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鴞普通亞種

飛羽外翈淺棕褐色,內翈近白色,內外翈均具灰黑色細小斑點和橫斑。 覆腿羽淺棕赭色,亦具稀疏的灰黑色斑點。 虹膜黑色,嘴肉白色,跗蹠灰黑色,爪黑色。

物種特徵

倉鴞普通亞種是中型鳥類,壽命13年。頭大而圓,面盤白色,有時沾棕,特別是眼先棕色,眼周淺棕色。面盤四周圍有一棕色或橙黃色領環,頸側及肩淺棕黃色,微具黑褐色及白色斑點。其餘上體淺灰色,羽緣棕黃色,各羽遍布淺褐色蟲蠹細斑,近末端處有黑緣的白點,翅上覆羽棕黃色更加顯著。飛羽外翈淺棕褐色,內翈近白色,內外翈均具灰黑色細小斑點和橫斑。尾羽同飛羽,但橫斑更顯著,通常有4條淺黑褐色橫帶,端部密被灰黑色蟲蠹狀斑和近白色端斑。下體白色,有時或多或少綴有皮黃色和散布有暗褐色斑點。尾下覆羽白色。覆腿羽淺棕赭色,亦具稀疏的灰黑色斑點。
虹膜黑色,嘴肉白色,跗蹠灰黑色,爪黑色。

生活習性

棲息於開闊的原野、低山、丘陵以及農田、城鎮和村莊附近森林中,喜歡躲藏在廢墟、閣樓、樹洞、岩縫和橋墩下面,特別喜歡在農家的穀倉里棲息,所以得名。常單獨活動。白天多棲息於樹上或洞中,黃昏和晚上才出來活動,有時出沒於破宅、墳地或其他廢墟中,飛行快速而有力,毫無聲響,在黑夜中顯得影影綽綽,再加上它的叫聲非常難聽,很像人在受酷刑時發出的慘叫,所以常常使人們對它感到非常的恐怖。
主要以鼠類和野兔為食,是著名的捕鼠能手,每天大約捕捉3隻老鼠,一年消滅鼠類1000隻以上。此外,有時也捕獵中小型鳥類、青蛙和較大的昆蟲等,偶爾也能象一樣捕魚。捕獵時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同時發出尖勵的叫聲,使獵物陷於極度恐怖之中,束手就擒。

分布範圍

分布於薩武群島羅地島東帝汶雅科島韋塔島卡薩爾島、塔寧巴爾群島;澳大利亞和近海島嶼;長島、新不列顛北部、新愛爾蘭島;尼桑島、布卡島索羅門群島(包括布乾維爾)、萬那杜北部(伊羅曼加塔納島,阿內蒂烏姆)、新喀里多尼亞、忠誠島,斐濟(羅圖馬北部),湯加(北到紐阿福歐島)、瓦利斯群島富圖納群島紐埃島西薩摩亞薩摩亞

繁殖方式

每年繁殖2次,第一次從3月到6月初,第2次從9月到12月。通常喜歡在建築物上營巢,無論是房頂天花板上、牆壁洞中、小倉房和貯糧的小屋空隙等處均可營巢,有時也營巢於樹洞或岩壁洞中。巢甚簡陋,僅在其中鋪墊一些枯草即可。每窩產卵2-7枚。卵為白色,表面光滑無斑。雌鳥孵卵。孵化期為32-34天。親鳥共同育雛。雛鳥全身都長滿白色的絨羽,9-12周后離巢。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