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倪偉濱的玉雕理念源於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他一直秉承這個根源,他喜歡歷史,熱愛古代詩歌,並且對佛學與道教有興趣,這些因素同時也加強了他作為中國人的認同感。對倪偉濱來說,“信仰就是美”。所有記得上藝術之名的東西都是信仰。如果沒有信仰,一切創造都將是陳腐不堪的。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上海,十歲習畫。二十歲時,機緣巧合,應滬上一些盆景名家邀請,開始試著雕刻盆景小品,不想很受歡迎。八十年代初,應朋友熱忱邀請南下廣東遊歷,有機會接觸到仿古玉的雕琢技藝,遂發現自己在玉雕方面頗有潛質,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了至今為止與玉長達二十多年的緣份。
生平事跡
1958年 出生於上海(籍貫崇明)
1968年 開始習畫
1978年 開始玉雕創作
1979年 成立上海雅園工藝有限公司
2002年6月 被推薦為“中國寶玉石協會”第二屆玉石專業委員會委員
2003年9月 被聘請為中國玉石雕刻“天工獎”評審委員
2004年7月 創辦“雅園玉道”網站
2004年11月 16件參展“天工獎”作品全部獲獎,其中三件金獎
2004年11月 榮獲首批“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稱號
2005年—2006年 學生中先後有三人被評為“中國玉石雕刻大師”
人生格言
人是活的,玉是死的。活人琢死玉,可以把玉琢活;死玉琢活人,可以把人琢死。
藝術風格
一九八五年,創辦了上海雅園。開創之初,條件十分簡陋,很是艱辛,但畢竟有了一個可供自己潛心思考和辛勤耕耘的精神家園。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清點一下雅園的果實,大體有這樣三個方面:一是,創作出了一批作品——如《天道變,錢為土,吾道之,土作錢》、 《知足者壽》等;二是,升華了對玉雕藝術的認識——現代玉雕應著重於如何沿襲傳統又超越傳統,不再刻意地去追求單純的玉質和工藝,而是將精神層面的感悟用藝術的手法加以充分的表現,儘可能地發揮到極致,追求玉人合一的境界;三是,培養了如王平、尤志光等一批有較高造詣並頗受同行和玩家認可喜愛的玉雕藝術人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希望玉雕技藝能通過年輕一代的傳承和創新而進一步發揚光大。
國人愛玉,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玉作為一種文化,已經深深地融入在國人的血液里。古人云:君子比德於玉,皆因玉有精光內斂之質,這就要求琢玉人要有如玉般的品質。其實,賞玉玩玉之人又何嘗不應如此呢?要懂得鑑賞一件玉雕作品,關鍵在於領悟其藝術感染力和帶給人們的精神上的啟迪。光陰如水,萬物皆隨歲月流逝,唯有精神不朽。
作品介紹
《鳳凰涅槃》
《鳳凰涅槃》帶給觀賞者很多很多的體驗,驚艷的玉石、細膩的雕工、高絕的設計、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這一組圖片,特別能感受到倪老師在借傷去綹,進而設計成作品這方面老辣的功底。熟知雅園的藏友應該知道,全國範圍內,對著一塊原始玉石想雕又沒有思路的時候想到的一定有老倪,對著一塊縱橫交錯的傷、裂或水線的原始玉石,想雕還是想到老倪……雅園在任何一塊玉石面前嚴謹、公正的態度都是值得人稱道的。
“鳳凰涅槃”這個詞帶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玉石經過設計者的錘鍊琢磨後,煥然一新。通過上面的貼圖我們留意到整件作品經過處理,從原石到成品僅僅去掉了三克的重量,這在當今玉石價格高昂的情況下,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節——儘可能的減少玉料的磨損。
作品通過線面的結合勾勒出一隻重生的鳳鳥,嚴謹細膩的雕工使作品深諧古樸之風,同時,作者保留玉石的原始皮色,並根據皮色的走勢勾勒鳳形,自然、寫意。烈焰般的天然皮色,更使作品在視覺上具有更強的衝擊力,如同浴火重生,在歷經歷經烈火的煎熬和考驗,獲得永生。以此象徵不畏痛苦,義無反顧,不斷追求,提升自我的執著精神。
《玉琮》
作品《玉琮》是上海雅園的代表作之一,是融入了倪老師對高古玉器獨到的理解,並應現代美學的認識作相應的變化後,融會貫通得以設計出的一款作品。玉琮呈內圓外方形,琮體造型規整,琮身飾有四組神面紋飾,採取陰陽刻相結合的手法。神面紋兩側以細陰線勾勒紋飾,紋飾以四角線為中心,線條堅挺流暢。
玉,溫潤柔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幾千年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深深植根於世代中國人的靈魂深處。在古代社會中,凡祭祀、朝聘、盟誓、婚嫁等重大活動中都使用玉,玉既是財富、權力、地位的象徵,又是溝通神靈、祖先的媒介和法物。
玉琮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器之一,其基本形制呈方柱體,當中是上下相通的圓筒狀。玉琮流行於約五千年前的蘇南、浙北、蘇北、上海等地的良渚文化中,是一種極富地方色彩的玉器。在新石器時代,除良渚文化外,安徽薛家崗文化、山東、河北、山西的龍山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等考古學文化的遺址和墓葬中都有發現,其形制、紋飾與良渚文化玉琮相似。早期的琮多為素麵不分節的矮體方柱式,以後逐漸向高體演變,還在器物的外表上開出豎槽,在轉角處分出節數,節數由一節向多節發展。然後以每一節的轉角為中心,在其兩側刻畫出細微繁複的紋飾。早期紋飾多為獸面紋,中期為神人獸面複合紋組成的“神徽”,晚期簡化為人面紋。良渚文化玉琮以後又向其他地方擴散。過去在全國許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遺址和墓葬中都曾發現有良渚式的玉琮。到商周時期玉琮走向衰微,形制多變為素麵矮體,製作也簡單粗糙,至東周時玉琮少見,秦漢以後消失。
關於玉琮的用途,在記載商周祭祀活動的《周禮·春官·大宗伯》一書中寫道:“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並解釋為:“琮八方象地者,天圓以對地方。地有四方,是八方也。”這段記載明確地闡述了玉琮的象徵意義。考古學者和歷史研究者都一致認為玉琮是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禮器,玉琮的外形體現了遠古人類“天圓地方”、“四面八方”的宇宙觀;玉琮上的神徽折射出了良渚先民信奉天神等三位一體,“天人合一”的宗教信仰。古人認為“天大於地”,玉琮的上部代表天,下部代表地,所以玉琮的形體在良渚晚期變成上大下小的造型,玉琮中間上下相通的圓孔,有“貫通天地”的深刻含義。玉琮既是原始宗教活動過程中溝通天、地、祖先的巫術法器,又是國家觀念的表現物體,是社會“政教合一”體制的體現。掌握神權的巫師實際也就是氏族的大首領,玉琮的擁有者實際上就是當時社會神權與王權集於一體的人物。
作品《玉琮》在帶給我們這些知識的同時,作為現代玉雕,其本身具有相當高的收藏價值,作者倪偉濱老師有“玉雕奇人”、“玉雕黃浦校長”之稱,他為當代玉雕業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玉石雕刻大師,更是通過“雅園玉道”網站把他對於玉石的理解逐篇整理成文,傳遞給玉雕愛好者。多年來,通過雅園走入玉器收藏行業的人數不勝數。而作品所用玉料是品質一流,其細膩程度幾乎到了密而不見結構的地步,顏色純正均一,配以良好的藝術表現和高絕的玉雕工藝,視覺效果極佳。論藝、論工、論文化,該作品都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收藏品。
藝術論述
《淺談當代玉雕藝術》
亦幸亦喜,生命中最美好也最有收穫的30年,是伴著玉一起走過的。
從事玉雕創作數十載,對中國的玉雕藝術一直在不斷的思考。
縱觀古今玉器,一件好的作品,離不開料、工、藝三方面的要素。其中,料和工是可以用客觀標準去衡量的,而藝則較為抽象,是更高層面的升華。料,通常從色度、細度、濃度、純度、潤度幾個方面去衡量。工,是指治玉人對玉石原料進行雕琢,打磨,拋光,將其變成玉器工藝品或藝術品的過程。多以薄意、浮雕、圓雕、鏤雕、透雕、陰線等雕刻手法,通過點、線、面等表現形式在玉材上加以造型,對於玉雕藝術中料和工方面的探討和論著已經很多,在此不再贅述。
我想重點談的是玉雕T藝中的“藝”。
玉雕藝術發展至今已走過了數千年的歷程,每個時期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它們是幾下年華夏文明的寫照。通過一件件玉雕作品,我們往往能真切地感受到作品所折射出的當時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生活習俗等情境。
上古人類出於對自然的原始崇拜和神靈、巫術等的影響,創作了璧、琮等大批禮儀用玉和為鞏固神權與世俗統治的玉器;商代治玉業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春秋戰國時期,禮制逐漸瓦解,學術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在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任政”的儒家,將玉也道德化,賦予了玉許多美德,主張“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因而佩玉在戰國時期得到很大發展,成為玉器中的主流;西漢儒家“君子貴玉”思想的繼承和發揚以及“厚葬”的流行,佩戴玉器和喪葬玉器顯著增多;到了宋代,經濟的繁榮及學術思想的突破,使玉器成為文物和古玩,此時的玉器做工精良,題材廣泛,現實主義和世俗化傾向在玉器裝飾領域占了上風。與此同時,遼金等少數民族也沿襲了用玉傳統,這一時期比較有特色的是反映遊牧狩獵生活的“春水秋山”玉;明清時期南北兩地玉器普遍發展,是中國玉器史上極其光輝的時代,清乾隆年間,治玉工藝達到了空前的高峰時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出現了痕都斯坦玉器和深受西方藝術影響的玉雕風格。清代治玉雖然在“工”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許多作品因太過渲染“工”而忽略了玉雕創作的藝術性,這是不值得提倡的。
當代玉雕藝術把玉雕帶人了歷史上又一鼎盛時期,但令人擔憂的是: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背景下,治玉工具越來越先進,而藝術卻漸行漸遠;玉雕作品的價值扶搖直上,而文化氣息卻越來越淡薄。我們當代玉雕創作者潑怎樣把玉雕創作與我們的時代特徵相結合,創作出兼具文化氣息和深遠意境的玉雕作品呢?
首先應當明確玉雕藝術的定義是什麼。所謂藝術,是指運用特定的表現手法來反映生活、傳承文化、揭示思想的一種行為。玉雕藝術就是利用玉這種特殊的載體,通過雕刻、琢磨等工藝手法,以景寓意,借作品內容表達創作者思想的藝術。藝是工的升華,它帶給人們的首先是視覺上的美感,進而是精神上的啟迪,是一件作品的靈魂所在,是玉雕藝術的生命力。
我認為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生活有機融合是探尋當代玉雕藝術的發展方向。玉雕藝術在中國走過幾千年的歷程,未來它必將朝著國際化的路線發展,只有將“中國概念”和“時尚流行”最佳化嫁接,才能讓中周的玉器為現代新生人群和周際市場所接受,
首先,可將中國古典紋飾與現代時尚造型相結合,最原始的往往電是最時尚的,大自然中有永恆的法則,正是原始人類對自然的崇拜才締造了我國最早期的玉器文明。上古時代的一些紋飾和玉器圖案之所以能流傳至令,並深受現代人所喜愛,電正是大自然的魅力。一味效仿只是簡單的仿古,加入現代時尚元素,“古為今用”方能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品。雅同的“太陽神牌”、“玉鳥”正是在良渚文化玉器的形制和紋飾上加以創新,而創作出的古韻與時尚完美結合的玉器作品。
其次,玉雕藝術的風格應多元化,在玉雕題材和雕琢手法上均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羅丹曾說過:“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借鑑為玉雕題材。“藝術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這就要求玉雕創作者時常用眼睛去觀察生活,用頭腦去思考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而後從生活巾去提煉美,提煉藝術。這一點蘇州的楊曦先生值得我們借鑑。
再次,玉雕藝術可作為傳承中國哲學思想的載體,哲學是古今通用的,中華文明中有很多哲學故事以及幽默題材都可用到玉雕創作中。雅同創作的山子作品“慎行”、“三駝”、“不明白白”等都是取自中國古代哲學故事,如此以來,一件作品除了帶給觀賞者視覺上的感官享受之外,還能帶給他們意味深長的回憶甚至警示。
關於玉雕藝術,必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但萬變不離其宗,重點還是玉雕藝術的定義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