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銘[中國禪宗修學指導原則]

信心銘[中國禪宗修學指導原則]

信心銘是禪宗的法典。作者就是禪宗三祖僧璨大師,是禪宗裡面很重要的文獻,換一句話說也是中國禪宗修學指導的原則,雖然是在禪宗指導原則,實際上在大乘佛法的修學,無論是那一宗那一派或者是我們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門門要想成就,都不能夠違背這個原則,所以這篇文章變成佛門裡面非常重要的文獻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信心銘信心銘
作者要我們研究信心銘,首先應該知道禪宗的特色和禪究竟是什麼?否則信心銘就很不容易了解。禪究竟是什麼?通俗地說,禪是法界的實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態和不二法門的體現,也就是法的現量。佛法有比量和現量。所謂比量,是理性的認知,是可以用邏輯的方法來理解的。

內容

信心銘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莫還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惟滯兩邊,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惟須息見。
二見不住,慎莫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由境滅,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原是一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退。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取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寐,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惟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延促,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解釋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什麼叫「至道」?就是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水有源,木有本,所謂「至」就是到達,「道」就是踐行的軌則,也就是法的極致、理的極則。通俗地說,至道就是真理,而真理是普遍的,因此真理是一切,一切不外真理。莊子說「道在屎尿」,他強調「道」是無所不在的。既然無所不在,何必去挑挑揀揀、取捨尋覓呢?根本就一切現成,放下即是嘛!怕就怕你妄加揀擇。什麼叫揀擇?簡單地說,就是妄想分別。倘能隨順不二法門遠離分別,豈非一切現成?所以說「但莫憎愛」,就「洞然明白」了。
毫釐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
前面說過:對於空,有人把它解釋成虛無或斷滅,實際上它是無盡藏,是存在的共相和實相,是象徵著無量、無限的大有。它具備了向上發展、向前創進的無限可能,怎能說空是沒有?這就是「毫釐有差,天地懸隔」的一個例子。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什麼叫做「現前」?就是說要想讓真理展現在你的面前,就不可以有所選擇,有所順逆。
違順相爭 是為心病 不識元旨 徒勞念靜
內心如夾纏著兩種概念,就會因矛盾而破壞了內心的統一、安祥,呈現出心智的分裂,這就是心病。
什麼叫「元旨」?「元」是指最初的,「旨」是宗旨、法則。最初的真理是原來如此的法爾。如果不了解原來如此、原本現成的真理,一個勁兒坐在那裡靜心息慮,並不是破除煩惱的根本之途。何以故?昧卻正因,不明根本故。
圓同太虛 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 所以不如
是什麼東西「圓同太虛」?是當人原本的心,原本是圓滿無缺,無欠無餘,至真、至善、至美的;就像心經所講「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只是因為你橫生分別取捨,自障法眼,才背覺合塵破壞了原本圓滿的心態。所謂「如」就是吻合、相應的意思,因為你有了取捨,生起邊見,於是便情生智隔,與法不相應了。
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
「有緣」與「空忍」是相對的。所謂「有緣」,是指有可攀緣。人們最易追逐、攀緣的不外聲、色、名、利、得失、情慾……這些都是有緣可攀的。「勿住空忍」是說也用不著強自壓抑著,使心念不生,這跟解脫道是不相應的。
六祖說「直心是道場」,但能平等視一切法,不生高下、取捨、愛憎之見,便是「一種平懷,泯然自盡」了。
所謂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為,由明心見性而存心養性,做到「瞬有存、息有養」;倘若強自壓抑,使心念不起就成了自縛了。只要能保持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心懷,一切二邊、取捨、追逐、攀緣所派生的煩惱,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
止動歸止 止更彌動 唯滯兩邊 寧知一種
你想止動取靜,卻是越止越動,反而陷於邊見,妄加取捨,與無為法根本不相應。其實法本不二,只是欠悟而已。
一種不通 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 從空背空
倘使你不能契入不二法門,執著兩邊的任何一邊,都是徒勞無功的。當你一念要排遣有時,便因執著有,而被有的謬執所汨沒了;當你一念要趣向於空時,因為空已成了概念而不再是空了,豈不從空反而背棄了空嗎?因為真正要與空相應,連空的概念都不許萌生才相應真空。當你把空變成系統的理論時,空何曾是空?不但不空,反而比有更讓人起執、起見,所以說「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 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 無處不通
禪是不立文字的。文字包括了語言、文字與思想;思想是沒有聲音的語言,而文字則是語言的符號。人的本心原本沒有這些,所以過多的語言和思慮,反而與根本智不相應了。當人停止分別、妄想和思惟活動時,理、事二障當下消除,內心充滿禪悅的安祥,何曾有什麼滯礙?自然就「無處不通」了。
歸根得旨 隨照失宗 須臾返照 勝卻前空
當你窮溯到眾生和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時,同時你也便澈見了森羅萬象的真實面目──大宇宙的永恆相,而把捉到禪的宗旨。
莊子說「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我們到廟裡也常常看到「過化存神」的匾額,這應該是照而不隨的很好例子。倘若追逐假象,迷途而不知返,那就喪失禪的無相、無住的宗旨了。
只要短暫地返照你那原本的心,暫復心的原態,比你以前向空心處用力,舒暢、安祥得多了。
前空轉變 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人心原本是無相、無住、無念的,由於見取才現出森羅萬象,把自己那原本空靈自在的心體,轉變成雜亂不堪了。
二見不住 慎勿追尋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不要住在兩邊,凡是涉及到相對的見解,都應加以揚棄,片刻也不讓它停留在心中。
放下即是,若再追尋,反而挖肉成瘡了。
才起一念相對的想法,就會擾亂、破壞、迷失了你原本無念、離惑而又安祥的真心,而讓心為妄想所占據,陷於紛擾不安之中了。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
禪是「一亦不立」的不二法門。倘守一,則有其餘,則一亦非一了。 能夠不生心,不起見,則「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自然是萬法無咎了。無咎無法 不生不心既無病,何需藥?所以「無咎無法」;真離念,不覓心,故云「不生不心」。
能隨境滅 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
「能」是主觀的察知,「境」是客觀的存在。所謂「能隨境滅」,如果沒有客觀的存在,你那主觀的察知就不會發生;所謂「境逐能沉」,如果沒有主觀的察知,客觀的存在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境由能境」,客觀藉主觀而顯現;「能由境能」,有了客觀環境,才能產生主觀的內涵。也即是「心本無生因境有」和「心生則種種法生」。倘能泯能、所,一物我,就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了。
欲知兩段 元是一空
你想知道能與境的本質嗎?那是無量、無邊、無限可能的「空」,所顯現的浮光掠影而已。究實而言,萬生萬物,哪樣不是由空里來,又往空里去呢?既是唯心所現,又何有來去呢?
一空同兩 齊含萬象 不見精粗 寧有偏黨
只一空就含融了主與客、能與所、物與我。森羅萬象,一法所印,當體是空。因為萬象森羅,卻是空無自性。
海水一味有何精粗?精粗尚無,偏黨何從?故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大道體寬 無易無難 小見狐疑 轉急轉遲
真理是普遍的,所以說大道體寬。道既是無量、無邊、無所不在的,還有什麼難易可言呢? 「小見」者,所見近而不遠、狹而不廣、私而不公、小而不大,故不免以偏概全,以蠡測海;見既不真不全,狐疑自屬難免。當然是欲速不達,轉急轉遲了。
執之失度 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 體無去住
「失度」則違中道,既離中道自難免陷於邊見的邪路了。什麼是自然?佛經講「法爾如此」,它原本是如此的,沒有加工,沒有破壞,沒有用主觀去改變它。「體無去住」就是心經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法的體相是無去住的。
任性合道 逍遙絕惱 繫念乖真 昏沉不好
「性」就是本心、自性和般若。所謂任性,就是唯認本心,保任自性。能保任此事,自然就逍遙自在而又沒有煩惱了。才一執著妄念,鑽牛角尖,便乖離真心了。況且真心原本清淨,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有一念之系已背離真心了。何以說「昏沉不好」呢?昏沉是無明的表象,打坐著魔大半由於昏沉,所以不好。
不好勞神 何用疏親 欲趣一乘 勿惡六塵
「勞神」是有為法,既然無為又何有於疏親呢?想趨向最上一乘的禪宗,就無須厭惡那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啦!因為一乘是不二的,既是不二,試問:管什麼叫做六塵?
六塵不惡 還同正覺 
既已不受六塵的擾亂,顯然你的心已為正確的覺受所主宰。
智者無為 愚人自縛
「有為」是業之本,「無為」乃解脫因。雖然如此,苟非具有大智慧,能澈見法界實相,無為又談何容易。因此自古以來,造業自縛的比比皆是,無事、無為、無心閒道人殊少其人了,能不慨嘆!
法無異法 妄自愛著 將心用心 豈非大錯 
真正的法是無差別的,所以也無可分別。說密宗好、禪宗好,都是妄自愛著。讓真心起妄想,名為起惑造業,果然大錯特錯。
迷生寂亂 悟無好惡
心迷時有動與靜之分,有調和與雜亂之別,顯然並非究竟;悟了的人,心境始終保持原本自在、安祥的覺受,根本說不上什麼好惡。悟後的心是平等心,以自他不二、相對非真故。
一切兩邊 良由斟酌
「斟酌」是分別心,為什麼有二邊呢?因為你在斟酌,你就是在思惟,就是在分別。當人一切放下,遠離分別時,二邊根本就不存在。
夢幻空華 何勞把捉
由我們分別心所浮現的形象,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原本的,當然也沒有一樣是永恆的,都只不過是一種現象和過程而已。既然如此,有什麼追求的價值和意義呢?
得失是非 一時放卻
真實的,原本不增不減,無得無失。
眼若不睡 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 萬法一如
夢是前塵幻影,若能得法眼淨,自然無夢;倘能泯除差別覺受,做到「心一境性」,自然萬法一如而如一了。
一如體元 兀爾忘緣萬法齊觀 歸復自然

唯有恢復不二如空的原本心態,才能忘卻攀緣,遠離顛倒。
「齊觀」者離分別之平等觀是也。能泯高下,一物我,自然回歸於離言泯跡的法爾如此。
泯其所以 不可方比 止動無動 動止無止 
當你把一切起心動念的原因,把一切產生分別心的因素,都消化掉時,就會出現全然離分別、離言說、不可方喻的境界,否則你要止住動的心,卻不知道它是本無動搖的。當你以為變動的停止下來的時候,實際上並沒有可以停止的實體。
兩既不成 一何有爾究竟窮極 不存軌則
相對既然非真,除了自覺更向何處覓一?阿誰覓一?
到達最究竟、最徹底的法的極則時,一切分別、思惟當下全息,既沒有所謂真理,亦沒有一定的價值標準,海闊天空,任意縱橫。
契心平等 所作俱息狐疑淨盡 正信調直
契心平等,才能與無為法吻合,自然所作俱息而歸於無為、無心、無事了。
狐疑沒有了,正信就堅固了。什麼叫做「正信」?就是信心銘的最後兩句「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一真法界,法界一真,就唯余清淨了。
一切不留 無可記憶虛明自照 不勞心力
若有一法,不名般若。這就是自觀自在、自在自觀的無上法門。生命的屬性就是「覺」,把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改成「我覺故我在」,便是「虛明自照」了。
非思量處 識情難測真如法界 無他無自
人們可得思量的,只限於常識的範圍,若是法界的實相,豈能思量、測度?
真心無異故自他不二,自他不二故生佛平等。
要急相應 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 無不包容
與法相應最快速者,莫如全心身、全人格融入一真法界,親證自他不二、物我一如,方名親到。既親證海水一味,則萬物萬法皆非別有,豈不慶快平生!
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宗非促延 一念萬年
十方有大智慧的人,都會來崇尚禪宗。
我們所崇尚的法是逾時空、離概念的,所以一念與萬年等無有異。
無在不在 十方目前
因為法是統時空,一物我,普遍存在的,所以十方目前毫無間隔。
極小同大 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 不見邊表
極小,佛經叫它鄰虛,即接近於無的意思,也就是現在自然科學講的原子,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極小看不見,那大宇宙你看得見嗎?也看不見。所以說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也看不見邊沿和表象了。
有即是無 無即是有
有從無來,無因有顯;如果有是有,無是無,大宇宙如同一潭死水,再沒有創造的生機和發展的可能了,那還算是無盡藏嗎?而且基於不二的義諦,大小只是一種妄執罷了。
若不如是 必不須守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若非如此,什麼是不二法門的準則呢?
性空則緣起,緣起則性空。萬萬種差別,來自一個本源,這叫做萬殊一本,一本萬殊。
但能如是 何慮不畢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但作如是觀,自然別無剩義了。
但信心外無法,唯存一心,便是究竟行門。
言語道斷 非去來今
「道」是言語所不能表達的,也不屬於過去、現在和未來。它是原本如此,普遍如此而又畢竟如此的。

作者簡介

僧璨(約公元510年-606年),又作僧粲,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圓寂,生年及事跡不詳,為中國佛教禪宗三祖,曾跟隨二祖慧可學佛數年,後得授與衣缽為禪宗三祖。三祖在入寂前,傳衣缽於弟子道信為禪宗四祖。他曾著有《信心銘》傳世。《信心銘》和牛頭法融禪師的《心銘》有異曲同工之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