,碑額篆書“新修西京永安縣會聖宮碑銘”,整體刀工精美,渾然天成。碑文文字之多,為全國碑文之最,其撰文、書肘、鐵筆並稱三絕。

劉國故城遺址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該遺址位於偃師市西南方向約20公里外的萬安山北麓,南望青羅山,北瞰伊洛河,東瀕瀏河,西臨澗河的支流小西河,東西北三面都是深約20餘米的河溝,南面是一塊開闊的山前緩坡地,遺址座落在天然形成的半島上。

據調查可知,該城呈不規則形,南北長約1220米,東西寬約650米,在該遺址城區內耕土層中散落著大量春秋至漢代的板瓦、筒瓦,各式磚等建築材料及盆、壺、豆、瓮等陶製器皿殘片,陶家村的東北壕溝斷崖上暴露出有殘存的夯土城牆,系該城的南城牆。牆體分東西兩段,東段東起瀏河西岸,沿壕溝的北沿向正西延伸,長137米,厚約24.5米。西段城牆從村民姬木太宅院西北角開始向西南傾斜,到距小西河東岸約50米的陶玉亭家院內消失。在東西兩段城牆之間的城門,作為向外的通道,城外修有護城壕。與春秋時期各國都城布局基本相同。

水泉石窟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偃師[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縣級市]

水泉石窟位於偃師市東南30公里萬安山斷崖上,坐東朝西,依山面水,開鑿於北魏至唐宋期間,整座石窟足在一個原始溶涮的洞壁上鑿龕造像而成。窟深6.5米,寬4.8米,高約12米。窟面略呈呈方形,後壁中央雕主佛兩尊,現僅存北側一尊,高約3米。窟壁間雕大小佛龕400多座,造型各異的石佛造像1000多個。

水泉石窟價值珍貴,開鑿時間早於洛陽龍門石窟,後來可能因為石質的原因,沒有繼續雕刻。其外南壁依山而刻的摩崖石碑,記載了水泉石窟的許多歷史,洞窟龕內造像多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也有不少的交腳彌勒造像,但令人奇怪的是石窟主佛是兩尊,在我國其他石窟中沒有見到。有專家們稱,這可能與北魏時太后聽政有關:一佛象徵皇帝,一佛象徵皇太后。

石窟造像刻工簡樸硬直,體現了北魏石刻藝術的特點。龕楣及近側多刻飛天、化生、蓮花、幃幔、纓絡,佛座下有金 剛力士及蹲獅子、臥獸等。在窟外北壁上雕有一處先天二年的像龕,系盛唐作品,雕刻技法細膩迥異,讓人嘆為觀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