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庚

侯永庚

侯永庚,男,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化學家。1962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65年,在中科院化學所做研究生。工作的勞累和糖尿病的折磨,使他的雙眼於1980年完全失明。失明後仍鍥而不捨地進行研究,在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10餘篇。1993年8月,“國際結晶學大會”在京舉行,侯永庚提出的理論得到與會者一致承認。1994年,侯永庚這一“更新方法”的論文在權威刊物《國際晶體學》雜誌上公開發表,被歐、亞、美洲各地的科研機構稱為“侯氏程式”。1995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基本信息

盲人化學家侯永庚

盲人化學家侯永庚 盲人化學家侯永庚

侯永庚 三十而末“立”,今年58歲的侯永庚,7歲便失去了父親,8歲那年隨母親和哥哥從河南逃荒到東北。那時,全家靠16歲的哥哥下井挖煤為生。 日本投降那年,他10歲了,才第一次走進學堂,與比自己矮一頭的孩子坐在一條板凳上。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跳級,保送,推薦,一路從國小、中學上到北京大學化學系。 1963年,28歲的侯永庚考上了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唐有祺教授的研究生。 從1986年起,他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大學國家動態和穩態分子結構開放實驗室基金、化學所所長基金和中國科學院大型儀器功能開發基金總共17.2萬元的資助。 多少年了,侯永庚的導師傅亨老人,仍然關心著學生的工作。聽到他與沃夫森合作的訊息,傅亨馬上寫信給予鼓勵,說:“這樣您多年努力的成果可以很快地為世人所知,也是中國人對世界的貢獻。”國內同行、學部委員范海福無保留地為侯永庚提供新的晶體樣品。沃夫森也從遙遠的英倫寄來磁帶,那上面錄有寶貴的科學數據。 侯永庚是共產黨員,每逢組織生活,都由李立璞攙扶著趕到所里參加。為了他免除他奔波之苦,同志們總是相約到侯家裡開黨小組會。

記盲眼科學家侯永庚

侯永庚先生是中國一位從事物質晶體結構研究的科學家,一位盲眼科學家。

物質晶體結構是什麼東西呢?值得一位雙目失明的科學家苦苦探求嗎?原來,我們所感受到的千姿百態的物質世界,它們的巨觀表現都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的微觀結構決定的。這個微觀結構就是晶體結構。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同為碳元素的石墨和金剛石,為什麼一個能在紙上寫下或畫下東西、百年甚至千年都不會退色,為什麼另一個卻能製成銳利的玻璃刀呢?要了解這其中原因,就得深入到晶體結構的微觀世界之中去。侯先生就是為了要給我們解開這許許多多的謎而深深痴戀物質晶體結構研究的。

侯先生年輕時眼睛是好的,也和咱們正常人一樣能看書、寫字、打球、游泳。但家境不好,7歲時就沒有了爸爸,8歲時就和媽媽外出逃荒討飯。那時,他是多么想讀書啊。可是,沒有錢交學費,他們一家還常常沒有錢買糧食吃呢。一直到10歲,侯先生家境好了一些,不再逃荒討飯了,他才第一次捧起書本,進了學堂。從那時起,侯先生就知道了刻苦學習,那時是沒有電的,侯先生是怎樣苦讀的呢?他家門外有一片菜地,菜地里種了很多東西,侯先生那時常常和小夥伴們一起在裡面捉迷藏。晚上小菜園裡有許多許多螢火蟲,侯先生就把螢火蟲一個一個地捉起來,放到一個很大的瓶中。於是,一閃一閃的瓶子就成了侯先生的月光下苦讀的燈了。到了第二天凌晨時分,侯先生又把螢火蟲放回菜園中。他就是這樣刻苦學習的。國小三年級時,他在課外把四年級的課程都自學完了,學校便讓他從三年級跳級到了五年級。上了中學後,由於他成績好,學校又把他推薦到了北京大學。

大學畢業後,候先生就想,要研究他嚮往的晶體結構,讀的書還不多,他的知識還不夠。於是,他又去考試了,並考上了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的研究生。從此他如痴如醉地搞他的研究。終於他病倒了,連著發了好幾天高燒,高高大大的人慢慢地消瘦了。醫生告訴他,他患的是Ⅰ型糖尿病,這種病會導致眼睛中視網膜剝離,最後人會雙目失明,要他好好休息不要再搞科研了。然而,侯先生實在無法承受壯志未酬的痛苦,也實在離不開他所眷戀的科研事業,他說:“人生能有幾回拼搏。”

他又鑽進了實驗室和圖書館。1980年,侯先生正在搞一次重要的科研攻關,他在反覆試驗的基礎上,設計出了一種電腦程式,他興奮不已地說:“這相當於在成功的大門上撬開了一道細縫。”可就在他要把這喜訊告訴別的科學家時,他眼前突然一黑,什麼也看不見了,他雙眼失明了。這對他是多么可怕的打擊啊。他再也不能在顯微鏡下看細菌了,再也不能看電腦上的圖像了,再也不能在他心愛的化學實驗室中做實驗了。可是,侯先生沒有為自己的不幸而痛苦,他深知他作為一個科學家的使命和責任。他不能因此而拋棄他的科學研究。“有辦法,”侯先生說,“咱們人不是有個可能的大腦嗎?只要大腦還能思維,我就一刻不離開我的科學研究。”

眼睛看不見了,侯先生就用大腦思考深奧的科學問題。有一種很重要的思維方法叫“系統論”,一次侯先生在廣播裡聽到了,他心裡為之一振,“我就用系統論的方法來改造原來不科學的物質晶體結構測定方法。”說乾就乾,侯先生讓愛人把他的想法記下來,整理成文字稿,交給他的導師,導師看後稱讚侯先生說:“明眼人沒能看清的科學道路,卻被你這個失明的人看清楚了。你少了一雙明眼,思維卻比明眼人多了一維。”

1993年,是侯先生科研生涯中最難忘的一年。8月份,“國際結晶學大會”在中國的首都——北京舉行,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從世界各地趕來,有美國的、英國的、澳大利亞的、日本的。他們都是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他們聚精會神地在聽侯先生宣講晶體結構的科學論文,這些國際晶體化學的權威、泰斗們都驚嘆不已,他們奇怪:世界上無數科學家苦心研究而始終沒有獲得的重大成果,竟誕生在一個中國盲人手中。

雙目失明的侯先生在科學研究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在家裡,他仍然做著各種各樣的家務。他怕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就努力學會自理。他練習劃火柴,練習點煤氣灶,練習做飯。他不知為此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同時侯先生仍堅持不懈地學習,他叫妻子幫他讀文獻資料,陪他上圖書館查閱資料,與他一道操作計算機。為了學習他已用壞了四台錄音機,桌子上書櫃裡堆放著數百套學習用的磁帶。

侯先生曾為盲人協會設計盲字化學符號,盲人協會要給他報酬,他不要,他說:“為盲人兄弟姐妹們做一點分內的工作,不足掛齒。錢,我堅決不要。”侯先生的這種高尚情操,受到了人們的讚揚。

現在,在侯先生看來,他的晶體結構的研究工作還未獲得最後的突破。前方,還有許多難題在等待著他去攻克……

讓我們一起為這位可敬可愛的盲人科學家吶喊助威吧。只要根是留在土壤中,就會發芽、開花、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