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濃川

信濃川

信濃川(しなのがわ,Shinanogawa)是日本第一長的河川,流域面積是日本第三大,為11,900平方公里。整體來說稱之為:信濃川水系,但在長野縣境內叫作「千曲川(ちくまがわ、Chikumagawa)」,而經流過長野縣下水郡進入新瀉縣之後才稱為「信濃川」;稱為千曲川的部份長度為214公里,而信濃川部份是153公里,全長合計為367公里。

基本信息

概述

信濃川信濃川

信濃川發源於關東山地的甲武信岳,注入日本海,幹流全長367km,是日本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約12340km2,居日本第三。從源頭到長野縣與新瀉縣邊界的一段為其上游,又稱千曲川,長214km,流域面積7163km2;從新瀉縣與長野縣邊界起至大河津分洪道止為其中游段,流域面積3320km2;大河津洗堰以下到河口為下游段,流域面積1420km2。中下游段稱為信濃川,共長153km。小千谷流量站年徑流量156億m3。

信濃川流出發源地後,向北流經小諸市和上田市,進入長野盆地,在此段有左支流犀川匯入。流過新瀉縣與長野縣邊界之後,先後有中津川、清津川和魚野川匯合,進入新瀉平原,在分水町分出大河津分洪道,繼而又分出中之口川,並先後與五十嵐川、刈谷田川、加茂川匯合,最後再分出關屋分洪道,穿越新瀉市中心注入日本海。

地理

千曲川是信濃川的上游,也是整個信濃川水系的主流,千曲川的源頭來自於座落埼玉縣、山梨縣、長野縣三縣境界的甲武信岳(甲武信ヶ岳?こぶしがたけ?kobushigatake)南側。經許多小支流的匯流,流經佐久盆地、上田盆地一路向北,在長野盆地(善光寺平)的川中島與另一條重要支流犀川匯流,之後轉東北方向進入新瀉縣變更名稱為信濃川。穿越十日町盆地在越後平原與魚野川匯流,最後經過新瀉市注入日本海。信濃川出海口與阿賀野川的出海口相當近,在某些時代兩條河川也曾在新瀉境內匯流,共用同一個出海口。

歷史

信濃川信濃川

自古時候的萬葉集開始,就有許多詩歌是在描述千曲川,在近代也有不少歌曲是描述這條河流,另外也是誘發日本人思鄉情愁的一條知名河川。日本戰國時代在這河川的上游,犀川與千曲川會流的川中島曾經爆發知名的川中島之戰,因而許多歷史上有名的地方都是在這條河流的流域。
流域幾乎涵蓋整個信越地方(長野縣與新瀉縣),另外還有源頭起於群馬縣野反湖的小支流中津川,所以整個信濃川水系流域是涵蓋長野縣、新瀉縣與群馬縣三縣。

千曲川流域曾被發掘出許多舊石器時代的遺蹟,古早在約五萬年之前,當時日本還是與大陸相銜接的時代,發現過生物的化石以及狩獵的石器等,推測在這時期就已經有原始的人類出沒於這裡。
在繩文時代時,以新瀉市為中心的越後平原都還是整片的日本海。之後慢慢的從信濃川與阿賀野川所沖流而來大量的土砂,以及對馬暖流所搬運來大量的土砂堆積而成為越後砂丘。現在雖然已經形成了越後平原,但在地勢較低的地方還存在許多的瀉湖,是個排水相當不好的地域。另外,河川也曾經過幾次洪水而改變了流向,1597年(慶長2年)曾有直江兼續為了調節洪水開挖分水引流,這就是近世信濃川治水的起端。信濃國千曲川也有福島正則以及真田氏一族曾經多次的以築堤、挖掘的方式來治水。
信濃川不但有豐富的水源,自古以來更是搬運食物以及日常用品的重要水路。利用信濃川河運最發達的時代是在江戶時代,因為當時根據米、鹽流通的法令所限制,除了利用船運以外是不被允許的。越後主要的船運系統為「長岡船道」,航行於長岡與新瀉之間。而長岡的上游還有「妻有船道」、「上田船道」、「蒲原船道」及「加茂川船道」等。到了明治時代出現了發動機船,航運的時間也更加快速,但是明治末期與大正時代之後,因為信越線的開通以及交通道路的發達,所以船運漸漸的衰退,直到1959年(昭和34年)最後一家船運公司註銷登記,完全結束了長久以來的船運時期。

流域特徵

地貌

信濃川上游的千曲川流域屬高山地形,地層以安山岩為主。信濃川中下游流域由於河流向兩側侵蝕,岩坡崩塌,形成了兩岸的山谷和壯觀的河岸階地;岸坡崩塌後隨水流流下的泥沙,在下游形成沖積平原。

氣候、水文 

信濃川上游千曲川信濃川上游千曲川

信濃川的上游表現為最典型的內陸氣候,其南部呈明顯的東海地方氣候特徵,而其北部則受北陸地方的影響,氣候條件複雜。以年均氣溫為例,長野為11.3℃,松本為11.0℃,輕井澤為7.7℃,新瀉市為13.0℃。由於地形複雜,因而信濃川流域的年降水量也迥然不同。例如,千曲川下游為1400~1800mm,上游為1000~1400mm,中游約為1000mm左右。信濃川中下游的降水量顯示出日本海的氣候特徵,每年11月~次年2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50%,多為降雪所致。其次是6~7月的梅雨季節,往往會有大的降水。年降水量的時空分布大體為:沿海岸的平地部最少1900mm,山地附近的平地部約2600mm左右,信濃川下游的山區為3000mm左右,其中游段的山地部約為2000~2500mm左右。魚野川沿岸最大,為2500~3000mm左右。

洪水及洪水災害 

信濃川屬於洪水多髮型河流,上游段的洪水成因主要是所謂的"風水害",風害系指颱風期的洪水災害,水害則是指融雪期和梅雨期集中暴雨產生的洪水災害。信濃川中下遊河段的主要洪水一般產生於3~4月的融雪期和7~10月的大雨期,大雨期的洪水主要發生在梅雨前期、秋雨前期,以及颱風和雷雨等集中降雨的時節。據觀測資料,信濃川歷史最大洪水出現在1959年8月14日,最大洪水流量7260m3/s。

信濃川上游段和中下游段的洪水有所不同。上游段的洪水俗稱"鐵炮水",是在遭遇大的降雨時,由眾多的山溪小澗的洪水匯集而成。這些小支流大多流程短,坡降大,故洪峰的形成速度很快,洪量很大,易於泛濫成災。而在信濃川中下游段,融雪期時若氣溫為10℃、風速為5m/s,融雪量相當於45mm/d的降雨量。融雪徑流雖然速度慢,時間長,但由於是連續不斷地產生,因而會使河流水位上漲,此時若遇與之相當程度的降雨,就會形成洪水。據統計,從741年到1930年,信濃川共發生較大洪水約130次,平均不到10年一次。1931年到1960年的30年間,有記載的洪災更是多達23次,幾乎年年有洪災。歷史上損失最嚴重的洪災有2次。第一次是1847年大洪水。當年4月14日,日本發生了善光寺大地震,更科郡岩倉山崩塌,封堵了犀川,20餘日後,堵口處破堤,洪水直撲而下,沖毀房屋34000餘間,淹沒農田無數,死者12000餘人。此次洪水在日本俗稱"信州水"或"地震水"。另一次大的洪災發生於1926年,是年7月27~30日連續降大雨,估計總降水量將近800mm。大雨致使山嶽塌滑,溪谷阻斷,濁浪沖毀森林,衝垮橋樑和房屋,以極快的速度淹沒了櫪尾盆地。據調查,此次洪水沖毀堤防231處,淹沒耕地31779町步(約合31524.8hm2),損壞房屋1000餘幢,橋樑505座,死傷200餘人。此外,1958年7月的颱風暴雨洪水,受淹戶數達11848戶,淹沒水田12069畈(119724.5hm2),旱地519畈(5148.5hm2)。

河流利用

防洪

擋沙工程:此項措施主要是通過在荒山禿坡上植樹種草護坡、建造攔砂壩並加固河床解決泥沙下流,以及興建配套的河道工程、護岸工程和挑流工程,以穩定河道,防止河水流態進一步惡性化等。到80年代初,信濃川水系共完成固坡174.4km,挑流丁壩589處。

信濃川信濃川

防洪工程:信濃川的防洪工程主要有2種類型,一是在上游乾支流修建水庫攔蓄和調節洪水,二是在下游修建分洪渠道,使超量洪水經由分洪渠道直接入海。到1992年,上游的長野縣境內共興建7座防洪水庫,總庫容7000多萬m3。另外,在中下游的新瀉縣也建有6座防洪水庫,總庫容近1億m3。已建成的分洪渠道有大河津分洪道和關屋分洪道,大河津分洪道長10km,土方開挖量2800萬m3,建成有活動堰和沖沙堰,1923年8月建成;關屋分洪道長2km,土方開挖量60萬m3,建有新瀉大堰,信濃川大閘,1969年3月建成。

堤防與河道整治工程:此類工程主要包括:開挖河道,加高堤防,以增大河道的過流能力;採用鋼筋混凝土材料,加固河岸、堤防,設定丁壩改善水流流態;對蜿蜒曲折的河段進行裁彎取直、建設排水函閘和加強河流的維護管理等。到80年代初,信濃川水系共建成堤防106.2km。

除工程措施外,還十分重視非工程防洪措施,流域內建立了防洪預警系統。根據《防洪法》和《氣象業務法》的有關條款,由日本建設省和氣象廳共同進行信濃川的洪水預報,包括其支流犀川和關屋、大河津兩條分洪河道。洪水預報分為"洪水注意"、"洪水警報"和"洪水信息"三種。發布"洪水注意"的標準是:若干個指定的水位站水位有可能突破警戒水位,或者估計不超過警戒水位而有可能發生災害時;發布"洪水警報"的標準是一旦泛濫會嚴重損害國民經濟建設時;發布"洪水信息"是洪水預報以外有關洪水的信息,是有關洪水預報的補充說明。信濃川流域用作發布防汛警報的觀測站共有19個,有設在乾支流河道上的,也有設在壩庫上的。防汛警報分為準備-出動-狀況-解除4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較明確的內容要求。另外,信濃川有一個覆蓋全流域的河川信息系統,負責監測、收集和向有關部門提供水雨情信息和水質信息。

水力發電

到1967年,全水系共建成大中小型水電站100座,總裝機100多萬kW,見信濃川水系乾支流裝機2萬kW以上的水電站表。流域內還建有新瀨和奧清津2座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為128萬kW和160萬kW。

灌溉與供水 

信濃川流域內一半以上人口(約170萬人)靠信濃川供水;另外信濃川也是流域內工業、農業用水的最主要的來源。結合防洪、灌溉、供水、發電等的需要,流域興建了一些較大的綜合利用工程(壩高100m以上)。

水質保護

信濃川及其支流作為全流域約300萬人口的主要生活和工農業及第三產業的用水水源,水質狀況如何受到各級政府和社團、民眾的高度重視,採取了有效的保護、監測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分階段針對不同情況對各水域確定水環境類型,提出環保標準。②加強水質監測。除了根據新瀉、長野兩縣的"水質監測計畫"定期實施水質調查外,還分別在上游的千曲橋、中游的長生橋和下游的帝石橋,設定了水質自動監測儀,實際監測幹流的水質變化。另外,1975年在犀川支流奈良井川的島橋也設定了類似儀器,並逐步使監測作業遙控化,對整個水系實施全面的水質監測。另外,在各河段內還有專門的管區巡視制度,以監視向河道內丟棄垃圾和其它污濁物質的情況,努力淨化河川。

水系主要河流

信濃川信濃川
長野縣(千曲川)
犀川、梓川 - 高瀨川、奈良井川、穗高川、裾花川
相木川
新瀉縣(信濃川)
中津川
魚野川 - 清津川、三國川
大河津分水路(新信濃川)
刈谷田川
五十嵐川
中之口川
破間川 - 黑又川
關屋分水路
群馬縣(信濃川水系)
中津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