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本書的地理,囊括了古代天文的概念,還發展了古代地理的範疇。《你不可不知的2500條地理常識》的地理承襲了現代地理的概念,從宇宙的起源,到我們的地球逐漸適合生物的生存,以至人類的出現,這其中的地理變遷,都在講述的範圍。當然,本書的重點還是我們生活的地球,再精確一點就是我們所在的大氣圈和生物圈。具體闡釋中逐一介紹了地球地貌、氣候形成因素以及生物分布情況。這其中,還重點介紹了一些著名的人文景觀和天然遺蹟。
本書以詞條的形式,分門別類地介紹了地理常識,力求精練和通俗易懂。本書由林葳編著。
圖書目錄
第一卷 天文學常識
一、宇宙
宇宙
宇宙起源——蓋天說
宇宙起源——渾天說
宇宙起源——宣夜說
宇宙起源——地心說
宇宙起源——大爆炸說
天體
宇宙的天體系統
本星系群
超星系團
本超星系團
星球
黑洞
白洞
空洞
蟲洞
紅巨星
緻密星
中子星
白矮星
黑矮星
脈衝星
燈塔效應
超新星爆發
引力坍縮
時空隧道
天球
天赤道
總星系
河外星系
星際介質
星系
星雲
蝴蝶星雲
車輪星系
銀河系
銀河系的星族
本星際雲
恆星
行星
彗星
衛星
小行星
新星
北極星
北斗七星
造父變星
哈雷彗星
流星
流星雨
火流星
天文單位
哈勃常數
二十八宿
八十八星座的名稱
十二星座
宇宙之最
二.太陽系和地球
太陽系
太陽
太陽的數據
太陽的壽命
太陽活動
太陽光
太陽系成員
八大行星之水星
八大行星之金星
八大行星之地球
八大行星之火星
八大行星之木星
八大行星之土星
八大行星之天王星
八大行星之海王星
矮行星
穀神星
冥王星
鬩神星
鳥神星
妊神星
塞德娜
半人馬群
日球層頂
柯伊伯帶
奧爾特雲
火神星
太陽黑子
太陽耀斑
太陽風
地月系
月球
月球的潮汐
日食
月食
木星衛星
小行星帶
隕石
通古斯大爆炸
黃道
太陽系之最
第二卷 地球常識
一、地球的基本概況
(一)地球的概述
地球的起源
地球的年齡
地球的未來
地球的形狀
地球的外部環境
地球的相關數據
地質年代
冥古宙
隱生代
原生代
原生動物
酒神代
古細菌
早雨海代
太古宙
原核生物
始太古代
古太古代
地球上最早的植物——藍綠藻
中太古代
新太古代
冰河時期
元古宙
始元古代
成鐵紀
層侵紀
造山紀
古元古代
固結紀
哥倫比亞超大陸
蓋層紀
延展紀
中元古代
羅迪尼亞泛大陸
狹帶紀
拉伸紀
成冰紀
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紀
隱生宙
前寒武紀
顯生宙
古生代
寒武紀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奧陶紀
志留紀
泥盆紀
石炭紀
二疊紀
中生代
三疊紀
三疊紀滅絕事件
侏羅紀
白堊紀
新生代
第三紀
古新世
始新世
漸新世
中新世
上新世
第四紀
更新世
全新世
地球結構
地軸
地質年代單位
第五空間
(二)地球上的時間
地球的公轉
地球的自轉
自轉周期
恆星日與真太陽日
季節
四季的劃分
天文劃分法
氣象劃分法
古代劃分法
農曆劃分法
候溫劃分法
二十四節氣
太陽高度
南北回歸線
曆法
曆法的類型
陽曆
陰曆
陰陽曆
中國農曆
公曆
日曆
閏年
閏月
星期
乾支紀年法
十二時辰
格林威治時間
地方時
台北時間
時區
日界線
我國古代計時單位
(三)生命的演化
地球產生生命的條件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藍藻
化石
地球上氧氣的來源
水的來源
三葉蟲
恐龍
恐龍的類別
恐龍的滅絕
生物圈
生態系統
食物鏈
生態平衡
(四)地形與地貌
地質的元素構成
地磁場
指南針
萬有引力
地質構造
斷層
地塹
褶皺
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
地質作用
風化作用
成煤作用
侵蝕作用
搬運作用
沉積作用
造山運動
山的分類
山地
山脈
山系
地震
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
歐亞地震帶
海嶺地震帶
地震烈度
地震震級
震級和烈度的區別
構造地貌
喀斯特地貌
黃土地貌
丹霞地貌
凍土地貌
風積地貌
……
第三卷 世界地理
第四卷 中國地理
一、中國概況
(一)中國自然地理概況
中國的面積
中國的鄰國
中國的地勢
中國的海洋
中國的島嶼
中國的氣候
氣溫
季風環流
四季劃分
四季降水的特點
中國的梅雨
(二)中國的山和山脈
喜馬拉雅山
崑崙山
長白山
大興安嶺
小興安嶺
太行山
秦嶺
陰山
(三)中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四)中國的地形
(五)中國的海域與島嶼
(六)中國的人文情況
(七)中國的少數民族
(八)中國的經濟情況
漁場
(九)礦產、能源和工業
中國的水電
中國的核電
中國的火電
中國電網
金屬礦產分布
煤礦分布
石油資源
大慶油田
勝利油田
遼河油田
克拉瑪依油田
華北油田
玉門油田
天然氣資源
西氣東輸
海水鹽場
經濟特區
經濟開放區
東北老工業基地
西部大開發
中部崛起
長江經濟帶
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環渤海經濟區
水資源危機
大氣污染
(十)中國交通
鐵路
東北地區的鐵路狀況
連線中原地區與東北地區的鐵路狀況
橫向鐵路大動脈
縱向鐵路大動脈
青藏鐵路
城市捷運
輕軌
輕軌與捷運的區別
城鐵
高速鐵路
公路
國道
318國道
省道
青藏公路
川藏公路
新藏公路
空運
水運
遠洋運輸
內河航運
沿海運輸
管道運輸
三峽水利工程
葛洲壩水利工程
二灘水電站
三門峽水利工程
小浪底水利工程
二、中國之最
中國最長的河流
中國流量最大的河流
中國最大的沙漠
中國最大的島嶼
中國最大的湖泊
中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
中國最深的湖泊
中國最大的堰塞湖
中國最大的鹽湖
中國最大的天鵝湖
中國面積最大的盆地
中國面積最大的高原
中國面積最大的省份
中國面積最大的地級市
中國面積最大的縣
中國面積最大的鎮
中國人口最少的鎮
中國湖泊最多的省份
中國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
中國面積最大的沼澤
中國海拔最高的湖泊
中國海拔最低的湖泊
中國海拔最高的城市
中國最長的內陸河
三、行政區域
北京市
上海市
天津市
重慶市
黑龍江省
吉林省
遼寧省
河北省
山東省
陝西省
山西省
河南省
青海省
內蒙古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
湖北省
安徽省
江蘇省
湖南省
江西省
浙江省
福建省
廣東省
海南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
四JlI省
貴州省
雲南省
台灣省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四、中國著名城市
哈爾濱
齊齊哈爾
長春
瀋陽
撫順
石家莊
保定
張家口
太原
大同
呼和浩特
鄂爾多斯
包頭
西安
寶雞
鹹陽
漢中
蘭州
天水
銀川
西寧
烏魯木齊
克拉瑪依
石河子
喀什
拉薩
成都
宜賓
綿陽
昆明
貴陽
南寧
柳州
廣州
長沙
株洲
湘潭
岳陽
武漢
黃石
襄樊
荊州
鄭州
平頂山
濟南
淄博
濰坊
合肥
安慶
南昌
贛州
景德鎮
九江
南京
揚州
蘇州
宜興
徐州
杭州
溫州
福州
台北
深圳
寧波
青島
大連
廈門
高雄
煙臺
泉州
東莞
汕頭
三亞
海口
秦皇島
唐山
酒泉
西昌
攀枝花
邯鄲
宜昌
馬鞍山
焦作
連雲港
北海
珠海
大慶
佳木斯
蚌埠
丹東
日照
西雙版納
桂林
五、名勝與古蹟
江南三大名樓之黃鶴樓
江南三大名樓之岳陽樓
江南三大名樓之滕王閣
東嶽泰山
西嶽華山
南嶽衡山
北嶽恆山
中嶽嵩山
黃山
廬山
雁盪山
中國第一大瀑布—一貴州黃果樹瀑布
中國第二大瀑布——黃河壺口瀑布
長城雄關之山海關
長城雄關之居庸關
長城雄關之娘子關
長城雄關之雁門關
長城雄關之嘉峪關
中國名關之武勝關
中國名關之鎮南關
中國名關之崑崙關
中國名關之潼關
中國名關之大散關
中國名關之函谷關
中國名關之陽關
中國四大名亭之醉翁亭
中國四大名亭之陶然亭
中國四大名亭之愛晚亭
中國四大名亭之湖心亭
中國四大著名石窟之敦煌莫高窟
中國四大著名石窟之大同雲岡石窟
中國四大著名石窟之洛陽龍門石窟
中國四大著名石窟之天水麥積山石窟
中國著名寺廟之洛陽白馬寺
中國著名寺廟之少林寺
中國著名寺廟之懸空寺
中國名園之圓明園
中國名園之頤和園
中國名園之沈園
中國名塔之大雁塔
中國名塔之萬壽寺木塔
四大書院之湖南嶽麓書院
四大書院之江西白鹿洞書院
四大書院之河南嵩陽書院
道教名山之青城山
道教名山之武當山
佛教名山之九華山
樂山大佛
古代三大工程之萬里長城
古代三大工程之羊八井
古代三大工程之京杭大運河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東方的龐貝城—一樓蘭古城
神秘的游移湖——羅布泊
吐魯番葡萄溝
天山天池
北疆明珠——喀納斯湖
日月山
唐蕃古道
文成公主廟
西北名泉——鳴沙山-月牙泉
七大古都之開封
七大古都之洛陽
七大古都之安陽
張家界
神農架
九寨溝
平遙古城
麗江古城
鳳凰古城
婺源古城
羊卓雍湖
蒼山
文摘
漸新世
1854年,貝利希在德國發現早於中新世、晚於始新世的沉積物,從而
提出漸新世(3600萬~2300萬年前)。當時特提斯海周圍熱帶植物繁茂,德
國的大部分地區溫暖潮濕,因此,形成大規模的褐煤。在漸新世時海生動
物有孔蟲和貨幣蟲占統治地位,陸生無脊椎動物多種多樣。在波羅的海地
區有許多昆蟲,如蝴蝶、蜜蜂、螞蟻和蜘蛛。陸生脊椎動物也各種各樣,
分布於北美、歐洲、非洲和亞洲。
中新世
中新世(2300萬~500萬年前)是英國C.萊伊爾於1833年命名的,其中軟
體動物現生種的含量為18%。根據哺乳動物的狀況,早中新世是殘存的、
高度特化的早第三紀分子和少量晚第三紀分子的時期;中新世是安琪馬動
物群時期,長鼻目自非洲、安琪馬自北美遷入歐亞大陸形成全新的動物群
;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為三趾馬動物群時期,三趾馬從北美遷入,草原
型動物大量出現。中新世時植物界的地理分區已比較明顯。在中國可分成4
個區:華北區、華東沿海區、西藏高原區和西北區。哺乳動物的分區不明
顯。
上新世
上新世從距今530萬年開始,距今180萬年結束,上新世是英國萊伊爾
於1833年命名的。上新世時氣候開始變冷變乾,四季比此前的中新世分明
,有點像今天的氣候。上新世開始前後南極洲開始被冰雪覆蓋,中緯度的
冰川在上新世末期前也已發展,北冰洋的冰層形成。上新世末南極洲已經
終年被冰雪覆蓋。
上新世時大陸板塊繼續向它們今天的位置移動,上新世初它們離今天
的位置約為250千米,上新世末它們離今天的位置約70千米。南美洲與北美
洲通過巴拿馬地峽連線到一起,導致南美洲的有袋目動物幾乎滅絕。巴拿
馬地峽的形成對地球的氣候有很大影響,原來沿赤道的大洋暖流被切斷,
大西洋開始變冷,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溫降低。非洲板塊與歐洲板塊的碰
撞使地中海開始形成。古地中海消失。海面的降低使亞洲和阿拉斯加之間
形成了一條地峽。
上新世氣候的變化對植物帶來的變化很大,全世界熱帶植物種類減少
,落葉森林開始擴展,北方被松柏林和凍土地帶覆蓋,除南極洲外在所有
的大陸草原上擴張。只有在赤道地區還有熱帶森林,在亞洲和非洲熱帶大
草原和沙漠相繼出現。
不論是海洋動物還是陸地動物,上新世的動物已經相當現代化了,陸
地動物還有些原始。最早的類人的哺乳動物在上新世末期開始出現。
第四紀
第四紀是指從180萬年前開始至今,分為更新世、全新世。
從第四紀開始,全球氣候出現了明顯的冰期和間冰期交替的模式。第
四紀生物界的面貌已經很接近於現代。第四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仍以雙殼
類、腹足類、小型有孔蟲、六射珊瑚等為主。陸生無脊椎動物仍以雙殼類
、腹足類、介形類為主。其他脊椎動物中的真骨魚類和鳥類繼續繁衍,兩
棲類和爬行類變化不大。哺乳動物的進化在此階段最為明顯,而人類的出
現與進化則是第四紀,這也是地球誕生以來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更新世
更新世占第四紀的大部分,即占第四紀約200萬年中除去最後1萬年(全
新世)外的所有部分,也即是大冰河時期。即把從冰河期開始到結束算為更
新世,但實際上確定其界限也是有困難的。在生物界最顯著和重要的事件
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繁盛。很早以來,人們就認為人類出現在更
新世之初,舊石器時代也大體上在此世終了時結束。因為反覆經歷了六次
冰期和五次間冰期,所以寒紀和暖紀的生物群的消長甚為明顯,而現在的
生物地理區的起源也被認為始於這個時代。當時生物界的大部分與現代生
物沒有明顯的區別,但到更新世末期,哺乳類中的長鼻類、貧齒類和其他
大形獸類已趨於滅絕。
全新世
全新世開始於1.2萬~1萬年前持續至今。全新世是1850年由哲爾瓦提
出的,並為1885年國際地質大會正式通過。全新世時間短,沉積物厚度小
,但分布範圍廣。由於距今時代短,可以用幾種有效的年代測定方法,因
此,其地層劃分比較詳細、精確。全新世與更新世的界限,以第四紀冰期
最近一次亞冰期結束、氣候轉暖為標誌,因此又稱為冰後期。全新世氣候
有輕微波動。海面變化與氣候相一致,冰後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萬
年上升到—60米位置。距今6000年海面已接近現今位置,其後僅有輕微的
變化。全新世時,人類進化到現代人階段。
地球結構
地球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為地核、地幔、
地殼。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主要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急劇
變化推測確定。地球各層的壓力和密度隨深度增加而增大,物質的放射性
及地熱增溫率,均隨深度增加而降低,近地心的溫度幾乎不變。地核與地
幔之間以古登堡面相隔,地幔與地殼之間,以莫霍面相隔。地核又叫鐵鎳
核心,其物質組成以鐵、鎳為主,又分為核心和外核。核心的頂界面距地
表約5100千米,約占地核直徑的1/3,可能是固態的,其密度為10.5~15.5
克/立方厘米。外核的項界面距地表2900千米,可能是液態的,其密度為9
~11克/立方厘米。地幔又可分為下地幔、上地幔。下地幔頂界面距地表
約1000千米,密度為4.7克/立方厘米,上地幔頂界面距地表約33千米,密
度為3.4克/立方厘米,因為它主要由橄欖岩組成,故也稱橄欖岩圈。地殼
的平均厚度約33千米,上部由沉積岩、花崗岩類組成,叫矽鋁層,在山區
最厚達40多千米,在平原厚僅10多千米,而在海洋區則顯著變薄,大洋洋
底缺失。地殼的下部由玄武岩或輝長岩類組成,稱為矽鎂層,呈連續分布
,在大陸區厚可達30千米,在缺失花崗岩的深海區厚僅5~8千米。
地軸
地軸在現實中並不存在,是地球自轉的假想軸。地球始終不停地繞著
這個假想的軸運轉,故又稱地球自轉軸。這個軸通過地心,連線南、北兩
極,與地球軌道面的夾角為66度34分。地軸目前正對著北極星、通過地心
並與赤道面垂直。
地軸在地球中的位置並不固定,而有微小的移動,造成“極移”。地
軸延長線被稱為“天軸”。地軸同地面的兩個交點為“地極”。天軸同天
球的兩個交點為“天極”。
地質年代單位
確定地球的發展歷史和發展階段,查明各種地質事件時間,是地質學
研究的任務之一。為了便於全球對比,必須有統一的時問系統,包括統一
的方法和標準。地質學表示地質年代的方法有相對地質年代和同位素地質
年代。相對地質年代主要是根據生物界的發展和演化(以化石為依據)把整
個地質歷史劃分為一些不同的歷史階段,藉以展示時間的新老關係。它只
表示順序,不表示各個時代單位的長短。同位素地質年代則主要是利用岩
石中的某些放射形元素的衰變規律,以年為單位來測算岩石形成的年代。
現已根據大量已知相對地質年代的絕對年代,明確了各相對地質年代的具
體時間長短,使地質時間的概念更為完善。
第五空間
人們把陸地稱為第一空間,海洋稱為第二空間,空中稱為第三空間,
宇宙稱為第四空間。近幾年來,西方航空界把空中300米以下的空間稱為“
第五空間”。距離300米以下的空域,地形複雜,地物阻隔,雷達發現角的
可控度非常有限。因此,第五空間又是現代制導式武器的“死角”。現代
最先進的防空飛彈,對付中、高空目標有很高的命中精度,但對低空目標
卻難以捕捉和追蹤。精確制導武器對低空目標,因距離太近,預警時間很
短,被視為“死角”,很難發揮防禦作用。P32-34
序言
古人衡量一個優秀的軍事謀略人才,言必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在這裡,天文和地理是知識豐富的象徵,是兩個分說的概念,天文主要
是指氣候變化和星體運行;地理則主要指河道變化和山川形勢。
作為本書的地理,囊括了古代天文的概念,還發展了古代地理的範疇
。本書的地理承襲了現代地理的概念,從宇宙的起源,到我們的地球逐漸
適合生物的生存,以至人類的出現,這其中的地理變遷,都在我們講述的
範圍。由於科技的發展,現代地理還延伸到宇宙世界,延伸到我們肉眼可
見的和不可見的廣袤空間。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地理包含了天文
的概念,是因為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宇宙大環境的變化從某些方面仍然能
夠影響我們生存的地球,不由得把天文和地理結合起來考慮。當然,本書
的重點還是我們生活的地球,再精確一點就是我們所在的大氣圈和生物圈
。具體闡釋中逐一介紹了地球地貌、氣候形成因素以及生物分布情況。這
其中,還重點介紹了一些著名的人文景觀和天然遺蹟。
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態來學習地理呢?姑且不說外國的世界,單單從《
山海經》到《徐霞客遊記》,再到《海國圖志》,我國的古聖先賢們向我
們講述了怎樣的一個多姿多彩的大幹世界,我們有什麼理由忘卻?何況古
今中外那些旅行家和冒險家的不倦探索,乃至天文學家的孜孜以求,都值
得我們頂禮。我們的信條是,不求發揚,但求繼承。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一本地理書,不單單是為了旅行不
迷路,覽景不求人,而是要站在發展的高度,遵循自然的規律,愛護我們
的家園,愛護我們生存的地球。尤其是我們現代人,最能夠明白環境的變
遷對人類意味著什麼,而地理這一範疇與環境又怎么能割捨得下呢?
本書以詞條的形式,分門別類地介紹了地理常識,力求精練和通俗易
懂。由於時間倉促和編者能力有限,書中錯漏和片面之處在所難免,希望
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編者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