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轉變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過於依賴出口、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等發展方式問題,突出暴露出來。 從需求角度看,中國經濟長期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作為最終需求的消費動力不足。 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持久動力,也使得中國經濟發展更加惠及百姓。

長期發展目標和短期增長目標有機結合

“轉變發展方式其實是一個長期問題。現在,短期目標‘保增長’見了成效,明年經濟環境也將好於今年。在這個時候,的確應當把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結合起來,為中國經濟長久發展夯實基礎。”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說。 並未改變中國經濟基本面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卻造成了強烈的衝擊,其中的原因發人深省。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過於依賴出口、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等發展方式問題,突出暴露出來。 “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必須切實轉經濟發展方式,原有的方式沒有出路。這是應對金融危機一年多來得出的深刻結論。”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指出。 當然,在強調“促轉變”的同時,“保增長”的任務並非終結。專家們普遍認為,“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的提法說 明,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這個時候還不能鬆勁,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謀求更大的發展,這是一個有機結合。

“促轉變”要實現“三個轉變”

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一個大概念,具體包括哪些內容?應當轉變成什麼樣?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給予了解答。 從需求角度看,中國經濟長期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作為最終需求的消費動力不足。這種發展方式缺乏穩定性,國際市場上一旦有風吹草動,中國經濟會立刻出現波動。應當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需求,使得經濟成長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 從生產角度看,中國經濟過於依賴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支撐增長。第三產業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近年來徘徊在40%左右,而美國的水平是80%。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工業,必然加重資源環境壓力,是不可持續的,應當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 從投入方式看,中國經濟過於依賴靠物資消耗推動經濟成長,自主創新能力偏弱。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環境下,特別是國內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這種方式難以為繼。應當使經濟成長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

調整經濟結構才能實現“促轉變”

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對經濟結構進行深刻調整。
經濟結構的調整,首先是內外需結構的調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與穩定外需結合起來,著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均衡性。 “目前消費只占GDP的35%,明顯偏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馮飛說,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必須依靠國內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發展經濟,這樣才能提高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而擴大居民消費的背後,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說,當前國民收入分配向企業和財政傾斜,居民收入增長相對較慢,制約了居民消費的能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民眾消費能力,抓住了問題的要害。 當前,隨著經濟企穩回升,鋼鐵、水泥等一些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問題再度凸顯,產業結構調整更加迫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嚴格控制新上項目,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 “在目前產能過剩的情況下,要堅決控制增量,最佳化存量,拓展發展空間。”姚景源認為。

“促轉變”更需新動力新空間

促轉變”一方面要調整舊有的不合理的結構,另一方面要尋求新的增長動力和新的發展空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改革開放初輕紡產品短缺,帶動經濟成長;‘十五’期間重化產品短缺,拉動經濟成長。現在,我們需要新產業來支撐中國經濟‘後危機時代’的持續增長。”馮飛說。 當前世界新技術變革初露端倪,低碳經濟發展漸成趨勢。中國如果在這一輪發展中占得先機,將會迎來更加健康、更加充滿活力的新一輪增長。特別是中國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小, 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可期。 新興產業肩負經濟發展新動力的重任,而城鎮化則將扮演拓展發展新空間的角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與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大力拓展發展空間。 馮飛認為,推進城鎮化,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將起到擴大居民消費、帶動城鎮投資、改善進城農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一舉多得的作用。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持久動力,也使得中國經濟發展更加惠及百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