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經濟成長的十種力量

促進經濟成長的十種力量:是考察促進不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的推動力的一種學說。許多開發中國家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但缺乏開發這些資源所必要的資本、市場和技術;已開發國家雖然擁有資本和技術,但天然資源缺乏。 開發中國家的各種工業經常從國外進口許多設備、技術、物資甚至原料,這樣作會付出一定代價,但這些產品的市場一旦形成,進口國的製造商和供應者通常能夠較容易地同海外出口商作有效的競爭。為了防止政府在保護本國工業方面走得太遠,應該只使用關稅來幫助某項計畫,而不應採取進口限額或其他強制性措施。

由來

促進經濟成長的十種力量由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未來學家赫爾曼·卡恩在《今後二百年》一書中提出。

詳細介紹

卡恩認為,儘管世界環境中存在著某些不利於第三世界發展的因素,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但正是這種差距成了加速第三世界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它的存在產生了促進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的10種力量:

資本、市場和技術的可獲得性

通過合作,開發中國家可以容易地從已開發國家取得所必須的資本、市場和技術。

勞動力的輸出

隨著已開發國家衰退的消失,現代經濟成長迫切需要廉價勞動力。與此相反,開發中國家勞動力過剩問題將更加突出。考慮到許多國家對移民的限制,今後又以有計畫地組織臨時工外移,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這些有組織的移民工人再帶著資金和技術回國。

引進出口的工業

越來越多的已開發國家將勞動密集型企業遷往開發中國家,並且就地僱傭工人。如果開發中國家把握住這一機會,將有利於經濟發展。諸如此類的方案必須加以精心設計,並避免過分僵硬的計畫和對已開發國家的過分依賴。

旅遊業的發展

到2000世紀末,旅遊業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行業之一。到2000年其年增長率將保持在10-20%的水平。有充分的事實表明:旅遊收入的主要獲得者是開發中國家。在許多開發中國家,旅遊業每隔兩年或三年便遞增一倍,不久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技術轉移

許多種類的工業和科學技術極易轉移,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和推廣就是一個明證。農業技術的轉移相對較為困難,開發中國家的研究必須為當地農業創造各種必需的人力物力條件,國家也應該建立適當的基礎結構和組織結構,並制定必要的規劃。

具備有借鑑作用的範例、體制和個人

已開發國家在很多方面提供了怎樣做和怎樣避免某些失誤的範例,市場經濟體制有效地促進了部分開發中國家的現代化。這些範例和體制無疑為發展開闢了道路。

輸入“污染”和(低等)的活動

對於許多開發中國家而言,最大的污染是貧窮。為了迅速而有效地消除貧窮,從已開發國家輸入污染和令人厭惡的活動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由於許多反污染的技術較容易獲得,開發中國家所受的損害要比預料的小。

進口替代

否則,不僅會削弱受保護的工業和個人的競爭能力,國家也會因此而被高昂的產品或勞動力拖累,從而不利於經濟發展。

高度外部穩定秩序的存在

與早期比,開發中國家相對來說已不再受已開發國家的武裝威脅,在多數情況下,也不再受鄰國的威脅。這使開發中國家的國防費用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大大降低。

外援

由於有反生產性的一面,因而在將來發揮的作用會變小。卡恩認為,上述十種力量在不同的國家中雖各不相同,但總的趨勢是一致的,即利用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差距促使經濟迅速增長,使開發中國家在不久富裕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