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基本定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方案背景
面對中國經濟當下的困局,僅從需求側著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側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巨觀調控,才是結構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表象上是速度問題,根子上看是結構問題。抓住供給側做文章,是中國經濟進入發展新階段的必然選擇。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飛速發展,中國不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進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然而,新的問題隨之而來,在長期形成的粗放式發展慣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業和一般製造業形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不僅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而且成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過程中的重負。此外,在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公共服務、社會公平等領域,也存在著很多短板。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最佳化重組。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
方案根本目的
2016年1月26日,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中央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上來。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是工作重點,關係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局、關係到“十三五”的開局。各地區各部門要堅定信心、堅決行動,抓緊抓好抓實,切實取得實效。
方案五大方向
——情況要摸清,搞清楚現狀是什麼,深入調查研究,搞好基礎數據測算,善於解剖麻雀,把實際情況摸準摸透,胸中有數,有的放矢;
——目的要明確,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麼,把握好手段,防止就事論事甚至本末倒置;
——任務要具體,搞清楚到底要乾什麼,確定的任務要具體化、可操作;
——責任要落實,搞清楚誰來乾,做到可督促、可檢查、能問責;
——措施要有力,搞清楚怎么辦,用什麼政策措施來辦,政策措施要符合實際、有效有用、有操作性,讓地方和相關部門知道怎么乾。
專家解讀方案
專家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涉及5個部門,至少與解決化解產能過剩過程中的財政支持、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促進房地產去庫存、國有企業兼併重組等改革主要任務密切相關。“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進展,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