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的第一輛坦克
在蘇維埃國內戰爭(1918~1920)期間,紅軍已經擁有少量裝甲兵的兵器,其中包括一些繳獲的坦克。1919年春,紅軍在南部戰場繳獲了白匪軍的2輛法制“雷諾”式輕型坦克。其中的一輛被運往紅色索爾莫沃機器製造廠進行分析研究。列寧指示當時的軍事工業委員會,要在19
![](/img/d/33d/nBnauM3XwATOzQTM3YTOyADN0MTMxUzM1gTMwADMwAjMxAzL2k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蘇聯的和平建設時期,也是蘇聯坦克工業開始
![t-18輕型坦克](/img/3/0f3/nBnauM3X4QzMyEjM3YTOyADN0MTMxUzM1gTMwADMwAjMxAzL2k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三十年代,是蘇聯坦克工業由初創到大發展的重要時期。1929年7月,蘇聯政府批准了第一個坦克生產計畫,確定要
![T-27坦克](/img/f/fe2/nBnauM3X0ETNyAzM3YTOyADN0MTMxUzM1gTMwADMwAjMxAzL2k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T-37坦克](/img/a/be4/nBnauM3X4QjN1gzM3YTOyADN0MTMxUzM1gTMwADMwAjMxAzL2k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BT坦克是30年代蘇聯紅軍的著名坦克,BT是俄文“快速坦克”的縮寫。BT快速坦克是以美國的“克里斯蒂”坦克為基礎發展起來的。1931年9月,製成了BT-1坦克的樣車,隨發展出B
![BT系列坦克](/img/2/f59/nBnauM3XxQTO2IDN3YTOyADN0MTMxUzM1gTMwADMwAjMxAzL2k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T-28中型坦克和T-35重型坦克的設計成功,在蘇聯坦克發展史上,也是有一定意義的。因為這兩種坦克沒有受外國坦克形式的限制,表現了蘇聯坦克設計師們的獨創性。T-28和T-35的研製成功,標誌著
![T-35重型坦克](/img/a/ae3/nBnauM3X4UzN3YTO2cDM4gjMyITMwYTN3MjMwADMwAzMxAzL3A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蘇德戰爭前夕
三十年代末期,開始了蘇聯坦克製造工業的新階段。1938年8月,蘇共中央召開會議,研究了發展坦克裝甲車輛的問題。會議做出了研製新型坦克的決定。在這個決定的指導下,蘇聯的坦克設計師們研製出著名的KV-1重型坦克和T-34中型坦克。從國際背景來看,30年代末期,德、日法西斯國家加緊擴軍備戰,世界大戰的危險迫在眉睫。1939年,德國研製出三號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
![KV-1](/img/8/8b4/nBnauM3X3gzNxITN3YTOyADN0MTMxUzM1gTMwADMwAjMxAzL2k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T-34](/img/5/dae/nBnauM3XycTN5UTN3YTOyADN0MTMxUzM1gTMwADMwAjMxAzL2k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40年夏,裝甲坦克兵編制中又恢復了軍一級兵團。機械化軍編成內有2個坦克師和1個機械化師及各種保障部隊、分隊。坦克師編有375輛坦克。裝甲坦克兵曾計畫大規模地加以改編,重新組建29個機械化軍。按照計畫,大約需要有32000輛坦克,其中應有16600輛新型坦克。由於時間倉促,到大戰爆發時,大多數機械化軍都沒有齊裝配套。
1941年6月22日,德軍大舉進攻蘇聯。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地面戰爭開始了……
衛國戰爭時期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大舉進犯蘇聯。凌晨3點15分,德軍實施“巴巴羅薩”計畫,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的寬大正面上,以152個師、305萬人的兵力,突然發動了閃電似的進攻……
1941年6月~1945年5月,歷時4年的蘇德戰爭,蘇聯人稱之為“偉大衛國戰爭”。這場戰爭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也是武器裝備、軍事實力、綜合國力的全面較量。戰爭中發生了多次規模巨大的坦克戰,在世界戰爭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蘇聯坦克在戰爭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在衛國戰爭時期,蘇聯除大量生產了T-34中型坦克外,還研製成功了KV-2重型坦克、T-60/70輕型坦克以及多種自行火炮等。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蘇聯共生產並裝備了10.4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是同期德軍(約4.2萬輛)的2.5倍。
T-34中型坦克
T-34中型坦克在世界坦克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它被認為是現代坦克的鼻祖,由於它性能先進、操作簡單、成本低廉、製造方便,深受部隊指戰員的好評,就連不可一世的德國也仿照他設計製造了“豹”式戰鬥坦克。T-34中型坦克在衛國戰爭中,在蘇聯坦克中居於最重要的地位。其生產量占全部蘇聯坦克產量的比重,1941年為40%,1942年為51%,1943年為79%,而到1944年,便達
![T-34中型坦克](/img/5/775/nBnauM3XzcjN5EzN3YTOyADN0MTMxUzM1gTMwADMwAjMxAzL2k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坦克裝甲兵的編制
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軍裝甲兵的編制發生過幾次重大的變化。由於戰爭初期坦克損失量巨大,且不能迅速恢復,1941年7~8月解散了機械化師,建立了獨立坦克師(217輛坦克)、坦克旅(93輛坦克)和坦克營(29輛坦克)。到1941年底,作戰部隊共有3個坦克師
![第一近衛機械化軍](/img/9/8b3/nBnauM3XxUDN2gDMxMDO0QDNxITMwIzN1cTMwADMwAzMxAzLzg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42年秋,開始組建機械化軍。
1942年開始組建坦克集團軍。坦克集團軍編成內有3個坦克軍、1個獨立坦克旅、1~2個步兵師和若干專業兵種分隊。1943年春,又進行了新的改組,坦克集團軍由2個坦克軍和1個機械化軍組成,大大提高了機動性。
1945年初,在蘇的戰場上作戰的陸軍已有6個坦克集團軍、14個獨立坦克軍和7個機械化軍、27個獨立坦克旅和7個自行火炮旅,還有大量的坦克獨立團和自行火炮團,成為蘇聯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和機動力量。
戰後第一代
軍事專家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各國的坦克裝甲車輛發展了三代(有些國家已裝備擁有第四代技術的坦克)。50年代研製的坦克裝甲車輛便是戰後的第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人民同心協力醫治戰爭創傷,致力於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到1948年,工業生產便恢復到戰前的水平。1953年,蘇聯在工業產品的產量上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科學技術水平也躍上一個新台階。但在當時,世界處於“冷戰”時代,美國等12個歐美國家於1949年率先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旨在“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實則對蘇聯和東歐各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在這種嚴峻的形式下,蘇聯不得不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軍事工業,竭盡全力來加強蘇聯的國防實力。一般說,蘇聯的坦克發展採取漸進的發展方針。在戰後一段時期,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再加上充份吸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寶貴實戰經驗,蘇軍裝甲兵的裝備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研製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T-54/55中型坦克,以及PT-7
![T-62中型坦克](/img/7/f59/nBnauM3XzQDM4czN3YTOyADN0MTMxUzM1gTMwADMwAjMxAzL2k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後,在軍費不斷增加的同時,加強了炮兵、坦克兵、空降兵和海軍的建設,1967年恢復了陸軍司令部。從1969年起,將陸軍師從140個擴編到170個左右。60年代末,蘇軍坦克的數量和1939年相比,增加了15倍;裝甲輸送車和其他裝甲車輛增加了36倍;蘇聯摩托化步兵的人均機動功率已達到22kw,是1939年的10倍。蘇聯陸軍“正沿著提高火力、突擊力、快速力和機動力的方向發展”,使“坦克兵是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的地位得到提高。這期間,蘇軍裝備的坦克裝甲車輛主要有:T-62中型坦克、BMP-1步兵戰車、BTR-60裝甲輸送車、BRDM-2裝甲偵察車、ASU-85空降自行火炮等。
60年代的蘇聯,在大力發展主戰坦克的同時,很注意發展各種戰鬥配套車輛,因而,顯著的提高了蘇軍坦克部隊的綜合戰鬥能力。
從T-64到T-80
七十年代起,兩個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的關係有所緩和。進入八十年代,蘇美關係一度於緊張狀態,雙方圍繞著核裁軍問題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加上1979年12月,蘇軍入侵富汗,發生了一場長達九年多的局部戰爭。蘇軍一直保持著一支龐大的常規武裝力量。八十年代後期,隨著中導條約的簽字和中歐裁軍方案的提出,東西方的緊張關係才有重大轉變。但直到九十年代初,蘇聯軍隊的規模仍然很龐大,裝備的各型坦克的數量高達5.5萬輛,居世界第一位。
七十年代以來,蘇軍隊常規戰爭的重視程度大為提高,準備打一場“以核武器為後盾的常規戰爭”,發展了大縱深作戰的“戰役機動集群”理論。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使蘇軍的坦克師和摩步師的現代化合成水平大大提高。以蘇軍坦克師為例,在人員、坦克數量變動不大的情況下,壓制兵器、步兵戰車、防空武器、反坦克武器的數量和火力成倍增加,1980年起增編直升機大隊,並加強了後勤補給能力。據稱,為了進一步強調合成化,蘇軍組建了新式陸軍合成軍、合成旅,其火力明顯增強,直升機數量進一步增多,使合成化程度大為提高。
蘇聯解體之後
1991年,世界第二超級大國─蘇聯從此不復存在了,它分解為15個獨立的共和國,雖然還稱為獨立國家國協,但這時已沒有了昔日大國的威風了。作為原蘇軍的最大繼承者,俄羅斯擁有原蘇軍絕大部分的裝甲部隊,這包括原駐東德、捷克、匈牙利等東歐國家的精銳裝甲集團
![T-95](/img/8/09f/nBnauM3XwADOzEjNyMDO0EzM3ITMyITMzIDOwADMwAzMxAzLzg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九十年代中期,俄羅斯經濟狀況有所好轉,它又開始努力恢復它的大國身份。各坦克設計局紛紛拿出了他們的新作:T-80U、T-90、“黑鷹”、還有最近公開的T-95。這些坦克有的是在原來坦克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有的則是全新設計的。這一時期,俄羅斯還研製出許多裝甲車輛:BMP-3傘兵戰車、BTR-90裝甲輸送車等。這反映了俄羅斯坦克工業的巨大實力。俄羅斯還緊緊抓住海外的市場,積極的向外推銷它的裝備,並且還為廣大使用其裝備的原華約國家提供改進方案。目前俄羅斯已成為美國之後的第二大軍火出口國。相信隨著形勢的好轉,俄羅斯還會重現它大國形像的。
前蘇聯T-54/T-55中型坦克
1944年蘇聯設計了一種叫做T-44的新式中型坦克,1945~1949年間進行了小批量生產,但使用證實該坦克可靠性差。T-44坦克是在早期T-34/85坦克基礎上改進的,主要改進有扭桿懸掛、橫置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形狀良好的車體。該坦克有4名乘員,取消了原T-34/85坦克的機電員,航向機槍固定在車體上,由駕駛員控制發射。炮塔是T-34/85坦克炮塔的改進型,但是炮塔底部沒有突出的頸環。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後期以及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中都使用過該坦克。改進後的T-44坦克稱為T-44M坦克,70年代仍用於訓練。
T-54坦克是從T-44坦克演變過來的,第一輛樣車於19
![T-54坦克](/img/d/c4e/nBnauM3X3YjN5kzMwgDM5UjMyITMwYTN3MjMwADMwAzMxAzL4A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T-54/T-55坦克在1967年和1973年中東戰爭中以及安哥拉,越南戰場和印巴衝突中都使用過。該坦克具有良好的武器和裝甲、使用維修比較簡便、潛渡設備安裝方便和具有夜戰能力,主要缺點是火炮俯角小,火控系統太簡陋、火炮射程有限、外組燃料箱易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