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金融機構

信息化金融機構概況

信息化金融機構定義

信息化金融機構,是指在網際網路金融時代,通過廣泛運用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對傳統運營流程、服務產品進行改造或重構,實現經營、管理全面信息化的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

金融機構信息化歷程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金融機構信息化建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項業務到綜合業務,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國金融信息化的發展,已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金融業務處理模式,建立在計算機和通信網路基礎上的電子資金清算系統、櫃檯業務服務系統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統表明一個多功能的、開放的金融電子化體系已初步形成。
縱觀我國銀行信息化發展歷程,從最初電子設備在銀行業的使用和普及,到銀行網路化的建設和套用,銀行信息系統建設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以電子銀行業務為主的階段,銀行開始採用信息技術代替手工操作,實現銀行後台業務和前台兌換業務處理的自動化;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以連線業務為代表的銀行全面電子化建設階段,我國銀行業在全國範圍內建起了一批基於計算機網路的套用系統,實現了處理過程的全過程的電子化;第三個階段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一直持續到今天的以業務系統整合、數據集中為主要特徵的金融信息化新階段,。隨著計算機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金融機構信息科技工作由原來的全面管理、維護和系統研發為主,逐漸轉變成以貫徹落實總行及管理機構標準規範為主導,以保障本地區網路安全穩定運行為重點的工作機制。
我國保險業信息化發展歷程也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起步階段,國內一些大型保險公司初步實現了辦公系統信息化;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我國保險公司加快網路的套用,基本實現保單電子化、保險業務流程信息化和網路化,所有大型保險公司開始對業務進行系統整合;2000年以後,保險業信息化程度有了新的飛躍,這一階段的保險業積極開展電子化建設,信息化主要成就有不斷開發保險新產品,精算的效率與保險計費的的科學性不斷提升。
我國證券行業信息化起步較早,發展較快。證券業最早套用信息技術的是證券交易所。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通過計算機進行了第一筆交易。1992年,深圳證券交易所複合系統正式啟用。十幾年來中國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目前證券交易所的信息化的主要成就包含四個方面,分別是交易系統的信息化、信息平台系統、通信系統和監管系統。證券公司作為證券業的主體,也是證券信息化的主體。目前國內的所有證券公司都建立了網上交易系統,通過網際網路實現了全公司互聯和集中交易。在管理、決策和風險控制方面,也基本實現了信息化,包括稽核系統、財務系統和統計分析系統等。
2013年以來,金融行業信息化進入了創新機遇期。經過了之前十餘年的數據和業務的大集中建設,包括銀行、保險、證券等在內的金融行業信息化正在走向一個全新的階段。基於雲計算、大數據、移動與智慧型設備以及社交網路等第三類平台的金融服務,正在成為新的金融業務創新及增值點。

信息化金融機構的特點

金融信息化是金融業發展趨勢之一,而信息化金融機構則是金融創新的產物。目前金融行業正處於一個由金融機構信息化向信息化金融機構轉變的階段。總的來說,相比較於傳統金融機構,信息化金融機構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金融服務更加高效便捷
傳統金融機構通過信息技術投入,硬體設施升級等基礎性信息化建設,實現了工作效率的極大提升。信息化金融機構通過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基礎的更高層次的信息化建設,對傳統運營流程、服務產品進行改造或重構,更是在金融服務方面同樣取得了質的提升。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成為了信息化金融機構的一個顯著特點。
(二)資源整合能力更為強大
現代金融機構的業務構成複雜,信息化的建設使得金融機構能夠實現業務的整合。同時,通過完整的IT建設,可以使得金融機構按照一個統一的IT架構將機構內部各管理系統全部整合到一個系統管理平台,實現各系統的互聯互通。通過信息化建設集成的統一內部管理系統,使得金融機構可以運作的空間更為廣闊。
(三)金融創新產品更加豐富
金融機構的信息化建設極大的提高了金融的創新能力,各金融行業不斷推出新型的金融產品。金融行業線上線下業務的創新組合,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拓展了金融機構自身的服務空間。

信息化金融機構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信息化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上升到戰略層面

對於傳統金融機構來說,其核心競爭力在於機構本身的規模優勢,包括機構的實體網點數目,資金實力,人才優勢等因素。進入網際網路時代,規模優勢固然是金融機構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然而,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已逐漸到轉移到其信息化程度上。未來的信息化金融機構比拼的更多是建立在信息化技術層面上的金融產品創新和業務創新,以及金融服務體驗的完善。信息化對於金融機構來說,意味著更加靈敏的市場反應,更大程度的利用信息價值。同時信息化建設能夠化解企業內部信息不對稱問題,充分挖掘客戶信息,並通過建立網際網路平台的方式建立金融生態圈,其對於金融機構的提升是全面性的,也決定了未來的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金融服務競爭戰場轉移

網際網路時代的平台模式改變了盈利的著眼點,信息化金融機構由傳統的產品服務提供者轉變為從產業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連線者。在網際網路平台模式下,僅僅提供產品和服務已不再是能金融機構對盈利能力的要求。越來越多的企業已著手變換其商業模式,從產品銷售角色轉而將自身打造成某種媒介的角色。
對於信息化金融機構來說,需要將網際網路平台開放、協作、分享的精神融入到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中,這種平台精神活化在商業活動中,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多創新性的機遇和更為廣闊的市場。

中小金融機構上升的機會

在講究規模優勢的金融行業,與大型機構相比,中小金融機構缺乏資金和人才。但這不代表他們沒有機會,開拓大型金融機構還尚未涉足的市場空白,聯合擁有海量用戶的網際網路企業開拓新的投資渠道,推出個性化創新金融產品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中小金融機構就很有機會突出重圍。在網際網路時代,規模的競爭優勢不會再像傳統模式時代一樣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對於金融機構來說,藉助於網際網路傳播速度與廣度帶來的優勢往往成效更加顯著,而且經常是先進入者取得絕對優勢。
相對於大型金融機構,中小金融機構擁有創新成本優勢,大型金融機構因其龐大的規模,繁瑣的流程使其金融創新往往需要考慮更多複雜的因素,經歷更漫長的時間,而中小金融機構更加靈活、簡化。

混業經營趨勢明顯

金融業混業經營,是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公司等金融機構在業務上相互融合、滲透與交叉,它突破了分業經營業務模式的局限,藉助金融創新手段不斷豐富金融產品內涵,極大地提高了金融市場資金運用效率,為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奠定了基礎。
對於信息化金融機構來說,通過混業經營,更好的實現包括客戶資源、硬體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共享及整合,同時可以精簡人員,削減物理網點,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率來增強競爭力。同時,混業經營往往也意味著更為強大的資源優勢和規模優勢,從而帶來更強的競爭優勢。混業經營將使得金融機構的業務類型更為廣泛,收入來源增多,市場份額擴大。隨著經營業務領域的擴展,經營也能得以分散。以往單一業務經營模式,一旦受經濟波動或其他因素影響,很難分散風險,多元化的業務經營則給了金融機構更多應對的機會。 

信息化金融機構發展趨勢

服務機構虛擬化

基於計算機技術的信息化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廣泛運用,營造出一個全新的不同於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而未來的金融機構將會呈現出顯著的虛擬化趨勢。網路信息技術在金融業中的套用可以實現在網際網路上設立網路銀行等網路金融機構,從事虛擬化的金融服務,或者傳統金融機構以現有專用網路與Internet聯網,提供服務或設立網站。

服務對象平民化

隨著我國金融業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金融業所面臨的競爭也日益激烈。網際網路時代新興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的進入,更使傳統金融機構感受到威脅。同時,網際網路時代金融機構的信息化建設,使得金融機構推出小額理財產品的成本大幅下降,使小額理財成為可能。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普通居民的投資理財意識將更為強烈,尋求收益更高的投資方式也成為他們迫切的需求。可以說現實的激烈競爭和居民的金融需求要求金融機構服務對象平民化,而網際網路技術又使得這一趨勢成為現實,未來的信息化金融機構的服務將會向著更加平民化的趨勢發展。

金融機構平台化

平台經濟實質是全球化、信息化、網路化三大趨勢的集大成者。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建立平台能在競爭中居於有利位置,從而具有聚集各種資源的能力,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從風險控制角度來看,通過平台占有的社會資源越多,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平台通過不斷增加參與者規模並且逐漸改進、完善平台商業模式來為參與者帶來更多價值,最終完成平台自身的增值。
面對一個金融需求強烈、客戶群體龐大但渠道稀缺的市場,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擴張是必然性戰略選擇。而同新設機構背後承擔的巨大建設成本與人員管理壓力相比,構建虛擬化的平台中介,整合渠道與資源,低成本拓寬銷售渠道更是轉型發展的新方向。

金融服務個性化

網際網路通過開放、分享、個性化和分散式協作改造著傳統金融,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化金融機構的運營模式使得金融服務的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同時服務的透明度更高,個性化更強,用戶體驗更好。對於信息化金融機構而言,未來的競爭更多體現在服務質量的比拼上,是否有能力針對客戶的不同需求推出個性化、定製化的產品是每個金融機構必須面對的考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