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倫敦的名人、倫敦的水、倫敦的山、倫敦的皇宮、倫敦的教堂、倫敦的街、倫敦的巷、倫敦的塔、倫敦的橋……
2012年,“萬城之花”倫敦,必然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倫敦文化啟示錄》稿以點帶面,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倫敦的自然和歷史人文景觀,用文化隨筆的形式向讀者展現了作者李岡原品味到的倫敦文化。內含與中國城市文化的比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李岡原,女,1961年8月7日生,浙江杭州人,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世界史專業;1991年至1994年,在杭州大學攻讀英國史方向碩士研究生,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85年,調入杭州師範學院人文學院歷史系,歷任助教、講師、教授;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到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做訪問學者,從事北愛爾蘭和平問題研究(教育部985重點課題);2006年9月,任杭州師範學院跨文化研究所副所長;2008年至今,為杭州師範大學文化藝術學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世界近現代史、英國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世界文化史、國際關係史等
圖書目錄
1.倫敦的人——清新脫俗
2.倫敦的水——安泰國民
3.倫敦的山——香滿平楚
4.倫敦的皇宮——莊嚴華美
5.倫敦的教堂——古老肅穆
6.倫敦的街——繁華有序
7.倫敦的巷——雅俗交集
8.倫敦的塔——神秘凝重
9.倫敦的橋——歷盡滄桑
10.倫敦的城堡——貴族風範
11.倫敦的紀念碑——人文情懷
12.倫敦的墓——保衛天國
13.倫敦的天文台——創造時空
14.倫敦的捷運——文明浪漫
15.倫敦的學校——特色鮮明
16.倫敦的劇院——精彩紛呈
17.倫敦的公園——修身養性
18.倫敦的廣場——追求自在
19.倫敦的美術館——藝術恆久
20.倫敦的博物館——類型多樣
21.倫敦的故居——文蘊深厚
22.倫敦的雕塑——英倫精魂
23.倫敦的花園——典雅浪漫
24.倫敦的噴泉——仁愛流淌
25.倫敦的紀念館——文史視窗
26.倫敦的茶——秉承傳統
27.倫敦的美食——世界廚房
28.倫敦的酒吧——味道獨特
29.倫敦的酒店——品牌經典
30.倫敦的商店——琳琅滿目
31.倫敦的書店——沉香悠遠
32.倫敦的節目——熱鬧歡騰
33.倫敦的體育——多姿多彩
34.倫敦的傳媒——“第二大使”
35.倫敦的數宇——詭異多端
36.倫敦的綠——環保有道
後記
2009年仲夏,我作為杭州市城市學研修人員被派往國際大都市——倫敦。這座已然進入後現代的城市給我留下的總體印象是既古典優雅,又時尚清新。然而,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倫敦的環境美得令人陶醉。我居住在格林尼治大學邊的公寓,窗前是一條小路,緊挨小路左右的是兩個小公園。左邊的是健身休閒公園,錯落有致地擺放著十餘種健身器械。其正中間,亭亭玉立著華蓋狀的涼亭。周圍是人工種植的、呈S狀的薰衣草景觀帶。盛開的薰衣草,香氣濃郁襲人,很是招蜂惹蝶。那不過百米長三米寬的景致,帶著極品詩畫的風情,秀色可餐,很是宜人,更確切地說是醉人!而路的右邊是當地的自然保護區。它,建在陶器廠遺址上。猛一看是廢墟:斷垣殘壁極其不規則。偶爾,還能發現陶器碎片。地上頑強地長著一些蕨類和層次分明的草本、藤本植物及灌木叢,它們與野花野草們雜然相處鋪就的綠毯,煞是養眼。樸素、簡約和純真中,不失清新、浪漫、美麗。起初在1967年,此地拆除了一座叫吉布斯·坎寧的陶器廠,這一遺址地變得日漸荒涼。1994年重建這個公園的初衷,是為了紀念蘇·葛德弗瑞女士。她當年勇敢地致力於保護烏鴉的生存權,後來發展到“保護蝴蝶、蟋蟀和螞蚱的生存權”!可以說,在倫敦文化名城的五光十色中,最醒目的莫過於這一抹綠色環保意識。
在這裡,民眾的環保意識幾乎令人匪夷所思。尤其是在倫敦,接觸到的專家在座談中,向我介紹了“福利雞運動”,令我大跌眼鏡。這場運動是在英國皇家動物保護協會(RSPCA)主導下進行的,還美其名曰:“做雞,要做快樂的雞!”這些被稱為“快樂雞”的權利如下:第一,要運動,比如踢皮球。故而,要有足球等玩具。第二,吃自由自在尋覓來的食物(Freedom Food)。第三,擁有“日照權”,雞舍必須保證光線足夠明亮。第四,擁有麥秸垛,在雞架上棲息當然是必須的。這樣的“快樂雞”,方能生產“快樂蛋”。“快樂蛋”商場有售,每4隻10英鎊,價格遠高於普通雞下的蛋。
倫敦,仿佛是頭大象,不同的部分給人帶來不同的驚奇。
那時的我,每每漫步在泰晤士河畔,看著那條通向大海的河,潮漲潮落,海鷗翻飛,情不自禁地萌生了希望能和有興趣了解倫敦的朋友分享這個國際大都會的美妙和精彩的想法。
這兩年來,多次和自由撰稿人、專欄作家、著名雜文家金新先生談及此事。在他的鼎力襄助下,才有了這本《倫敦文化啟示錄》問世。她是《城市記憶——行走在跨文化的邊緣》(悅享英倫文叢)的第一本。而本書則將從跨文化的視角,以輕鬆清新之文體,以亦莊亦諧之筆調,挖掘出倫敦所能給予當下國人的點滴啟迪。
衷心感謝所有對我在格林尼治大學從事城市學研修工作時給予莫大幫助的朋友們,尤其是該校圖書館、商學院的英國朋友們。特別要感謝的是致力於老齡化研究的Jane Lethbiidge女士。她熱情地幫我聯繫了從事文物保護、法治、建築、環保、教育、交通、水以及文化、行銷、規劃、管理等城市學各領域問題研究的專家學者。在2009年七八月間,通過與諸位專家的座談,受益匪淺。其中歐盟水問題首席專家David Hall教授對未來世界水問題的遠見卓識更是令人欽佩。
藉此機會,要表達對於給我提供前往倫敦研修機會的杭州市政府及杭州師範大學的由衷感激,特別要感謝崔鵬飛書記、葉高翔校長、黎青平副書記、朱德明教授給予的關心和工作上悉心的指導,對杭州圖書館儲樹青館長和章偉良館員慷慨無私的援手感恩於心,感謝恩師楊傑教授和倫敦大學的凱文教授、李曉峰博士伉儷對我在倫敦研修期間及時而耐心的幫助。
參加本書資料整理與撰稿工作的有朱伯榮、蔡宏偉、胡育強、朱小東、栗志、蔣斌、湯鵬、杜平、趙丹、余水金、費穎、屠麗萍、李萍、李海寧、沈燕鳴、梅琴、鄔烈波、王德英、郎笑、楊燕、姚康康、周歡歡,王曉林為本書提供了攝影圖片,在此深致謝意。
希望,這只是一個起點。
我深知,書中難免有錯謬,還望方家指正。
李岡原
於杭州美都
2012年7月26目
序言
一提到倫敦,人們自然會想起其“霧都”的別名。英國文豪狄更斯的小說《荒涼山莊》開篇就以細膩的筆觸描述道:“煤煙從煙囪頂上紛紛飄落,化作一陣黑色的毛毛雨……到處都是霧。霧籠罩著河的上游,在綠色的小島和草地之間飄蕩;霧籠罩著河的下游,在鱗次櫛比的船隻之間,在這個大(而髒的)都市河邊的污穢之間滾動,滾得它自己也變髒了……霧爬進煤船的廚房;霧躺在大船的帆桁上,徘徊在巨舫的桅檣繩索之間;霧低懸在太平底船和小木船的舷邊。霧鑽進格林尼治區那些靠養老金過活、待在收容室火爐邊呼哧呼哧喘氣的老人的眼睛和喉嚨里;霧鑽進了在密室里生氣的小商船船長下午抽的那一袋煙的煙管和菸斗里;霧殘酷地折磨著他那在甲板上瑟縮發抖的國小徒的手指和腳趾……”
文學是現實的反映。20世紀60年代之前,倫敦煙霧繚繞,一俟夜晚,即便街頭路燈通明,10米以外概莫能見。無風季節形成的霧霾給曾客居倫敦的老舍先生留下深刻印象:“烏黑的、渾黃的、絳紫的,以致辛辣的、嗆人的……”
“美惡相飾,命日復周;物極則反,命日環流。”
1956年,英國出台了世界上第一個潔淨空氣法律,那便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潔淨空氣法案》。學界以為,1952年12月發生的駭人聽聞的“倫敦煙霧事件”,將沉醉在工業革命勝利喜悅中的英國徹底喚醒,多達12000人喪生霧霾的悲劇直接推動了政府環境保護立法的進程。
為空氣立法之智慧堪稱“前不見古人”,不要說專制國家,即便民主國度,歷史地看亦可能誤當荒唐事。
值得一提的是,“倫敦的智慧”乃政府與民眾同心同德之結晶。
在“倫敦煙霧事件”之前,倫敦人傾向於接受污染作為工業社會的代價;之後,倖存下來的倫敦人再也無意美化倫敦的濃霧了。素以“霧都”著稱的倫敦一旦發生煙霧,倫敦人就會奮起與這工業化帶來的副產品作不懈鬥爭。事實上,《潔淨空氣法案》的迅疾出台,沒有民眾的充分理解與全力支持,幾乎是不可能的。
由此,不禁思緒紛飛。
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爭》中明確指出:“一系列的發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義,其中具有光輝的歷史意義的就是火藥。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人歐洲。”
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之一——火藥,產生於隋唐。宋人近水樓台先得月,開始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而成編炮(鞭炮)嬉戲,而“後得月”的英帝國則借洋槍洋炮不甚費力地打開了華夏泱泱大國長期鎖閉的國門。 “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
PM2.5濃度明顯升高,煙花爆竹集中燃放是重要因素。筆者所在地杭州,市政府一反傳統大幅縮減2014年春節期間市區可燃放煙花爆竹的時間(只準許在除夕、初一、初五、十五之際),嚴禁各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國有企業、大型專業市場等節後燃放“開門炮”。
這樣的決定順應民意,不能說不起作用,但“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多年來欠環境的賬豈是朝夕可還?政令所起的作用暫時還是有限的,城居者難逃“人肉吸塵器”之宿命。據中新社新聞圖片顯示,馬年大年初一,杭州一如往年變身“霧都”。
其實,豈止杭州如此?!
據環境保護部門通報,受不利氣象條件及春節燃放煙花爆竹的影響,農曆除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和中西部部分城市出現不同程度空氣污染,開展空氣品質新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有68個城市發生了重度及重度以上污染,其中16個城市空氣品質為嚴重污染。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是有關部門事先估計抑或考慮到的。
作為首善之區的北京,今年刻意推出了價格4倍於普通鞭炮的高價環保鞭炮。在燃放過程中,普通鞭炮與環保鞭炮:PM2.5瞬間值相差164,減少了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傷害。
在輿論調侃“菸草院士”餘音未消的當下,環保鞭炮的作用亦如事後諸葛亮,但無論如何,各地把環境問題放在當務之急,治理的決心之大是毋庸置疑的。
問題是,政府的積極與民眾的消極之反差,何以如此巨大?
一個城市總有一個城市的精神,倫敦運籌奧運於帷幄之中的一個做法是十分值得思考的。
2003年8月,倫敦發展局任命諮詢公司Fluid作為重建LowerLeaValley的一個合作組織。重建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劃分倫敦2012年奧運的具體區域,另一個則是構思一個全面的重建策略。Fluid負責為當中的社區參與提供專業意見。倫敦人驚喜地收到了一份小冊子——《倫敦競選2012年奧運會舉辦權:說出你的想法》。他們面對的是這樣一個問題:若舉辦奧運,當地應該怎樣改造?若不舉辦奧運呢?奧運舉辦後又應該怎樣規劃建設?
當然,這個世界是多元的,英國倫敦奧運“說出你的想法”是一元,中國北京奧運“北京歡迎你”亦為一元。當海內外百名歌星激情演繹北京2008年奧運會徵集評選活動組委會、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文物局所傾情打造而攜手推出的奧運歌曲《北京歡迎你》,“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向全世界發出邀請”,“用音樂熱情擁抱北京奧運客人”,“用音樂為奧運加油”時,具有國家特色的一種文化也就豁然展示在世人面前了。
“新奧運,新北京”的進行曲是在在轟隆隆的舊城改造聲中奏響的。“遠近聞名的大柵欄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音符——前門大街將改成步行街,為分流交通拓建馬路,大街兩側的胡同街巷將被剷平,與此血脈相連的數萬北京人將告別他們有久遠記憶的家園。”
有人說:“這種改變讓具有500年歷史的大柵欄的原住民黯然。”
平心而論,眾口難調,城市建設也這般,總會有“幾家歡樂幾家愁”,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否認倫敦奧運建設中非常人性化的“柔美”政策舉措。
英國人有貴族精神,保留至今;中國人有士大夫精神,未能傳承。難不成“水土異也”?
“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交”在《易經》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意為“通氣”、“結合”,代表吉兆、泰卦;“不交”代表凶兆、否卦。“天地交,泰。”王弼註:“泰者,物大通之時也。”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萬物大通之時。自然、社會中有各式各樣的“交”,雖不如天地之交大,但也屬於“交”而“泰”的範圍,比如“上下交”。
以現代科學觀審視之——
自然法則,使之“通”;社會法則,使之“同”。
法則或曰法制的程度,與“同”成正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倫敦作為英國首都,每每因其在政治、經濟、人文、科技、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為全世界最令人矚目的都市,這一國際化大都市的居民來自世界各地,具有多元化的種族、宗教和文化,城市中使用的語言超過300種。
倫敦就像大海,那真是“大海”呀!
品味“大海”,從“細濤”人手應該是一種欣賞“智慧”的智慧。
於是乎,我們在《倫敦文化啟示錄》一書中,以點帶面——倫敦的名人、倫敦的水、倫敦的山、倫敦的皇宮、倫敦的教堂、倫敦的街、倫敦的巷、倫敦的塔、倫敦的橋……用文化隨筆形式說出“我們”的想法,希冀一己之言也能滴水折光,悟出更多“倫敦的智慧”。
“建立和諧世界,必須致力於實現不同文明和諧進步。應該承認各國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發展道路的差異,不能以此為藉口對別國內政說三道四,更不能把世界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矛盾歸因於哪一種文明、哪一個民族或哪一種宗教。”
言之有理,故謹以之為本前言之言說之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