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修禪寺建於陳太建七年(五七五年),又名修禪道場、禪林寺、大慈寺,因智者大師開創,陳宣帝敕名而聞名。
智者大師與修禪寺
陳太建七年(五七五年)九月,智者大師率智越、法喜等二十七人入始豐縣(今浙江省天台縣)天台山,初隱佛隴(游山者多見佛像、故名)。時有隱名高僧定光禪師,一見大師,告訴他,夢中招手一事,並說∶「此處金地,土黃色,我已居住;對面銀地,土灰白色,汝當居此,汝當終此。」大師遂在佛隴銀地,草創伽藍。陳太建八年(五七六年),山上缺糧、交通閉塞,僧徒出走大半,唯大師與慧綽師共種胡麻,拾橡實子充食。陳太建九年(五七七年)二月,陳宣帝詔令,將始豐縣稅的一部分,充為僧眾的生活費用;又「蠲兩戶民,用給薪水」。陳太建十年(五七八年),陳宣帝為佛隴銀地伽藍,敕名「修禪寺」;由吏部尚書毛喜題篆匾額送安寺門。大師恩威並施,以身作則,寺院經濟也有了保障,出走的僧徒陸續返山,慕名而來的亦復不少。眾僧以大師為榜樣,安心用功辦道,無有不求上進者,大師未曾訂什麼清規。
智者大師以修禪寺為基地,足跡遍及全山,台州好多地方。陳太建十年(五七八年),呈《證心論》一文與宣帝。為俗兄陳針撰《方等懺》、《小止觀》令之修習,得延壽十五年。修禪寺附近,有一塊巨石,就是「智者大師說法處」(今存),作盂形,長十二米,闊六米,高四米許,頂部平坦;相傳大師向僧徒、信眾講《維摩詰經》(又稱《淨名經》)時,就在石盂上。石盂前有數十塊直立的小岩,形似虔誠聽經的羅漢,一說羅漢化身聽法,故名「聽經羅漢」。又據傳,大師講《淨名經》入定,天台山神王喬歸從大師,願作天台寺院伽藍護法,即今天台山國清寺伽藍菩薩也,陳太建十三年(五八一年),大師悲憫天台山下的漁民遇水難,且哀魚類被殺,遂以檀施之資,贖滬一所為放生池。受台州臨海縣內史計尚兒之請,大師在江上講《金光明經》「流水品」,聞者都發心不殺生,盡舍江溪滬梁六十三所,長達三百里,作放生池。因此,大師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大行放生之舉的高僧。一日,見瑞雲五彩,遙蓋寺頂,有群雀飛鳴,集於閣宇,大師說∶「此江魚化為黃雀謝恩耳!」據此,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天台宗遠播海外,以沿海的日、韓等國為盛;這些將天台思想傳播異域的日、韓僧人,都是大師當年放生江魚轉世以報恩的!唐武、周世滅法後,天台教典在中國散佚不全,幸賴日、韓天台僧人保全天台教典,反饋中國,天台宗才得以在宋國中興!陳至德元年(五八三年),陳後主命國子祭酒徐孝克撰《天台山修禪寺智?禪師放生碑記》,盛讚大師放生之功德。
陳至德三年(五八五年)至隋開皇十五年(五九五年),智者大師以天台棲隱十年醞釀完成的獨具特色的理論與實踐完美統一的天台教觀體系,出山弘宣於金陵光宅寺、荊州玉泉寺,弟子灌頂法師私記為「天台三大部」(《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為天台宗的根本典籍。同時,與陳、隋帝王周鏇,以藉助王權鞏固佛教。
隋開皇十五年(五九五年)十月,智者大師重返天台山。大師德高望重,吳越之民,沿途掃巷以迎。歸修禪寺後,將荒蕪已久、破漏不堪的殿宇,修葺一新,安眾行道。法徒、僧眾聞風而歸,極一時之盛,但也有心猿意馬,不求上進者。為嚴肅叢林規範,大師親訂《製法》十條,加強道風建設,比唐代百丈禪師制定《禪門規式》(後稱《百丈清規》)早二百年。大師在加強道風建設的同時,也很重視學風建設,為天台宗學人規定了「十意,融通佛法」(詳見《摩訶止觀》卷七下),即十項學習的觀點與方法,以免墮入「文字」或「暗證」。當今中國佛教界強調兩風建設;智者大師開創的道風與學風,有其深刻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隋開皇十八(五九八年),智者大師圓寂後一年,晉王為遵大師遺囑而創天台寺。至大業元年(六○五年),據大師生前示誡「寺若成,國即清」,敕名國清寺。隋創國清寺後,改修禪寺為修禪道場,修禪寺成了國清寺的下院,住持由國清寺住持兼任,寺僧由國清寺常住派遣。天台九祖、中唐湛然大師,為「妙法之耿光,先師(智者大師)之遺塵」,命其弟子、翰林學士梁肅撰《台州隋故智者大師修禪道場碑銘並序》,唐元和六年(八一一年),湛然門人、僧行滿立,現存智者塔院。唐武宗會昌滅法(八四一~八四五年)中修禪道場被毀。唐懿宗鹹通八年(八六七年)重建,宋大中祥符元年(一○○八年)改名大慈寺。其時,寺中法堂曰「淨名堂」,因智者大師曾在此處講《淨名經》而得名。另一主要建築為普賢閣,又有智者泉、漱玉亭。寺中曾珍藏智者大師所供普賢及手書《陀羅尼經》,隋朝廷所賜寶冠、高麗銅鈴杵等文物,其中「高麗銅鈴杵」至明成祖永樂年間尚存,之後悉皆不知下落。又藏有初唐大書法家虞世南所書《華嚴經》,南宋紹興年間被被奸相秦檜盜走。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年)八月,殿宇為風雨毀壞,僧德興重建。
建國初期,修禪寺尚有居住。經文革毀佛,飽經滄桑的修禪寺,這座智者大師的開山首剎、天台宗的祖源,已是蕩然無存。僅留有遺址,供後人軫懷。此外,還留下了軫懷修禪寺的不朽詩篇。北宋名臣、翰林學士葉清臣《游大慈寺》寫道∶「佛隴光沈茂草平,樹林猶作誦經聲。一心三觀休分別,秋靜山高海月明。」南宋名相、金石學家洪适《游大慈寺佛隴》寫道∶「振策快秋晴,伽藍倚翠屏。看雲不留瞬,對景已忘形。銀地聲千載,虹橋拱百靈。至今鍾磬響,如講《淨名經》。」
目前,一個由天台國清寺出資,重建修禪寺總體規劃工程已經形成,不日即將破土動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智者開山首剎修禪寺必將重現輝煌,照耀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