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1890~1974)

侯德榜(1890~1974)

侯德榜(1890~1974),中國著名化工專家,中國化學工業的先驅者之一。1935年,中國工程師學會廣西年會為表彰侯德榜對祖國工業的卓越貢獻,公推他為第一屆金質獎獲得者。

侯德榜(1890~1974)

正文

侯德榜(1890~1974)中國著名化工專家,中國化學工業的先驅者之一。字致本,1890年8月9日生於福建閩侯。1974年8月26日卒於北京。早年曾學鐵路工程,在津浦鐵路工作,後入清華留美預備學堂高等科學習,畢業後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化工。192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應范旭東之聘,任塘沽永利制鹼公司技師長。當時索爾維法的生產技術為索爾維集團壟斷,對外保密。侯德榜於1922年回國,經長期潛心鑽研,永利鹼廠終於衝破封鎖,1926年6月生產出潔白的純鹼,產品在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進步的象徵。1935年,中國工程師學會廣西年會為表彰侯德榜對祖國工業的卓越貢獻,公推他為第一屆金質獎獲得者。
1934年永利化學工業公司曾在江蘇省六合縣卸甲甸(今南京市大廠鎮)興建硫酸銨廠,即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寧廠(見南京化學工業公司),由侯德榜負責技術工作。他引進美國氮氣工程公司的先進技術,親自選購設備,監督施工,培訓人才,於1937年2月投產,陸續生產合成氨、硫酸、硫酸銨、硝酸等產品,成為當時遠東最大的氮肥廠。1938年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內遷四川,在樂山五通橋建立川廠。川廠用地下鹽滷為原料,採用索爾維法制鹼成本高,為購買德國蔡安法制鹼專利,他曾去德國考察,但因技術封鎖,未果。侯德榜回國後決心自己開發制鹼新工藝。1938~1941年,先後在香港、上海和美國紐約進行試驗。1941年,聯合生產純鹼與氯化銨的新工藝初步獲得成功。同年3月15日經范旭東提議,將新工藝命名為“侯氏鹼法”。至1943年完成了從合成氨開始的聯合制鹼流程。1943年中國化學學會第十一屆年會上此法獲“中國工程學會一屆化工貢獻最大者獎”。自1953年起在大連對此法進行中間試驗,1964年實現工業化,命名為聯合制鹼法。1958年,為打破國外對中國的經濟封鎖及迅速增加化肥產量,他又創建了碳化法生產碳酸氫銨的工藝。
侯德榜有憤於帝國主義者的技術壟斷,1932年將多年研究心得寫成 Manufacture of Soda(即《純鹼製造》)一書,1933年在美國出版,將保密達70年之久的索爾維法制鹼技術公諸於世,為中外學者所共欽,1941年修訂,1942年再版,1948年曾譯成俄文。1959年,他又結合中國資源情況進行修訂補充,並增入他創造的聯合制鹼法內容,用中文寫成《制鹼工學》,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由於侯德榜在制鹼工業上的成就,在世界享有盛譽,曾先後受南非邀請考察制鹼條件,受巴西邀請勘察鹼廠廠址,印度達達公司曾聘他為顧問,指導其鹼廠的技術改造。
1949年以後,侯德磅歷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重工業部化工技術最高顧問,化學工業部副部長等職。由於他在學術上的成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中國化學學會及中國化工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1943年被聘為英國化學工業學會名譽會員,是當時世界12位名譽會員之一,曾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科學博士學位及英國皇家學會、美國化學工程學會、美國機械學會榮譽會員、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終身榮譽會員。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