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25年10月2日,倪哲明出生於上海,原籍浙江省餘姚市。
1943年,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1947年畢業後在上海卜內門洋行(即英國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化驗室和上海達豐印染廠實習一年多,在這段時間裡開始對染料和化工原料的分析產生興趣。
1949年10月,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當助教,指導學生作定性分析實驗。
1949年,進入上海市軍管會貿易處所屬中國印染公司(接管解放前的德孚洋行,即德國I.G.Farben公司)實驗室作分析工作。曾用經典的分析方法鑑定一些未知的有機和無機化合物組分,為國家銷售積壓商品提供科學依據。
1951年,調入上海商檢局,負責分析化工產品和印染中間體成分分析。
1953年,調北京商檢總局參加編寫《進出口商品檢驗標準》中的礦石、合金、化工產品的分析方法,並參加實驗。這一時期使她接觸到許多複雜礦石的分析,積累了不少經驗,為爾後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7年,倪哲明調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梁樹權領導下,參加了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的攻關項目,如包頭白雲礦稀土分析。
1959年,赴蘇聯科學院地球及分析化學研究所實驗室進修一年,課題是“有機試劑在分析化學中的套用”。由於其教師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分析化學家,思路很寬,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使她學到了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1960 年回國後在化學研究所協助梁樹權開展為原子能工業急需的稀有金屬的分析方法研究。
1961~1966年,結合原子能分析任務開展鈾中痕量鎢、鈦、鈮等元素的溶劑萃取和反相層析分離等研究。在強酸溶液中從鈾中萃取這些元素可以使之與大量鈾分離,以除去鈾的干擾。所用的三元絡合物體系在當時(1963年)尚未見報導。其萃取機理不同於一般締合型,屬於混合絡合物類型,可套用於從高酸度溶液中萃取分離一些金屬元素。鈮和鈦的N-苯甲醯-N-苯基胲及硫氰酸銨形成的三元絡合物在氯仿層中可直接用於比色測定,靈敏度顯著提高。為解決鈾中雜質的分析提供了簡便、靈敏的分析方法,解決了二機部下達的建立鈾中痕量雜質分析方法的任務並通過了驗收。1965年中國科學院為此課題頒發了優秀成果獎。有關的工作先後在《中國科學》和《化學學報》等期刊上發表。Hala在1967年第1期的《Inorganic Nuclear Chemistry》中發表論文闡明重複了鋯的萃取工作,並在此基礎上作了鉿的萃取和萃取機理研究。《The Analysis of Zirconium and Hafnium》一書也將鋯的分析方法收入其中。有關原子能材料分析的工作,後來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1966~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倪哲明與梁樹權發表的文章被批判為“修正主義科研路線”產物,因此不準他們進入實驗室和圖書館而被下放勞動。
1971-1972年,結合生產需要提出了半導體矽材料中雜質硼和磷的分析方法,供上海和天津有關工廠套用。在蒸發分離三氯化矽過程中發現加入少量鈉鹽可防止硼揮發損失,從而提高三氯化矽中痕量硼的分析準確度。用磷鉬酸光度法測定磷的困難在於將磷鉬酸與過量的鉬酸銨分離,她找出了一個簡便的方法,即用聚乙烯吸管吸取混入有機相中的水分以除去水溶液中的鉬酸銨,然後測定有機相中的鉬以定磷。
1973~1974年,在北京自來水公司推廣冷原子吸收法測定汞和提出碘化物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痕量金屬,由該公司和一些防疫站推廣套用。
2010年11月27日,第四屆亞太地區冬季電漿光譜化學會議上,倪哲明獲得原子光譜分析終身成就獎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75年,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成立,倪哲明所在的研究室由化學所轉到環化所,她主要推動了兩方面的工作。其一是在原有化學分析的基礎上開展現代儀器分析方法研究,主要是原子吸收光譜法。其二是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開展環境標準參考物質的製備、分析和定值。在建所初期主要結合污染調查開展分析工作,如:提供北京東郊飄塵中的重金屬數據;測得株洲清水塘受污染魚中鉛和鎘的含量高出正常值2~3個數量級;四川某地區癌症病人指甲中含鋅量較正常人高出10倍;北京郊區奇峰荐居民變形指甲中含有大量錳。以上工作大部分均採用電熱原子吸收法,但鑒於該方法在測定複雜試樣易揮發元素時尚有困難,於是開展了有關基體改進劑的研究。在用冷原子吸收法測定汞時發現僅有1μg鈀等貴金屬即嚴重干擾汞蒸汽的逸出,因而想到痕量鈀可以作為汞在石墨爐中的穩定劑,避免汞的損失,使石墨爐直接測定揮發性的汞成為可能,先後提出了包括有機化合物和氣體在內的多種基體改進劑,為國外一直認為難以測定的一些元素如砷、硒、汞、鉛、鉈等提供可靠的測定途徑。這方面的成就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並於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提高電熱原子吸收光譜法的靈敏度,提出原位吸附氫化物石墨爐原子吸收法,這是現有氫化物生成元素如砷、硒、銻、鉍、碲、鍺、鉛等最靈敏的方法之一,可直接測定體液中痕量的硒和砷等元素,為生物、醫藥和環境等領域提供了測定痕量元素的靈敏方法,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列入1995年重要成果。
1988年,倪哲明承擔基金委的“環境分析化學新方法的研究”重點課題,作為課題負責人具體負責“環境有害元素的形態分析”。由於同種元素的不同形態往往具有不同的毒性和生物活性,確定元素以何種化合物形式或價態存在至關重要。她和博士生用色譜—原子光譜研究環境樣品中的汞、硒和鍺不同化合物的分離和分析方法,找出了污染河流中魚體內的甲基汞含量以及口服鍺132中無機鍺的檢出方法。
原子研究
石墨爐原子吸收方法的基礎研究近期向原子形成機理方面發展。倪哲明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八五”重點科研項目“計算機和新技術在痕量分析中的套用”負責人,主持由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原環境化學所)、大連化學物理所和長春套用化學所合作進行的聯合研究。她的課題組採用快速數據採集裝置開展了石墨爐原子吸收中原子形成過程中動力學參數測定方法的研究。其研究方法的特點是在正常的分析條件下,從單一的吸收信號可以同時測定動力學級數、活化能以及頻率係數,較前人的工作更為方便和直觀。論文發表後得到同行的多次引用。1992~1996年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28篇。近年來該課題組的論文居生態中心論文被引證次數之首。
1979年以來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在國內較早開展污染物分析和環境參考物質如河流沉積物、西藏土壤、茶葉等的製備和分析方法的研究。1989年5月倪哲明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標準參考物質”會議上作報告,博得好評。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應邀參加REMCO 和國際標準委員會(ISO)。若干環境標準參考物質已作為國家一級標準物質使用,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有關工作曾獲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2項,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
倪哲明共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半數在國外期刊上登刊),至1998年被科學引用索引(SCI)引用994次。她曾9次獲國家級和部級成果獎。
•學術交流
曾應邀赴澳、英、美、香港、挪威和日本參加國際會議作大會報告和專題報告。
1983年8月在澳大利亞第7屆分析化學會議介紹中國的分析化學,刊登於《Chemistry in Australia》1984,51:161。1989年3月赴英國參加《Atomic Spectrometry Updates》編委會並在英國各地作學術報告。1989年11月在香港浸會學院講學。1991年在挪威召開的第27屆國際光譜會議(CSI)的預備會議上作大會報告。1995年在日本大阪參加第56次分析討論會並作大會報告。
曾擔任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聯合會(IUPAC)痕量和微量分析組國家代表(1985~1989年),中國科學院化學學科專家委員會成員,參加編寫中國科學院“七五”、“八五”和“九五”分析化學基礎研究發展規劃。曾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組(1986~1991年)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評審組。
人才培養
倪哲明在培養研究生過程中兢兢業業,親自指導研究生的論文工作,始終從嚴要求,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研究生的實驗技巧和動手能力。論文後期嚴格把關,保證學生論文的質量。她還十分注意培養研究生的英語科技寫作能力,因此由她培養的學生都能用英文撰寫論文,且具有較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工作能力。她非常關心學生的生活,經常用自己的工資幫助在學習和生活中有困難的學生。
1993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1986年以來已有8名碩士生畢業,有的已成為大學副校長和研究室主任。1986年開始招收博士生,已有11 名畢業,其中6名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論文獎,另有2名分別獲寶鋼獎和地奧獎。他們在研究工作中均有所創新。
1996年倪哲明從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退休後仍繼續指導博士生的論文。雖然已過古稀之年,她依然在從事研究工作。目前她受聘擔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兼職教授,為她所熱愛的事業而默默奉獻。
社會任職
國際期刊《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Analytical Sciences》編委
國際期刊《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編委
國際期刊《Atomic Spectrometry Updates》編委
英國《Encyclopedia of Analytical Sciences》編委
《化學學報》編委
中國化學會第24屆理事會理事
人物評價
倪哲明辛勤耕耘和無私奉獻的優秀事跡受到了廣泛的讚譽。她在分析化學領域取得的成就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