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四合木樓是大利民居建築的獨特景觀。位於利洞溪東岸中步花橋頭的楊氏民居抄,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為懸山頂四合三層木樓建築自。由前樓、天井互、廂房、正樓組成動。小青瓦蓋面,格扇窗,印心門。占地面積260平方米,建築面積827平方米。
前樓坐東南朝西北,面闊14.4米,進深2.85米,通高9.60米。以大門中軸線為準,左邊三柱,寬4.4米,右邊三柱,寬5.96米;青石條鑲嵌天井前寬4.85米,後寬4.70米,左進深2.33米,右進深3.70米;左廂房寬3.45米,進深4.72米;右廂房寬2.66米,進深7.49米,廂房通高9米。
正樓坐南朝北,面闊13.40米,進深8.98米,通高12米。前正樓底層大門為燕窩形,寬大闊綽,八卦額頭,高門坎。進底層大門,由天井進達各處。前樓大門左右為廚房,兩廂為臥室:右廂房開側門通道,安放樓梯;正樓明間為大堂屋,左右次間各有兩個臥室,大堂後是小臥室,開小後門。第二層由樓梯上至樓廊,在正樓廊正面以齊腰高板壁為欄,欄板以上空敞。從正樓前廊到達兩廂,廂房設火塘,出火塘至前樓是臥室;正樓明間為客廳,安放神龕,次間仍是臥室。二樓房間門門相通,稱之為“連通門”。第三層前樓、兩廂均敞開,放置織布機、紡紗機、農具;懸臂筒柱間安置欄桿,成為三面凹廊,俗稱“走馬轉閣”,人可沿著迴廊觀看四周景色;正樓明、次間為客房或雜物房,兩側亦為走廊;廊邊庫房天棚堆放糧食等農產品。
四合木樓的結構,以立帖式木排架川聯橫樑構成。木樓骨架全用榫卯聯結,牆板鑲於樑柱之間,樓板鋪設在川枋墊木之上,小青瓦屋面。二、三層挑出吊樓,層層向空中擴展。底層面積260平方米,頂層吊樓投影線面積301平方米。
正面六排五間,左進深七排六間,右進深八排七間,共有立柱48根24門,36窗。大門開在退步柱中(退步柱只銜抵二樓腰枋),形成燕窩門,門口檐柱只安裝半腰枋,增加大門的空間。
前樓的吊樓,從第二層檐柱排架梁枋挑出懸臂枋0.5米,懸臂枋支撐川枋貫以懸空木柱(筒柱),筒柱排架聯梁,封木板開窗,鋪設樓面形成前排底層吊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