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革命
信息技術自人類社會形成以來就存在,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變革。語言、文字是人類傳達信息的初步方式,烽火台則是遠距離傳達信息的最簡單手段。紙張和印刷術使信息流通範圍大大擴展。自19世紀中期以後,人類學會利用電和電磁波以來,信息技術的變革大大加快。電報、電話、收音機、電視機的發明使人類的信息交流與傳遞快速而有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半導體、積體電路、計算機的發明,數字通信、衛星通信的發展形成了新興的電子信息技術,使人類利用信息的手段發生了質的飛躍。具體講,人類不僅能在全球任何兩個有相應設施的地點之間準確地交換信息,還可利用機器收集、加工、處理、控制、存儲信息。機器開始取代了人的部分腦力勞動,擴大和延伸了人的思維、神經和感官的功能,使人們可以從事更富有創造性的勞動。這是前所未有的變革,是人類在改造自然中的一次新的飛躍。
信息技術革命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新的生產手段,帶來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和組織管理方式的變化,還引起了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這些變化將進一步引起人們價值觀念、社會意識的變化,從而社會結構和政治體制也將隨之而變。例如計算機的推廣普及促進了工廠自動化、辦公自動化和家庭自動化,形成所謂“3A”革命。計算機和通信技術融合形成的信息通信網推動了經濟的國際化。金融界組成的全球金融信息網使資金可以克服時差,在一晝夜間經全球流通而大大增值。跨國公司已控制著很大部分的生產與國際貿易。同時,這種系統還擴展了人們受教育的機會,使更多的人可以從事更富創造性的勞動。信息的廣泛流通促進了權力分散化、決策民主化。隨著人們教育水平的提高,將有更多的人參與各種決策。這一形勢的發展必然帶來社會結構的變革。總之,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和進一步發展將使人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引起經濟和社會變革,使人類走向新的文明。
信息的發展
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
回顧過去幾千年,人類社會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住房、道路、農田水利、工廠等等都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20世紀,信息高速公路這一全球基礎設施興建。
美國政府制定“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基於5項原則:其一,鼓勵私人企業增加投資;其二,促進並保護私人企業間的競爭;其三,公眾都有機會獲得服務;其四,避免在信息擁有方面出現“貧富不均”現象;其五,維護技術設計上的靈活性。
半年後日本政府也決定建立全國超高速信息網。1994年2月16日,歐洲委員會宣布將建立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新加坡的“信息高速公路”計畫也已完成。這些情況說明,第二次信息革命已拉開序幕。
自40年代中期計算機問世以來,在全世界範圍內興起的第一次信息革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空前的影響,信息產業應運而生,人類邁向信息社會。到90年代初期,美國每年套用計算機完成的工作量相當於4000億人一年的工作量。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產業已占已開發國家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在世界各國紛紛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之際,全世界擁有4億台計算機和10億部電話(1994年初),但是,全球範圍內的信息傳遞仍不暢通。美國計畫在10—15年內建成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數位化大容量光纖通信網路,用以把政府機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家庭的計算機聯網。用90年代計算機網路傳輸33卷《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需要13小時,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將只需4.7秒。
“信息高速公路”掀起的第二次信息革命的特徵是網路化、多媒體化。“信息高速公路”能傳遞數據、圖像、聲音等信息,其服務範圍包括教育、衛生、娛樂、商業、金融和科研等,並將採取雙向交流形式。
在當今經濟競爭中,掌握信息並使之轉化為經濟優勢,就將取得勝利。著名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他的《力量轉移》一書中指出:以信息為基礎創造財富體系的崛起是當代經濟方面最重要的事情,知識已成軍事和經濟中最重要的因素。日本全國科技政策研究所預測,從2011—2020年的10年內,人類知識將比現增加3—4倍。美國《未來學家》1994年1—2月號載文指出,到2110年,信息技術套用範圍將涉及到90%的勞動力,大大促進經濟的發展,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但是,第二次信息革命也有可能擴大南北差距,開發中國家因信息技術、資金和人才不足而更加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應高度重視第二次信息革命,加緊培養人才,爭取迎頭趕上;已開發國家應實行優惠政策,幫助開發中國家迎接第二次信息革命的到來。
作用變化
在信息革命時代信息的作用有質的變化。
世界管理思想大師彼德·德魯克,在他最新出版的著作——《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中指出,現我們正經歷著一場信息革命。這不是在技術上,機器設備上,軟體上或速度上的一場革命,而是一場“概念”上的革命。以往50年信息技術集中在數據上——收集、儲存、傳輸和列印數據,其重點放在“技術”上,而新的信息革命則把重點放在“信息”上。
過去對企業有用的數據主要是用來計算成本的,會計制度就是為提供成本信息和對成本加以控制而設立的。但現企業要取得成功所依據的是要著眼於所創造的價值與財富,這就需要進行帶有風險的決策:依靠經營理念、經營戰略、放棄舊的進行創新、達到短期利潤與奪取市場份額之間的平衡等等。這類戰略決策是企業高層領導所真正需要的。但傳統的會計制度所提供的數據完全無法提供這些。因此,現對信息技術的要求已不是得到更多的數據、技術、速度。現需要的是對信息的新的概念,其中一個新的領域,而且是最重要的領域就是怎樣去組織企業外部的信息,這些信息都是互不相關並由不同的來源提供的,但它們有兩點是共同的,即它們提供的是信息而不是數據,它們是高層領導為作出高層決策所需要的信息。
企業的根本目標是創造財富,為了創造財富,企業需要四種信息:基礎信息、生產力信息、素質信息以及資源配置信息。但這些信息只告訴我們企業的現狀,它用以指導“策略”。至於“戰略”所需要的信息則應包括:市場、顧客與非顧客、本行業和其它行業的技術、世界金融,以及變化中的國際經濟秩序等等。
信息不只是一種知識,它能夠導向採取正確的行動。生產數據的人一般並不知道用戶需要什麼樣的數據使之變為信息。只有個別的知識工作者,特別是個別的企業領導人才會把數據轉變為信息,並把這些信息組織起來採取有效的行動。
信息革命十大趨勢
《財富》全球論壇年會留給我們的不僅是這些影響世界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有形投資,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未來世界的描繪,從智力的較量所折射出的各自成功歷史的光環,展現出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革命初現端倪的十大趨勢。
趨勢一
快吃慢。正處於局部大爆發階段,占領局部市場(特別是美歐市場)的領先地位將有利於成為全球市場標準化制定者,成敗的關鍵正從傳統意義上的“大吃小”模式轉化為“快吃慢”。
趨勢二
地變天。由於信息技術本身的跨國界,傳統意義上的地緣經濟、地緣文化、地緣軍事、地緣政治正在讓位於現代意義上的網路經濟、網路文化、網路軍事、網路政治等。
趨勢三
西融東。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將使世界的財富在三維空間再一次進行劃分,作為技術革命發源地的西半球經濟圈對乍暖還寒的東半球經濟圈滲透愈演愈烈,與此同時東半球國家藉助信息革命升級換代自身產業結構,以擺脫下個世紀被淪為新一輪全球網路圈地戰的“殖民地”,對西方先進技術也在無奈中積極引進著。
趨勢四
聰變傻。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已從單一信息技術產業擴張為跨產業的革命,越來越多的聰明人,不斷推出“傻瓜版”的信息技術產品,以面向成百上千倍於技術用戶的普通百姓。
趨勢五
窄拓寬。以信息技術革命引發的電子商務革命,為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走向終端用戶的傳輸通路提出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無論是在電信基礎層,還是接入服務層,還是商務套用層,頻寬越拓越寬,已成為競爭與制勝的重要因素。
趨勢六
分讓直。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可以將廠商與最終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連線起來。傳統意義上的分銷代理制正在受到直銷互動制的衝擊。
趨勢七
老讓少。由於創新是信息技術革命的靈魂,那些成於過去也終將歸於過去的老資格企業、老朽思想的企業家將讓位於致力革新,充滿生氣的新企業和少年英雄(美國1999年40位最富有的年輕人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來自信息技術)。
趨勢八
收即開。當全球信息技術革命潮流向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傳播時,既要妥善處理好技術領先國與技術接受國之間平等與不平等關係,又要處理好東西政治體制的不同,南北貧富差距加大的現實關係,穩健的信息技術政策對開發中國家十分重要,先制定規則,再進行開放可能是明智之舉。
趨勢九
高喝低。由於這場信息技術革命使得東西方政治與軍事衝突出現有利於西方的不均衡,南北方經濟與利益摩擦差距拉大,全球產業將再次劃分結構,高技術含量的剝削低技術含量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掀起。
趨勢十
技變貿。信息技術革命從軍事到科研,從教育到商貿,2003年全球電子商務僅企業之間的貿易額將超過1萬億美元。以信息技術革命為誘因,以全球電子貿易為形式,以爭奪全球財富的制高點為實質的新世紀“制網權”戰爭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