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爾·欣德米特

保爾·欣德米特

保羅·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年-1963年),德國出生的作曲家。 欣德米特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事業涉及作曲、理論、演奏、教學、指揮等多個領域,並作有各種體裁和各種風格的大量作品。 因巴洛克晚期對位音樂的影響而經常被歸入新古典主義一派。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雖然他的音樂無一例外地具有鮮明的當代風格,但他仍因巴洛克晚期對位音樂(尤其是巴赫的作品)的影響而經常被歸入新古典主義一派。他的作品以不協和對位、不協和和聲與高超的管弦樂編曲技巧為特點。欣德米特的創作領域幾乎涵蓋了各種類型的音樂體裁。他的早期作品多為實用音樂,即為某一特定目的或特定場合而作。他的音樂作品、著述和教學廣泛影響了現代作曲家。

藝術作為

他早期創作的鋼琴作品與其他體裁的作品一樣,以濃重的不協和和弦及厚密的對位線條為特徵。他的鋼琴組曲《1922》是由“進行曲”、“舍迷舞曲”(一種狐步舞曲)、“夜的小品”和“雷格泰姆”組成,其中爵士樂的影響顯然可聞。欣德米特對這首樂曲作了演奏說明:“……不要花任何時間去考慮你是否應該用第4指還是第6指彈奏……要始終像機器般準確地固守節奏……把鋼琴看作一件有趣的打擊樂器來處理。”從中可以看出他青年時期的反傳統態度。

欣德米特的音樂在納粹德國時期遭禁,1938年他前往美國,後來加入美國國籍。曾在耶魯大學、伯克夏音樂中心和蘇黎世大學任教。

他的作品有歌劇《畫家馬蒂斯》及其同名交響樂(1934年)、《葬禮音樂》(1936年)、《韋伯主題的交響變奏曲》(1944年)、《八重唱》(1958年),以及幾乎各種樂器的奏鳴曲。他著有《作曲家的世界》(1952年)等著作。

創作風格

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欣德米特的創作表現出強烈的新古典主義傾向。他反對感情誇張衝動的晚期浪漫主義,試圖將巴赫或更古時代的音樂特點融於現代的風格之中。他首先在練習曲性質的《鋼琴音樂》(1927年)等作品中系統地發展一種新的復調技術和新的巴洛克風格。他雖然背離了傳統的大、小調,卻又不趨向於無調性與十二音體系,而是系統地發展了一套合乎邏輯的新對位法。30年代的作品中出現了不協和程度不太強的線性對位和系統的調性組織。他認為調性是一種自然力量,就像重力一樣。他使用任何一些音的組合,無論怎么不協和,總是在結束時回到簡單與和諧上來。與以不協和為特徵的勛伯格不同,音調的協和是欣德米特的審美標準,不協和音調的使用只是為了特殊效果。

藝術表現

欣德米特對於對位法表現出的極大興趣成為他創作上的一個不變的特徵。他重視對位法的紋理,強調具有獨立性鏇律的交織,恢復自然音階,但又不受和聲的限制。他1936年創作的3首鋼琴奏鳴曲多半以巴洛克形式而不是古典奏鳴曲形式為依據。欣德米特1942年寫的《調性遊戲》是他最成功的鋼琴作品。《調性遊戲》有一個副標題——“對位、調性組織和鋼琴彈奏練習”,包含12首賦格曲(每調一條),顯然是用了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相似的形式,用自由抒情的舞曲形式的間奏曲來連線,並加有前奏和後奏。這部作品採用了大量高深複雜的技巧,可謂集現代復調技術之大成,被譽為20世紀《平均律鋼琴曲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