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俞樾及其孫俞平伯的舊居。它背依孤山崖壁,面臨西湖碧波,左鄰“六一”名泉,右伴蘇小小亭,占盡西子風光。俞樾,號曲園,浙江德清人士,清道光年間進士,官及翰林院編修,河南學政,後遭陷害罷官,潛心講學,著有《俞氏叢書》、《春在堂全集》,為一代樸學大師。他兼擅書畫,其書尤以篆、隸著名。清同治年間他曾主講於蘇州紫陽書院,影響很大,不僅引得國內學界重視,而且遠播東瀛日本,引得當時的浙江巡撫馬新貽親赴蘇州,敦請俞先生出任杭州詁經精舍山長併兼管浙江書局。1868年,曲園先生來杭州就職,居住精舍“第一樓”。同治九年(1870年)秋闈,有中式舉人弟子19人,賞優貢弟子5人的優異成績,不僅江南學壇罕見,而且在全國也屬鮮聞,使杭城學界一片譁然。精舍諸門下出於對曲園先生的尊重和欽仰,愛屋及烏,自發地將先生所居的第一樓,稱為“俞樓”。
當精舍門下得名師引以為幸的同時,又因為曲園夫人仍留蘇州,俞樾僅每年春秋各來湖上一次,勾留時日不定,少則一二十天,多則一兩個月,均引為憾事。所以每當曲園回蘇州時,師生歡樂話別:“先生每春秋一來,即課院之第一樓,置酒為樂,同人們習以為常……”光緒三年(1877年)秋,曲園在回吳前的話別“自煮酒食招待諸門下”,“歡樂竟日”。諸弟子對乃師的“賜食精舍”,非常興奮激動,有個名叫汪子喬的學生,用擘窠大字寫了“俞樓”二字張貼在第一樓前;還有個叫王夢薇的弟子畫了幅《俞樓秋集圖》以示紀念。另一弟子徐琪卻以為這些活動還不足以表示對曲園先生的欽敬,他說:“於第一樓榜系吾師始氏,琪以為此非此宜也,宜別建俞樓,為湖上添一勝跡”,於是,他和王夢薇發起集資造俞樓的倡議,並且要與西泠和湖上名勝聯繫起來,成為“俞樓延月”,與“阮墩漁唱”、“彭庵禪燈”、“薛廬聽泉”合為“西泠四景”。徐、王兩學生的倡議,不僅獲得了30多名弟子贊同,並且立即斂資勘察樓址。先是選在今西泠印社西側即原樓外樓館址,後改定廣化寺西今址。他們不顧曲園先生竭力反對,立即興造。9月,曲園先生的摯友彭玉麟來杭,又斥資對俞樓增闊,還在樓前種花,樓後植樹、疊石、鑿池、築亭。12月,俞樓落成,成為杭城一大新聞,前往觀看的人士絡繹不絕。第二年2月,曲園先生偕姚夫人來住,從此不再留居原址在今浙江博物館內的詁經“精舍”第一樓了。建築特點
俞樓初建時為中式二層建築,原先樓邊圈有圍牆,院內亭台樓閣、花木繁茂、假山疊石、玲瓏剔透,後圍牆拆去,庭院漸廢。俞樾曾作詩記之:“橋邊香冢鄰蘇小,山上吟庵伴老坡;多謝門牆諸弟子,為余辛苦辟新窩”。還有人為俞樓題聯云:“千古一詩人,文章有交神有道;五湖三畝宅,青山為屋水為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