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歷史傳說

堯、舜在位期間,共同的問題都是水患。禹採取了截然不同於父親鯀“鱝(塞)”的方法,而是“導”,最終治服了洪水。因此可以說,舜統治的合法性是建立在禹治水的政績之上的,禹當然有理由覬覦帝位。但禹的情勢卻不同於當年的舜:舜是黃河中游的部落首領,勢力強大;而禹,只是舜朝廷中的一介大臣。況且娥皇無子,女英的兒子商均業已長大成人,正等著舜百年之後,自己順理成章地登基呢,哪兒輪得到禹?
當此時,禹想到了女嬌的本家,東夷強大的塗山氏。如果能聯姻塗山氏,則整個東夷都會為己所用,朝內的重臣、類似大理卿(獄官之長)的皋陶也會支持自己。況且與女嬌兩情相悅,豈不是天作之合?不過因為塗山氏尚處於母系制後期,禹只能做上門女婿,“夫從婦居”。
禹忙的時候,“三過家門而不入”。對禹來說,治水的業績決定著前途;但是對女嬌來說,愛情是惟一的。禹出門在外的日日夜夜,女嬌獨守空房,不覺憶起了初次見到這個“身九尺二寸長”的魁梧男子的情景,一縷笑意襲上彎彎的嘴角,恰如那天邊的一勾新月。觸景生情,這個野生野長的文盲女子,居然觸動靈機,發為心聲:“候人兮猗!”在那彎彎的月亮下面,我等候著心愛的人兒。愛情多么偉大,多么神奇,它不僅開啟了這個痴情女子的心智,而且書寫了漢語愛情詩的最初篇章。———當然,“候人”,也是禹入贅的明證:“候人”,“候”的不是歸人,而是上門的毛腳愛人啊。
相思成疾,女嬌再也顧不得世俗規矩,親自跑到了禹的家鄉。如同小說家們喜歡說的那樣:悲劇發生了。女嬌有一天給禹送飯,看見了化身為熊的禹,十分羞慚,遂化為石頭,禹向此石索要兒子,石頭裂開,禹的兒子啟誕生了。
歷史故事
這個故事意味深長。禹既為入贅,生子當歸母族,但禹如何甘心?禹的野心是:篡得帝位之後,自己要做“始皇帝”,兒子歸了母族,這天下還怎么傳得下去?在愛情和天下之間,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後者。昔日的風流恩愛抵不上“家天下”的巨大誘惑,政治家的野心犧牲了“候人”的痴情。禹大概以將來傳位於皋陶為交易,得到了兒子———這個從石頭縫兒里蹦出來的啟。生來無母,也鑄就了啟的殘忍本性。
治水成功,禹的聲望在帝國如日中天。加上皋陶和東夷的扶助,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發動政變,篡奪了舜的帝位,把舜流放到蒼梧之野,報了殺父大仇,自己當了皇帝。這就是夏朝的起始。
今人屬文
《塗山謳》
伴奏:《幻風》(節選)
別名:期離
填詞:北庭公子
候人兮將登石以望猗
誰把星月又深披
桑台兮看依靡成回憶
綏綏弄珠竟如昔
未見攸陽矢之漆
羽其析龐龐隨思離
聽泠泠泉中璧
祭黃鳥曾聯歌棲
軒轅山有曲化熊羆
落笱無聲息兩三粒
躓死全遺麗不為鵑血滴
罍其青藤作嫁衣
寧無聰死矣
我貴未逾啟
與君但忘塗山泣
(OS:相約之期,候人兮猗。
未見君子,綏綏長離。
未見君子,此地便棄……)
斷代推測
根據方今學者推測,大禹治水應始於公元前2119年,十三年後治水成功,即公元前2103年,因此《候人歌》的創作應當在此時間段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