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佛陀真言》為上中下三冊,上冊為社會議題探討,此類別收錄了大師八篇言論,包括有大師對環保、經濟以及自殺的防治與女性問題等提出的應對之道;中冊為族群倫理探討,此單元有八篇大師精彩的論述,大師提出對族群、對宗教之間,對人生、對家庭、對青少年教育,乃至對殺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看法;下冊為生死關懷探討,此冊輯錄了八篇世界各地的座談紀實,從這些對話中,大師從佛陀的言論出發,提出個人體驗與看法。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陀的說法,皆為針對人的現實困境與心靈需求提出建設性的見解,並給予療愈為目的;繼而啟發人之善言、善心、善行。《佛陀真言》,將大師近年來,弘法五大洲於各地,針對不同領域的社會人士所作的講演、座談,結集成冊,提供大眾參酌,從中讀出應對現實人生之道。
作者簡介
佛光星雲,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12歲於宜興大覺寺禮志開上人出家。1947年焦山佛學院畢業;1949年赴台,擔任《人生雜誌》主編、“台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1953年任宜蘭念佛會導師;1957年於台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1962年建設壽山寺,創辦壽山佛學院;1967年開創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印行“佛光山徒眾手冊”,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進程。
在出家一甲子以上的歲月里,陸續於世界各地創建二百餘所道場,如西來、南天、南華等寺,分別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並創辦十八所美術館、二十六所圖書館、四所出版社、十二所書局、五十餘所中華學校、十六所佛教叢林學院,暨智光商工、普門高中、均頭中國小等。此外,先後在美國洛杉磯、中國台灣、澳洲悉尼等創辦西來、佛光、南華及南天(籌辦中)等四所大學。2006年西來大學正式成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會員,為美國首座由華人創辦並獲得該項榮譽之大學。
1970年起,相繼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設立雲水醫院、佛光診所,協助高雄縣政府開辦老人公寓,並與福慧基金會於大陸捐建佛光中、國小和佛光醫院數十所,育幼養老,扶弱濟貧。
1976年《佛光學報》創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1997年出版《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佛光大辭典光碟版,設立“佛光衛視”(現更名為“人間衛視”),並於台中協辦廣播電台。2000年創辦台灣地區第一份佛教日報《人間福報》,2001年將發行二十餘年的《普門》雜誌轉型為《普門學報》論文雙月刊;同時成立“法藏文庫”,收錄海峽兩岸有關佛學的碩、博士論文及世界各地漢文論文,輯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國佛教文化論叢》各一百冊等。
編輯推薦
自許淨蓮,污而不染——佛教談社會問題
四眾平等,兩性平權——佛教談女性
鑑古知今,從現知未——佛教談人生命運
理以事顯,事以理成——佛教談套用管理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教談殺生
生有尊嚴,死亦安樂——佛教談安樂死
目錄
上冊
同體共生 慈悲護生——佛教談環保
護持幫助 歡喜和諧——佛教談倫理
自許淨蓮 污而不染——佛教談社會問題
珍惜生命 給人希望——佛教談自殺
取財有道 開源節流——佛教談經濟
仁政王道 愛民重民——佛教談政治
四眾平等 兩性平權——佛教談女性
眾生皆樂 共尊共榮——佛教談戰爭與和平
中冊
尊重包容 和諧無爭——佛教談族群問題
同中存異 異中求同——佛教談宗教之間
鑑古知今 從現知未——佛教談人生命運
家為邦本本固邦寧——佛教談家庭
胸懷抱負 志在十方——佛教談青少年教育
理以事顯 事以理成——佛教談套用管理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佛教談殺生
愛護生命圓滿生命——佛教談生命教育
下冊
生有尊嚴 死亦安樂——佛教談安樂死
老有所養 死須安撫——佛教談臨終關懷
身病用藥 心病治心——佛教談身心疾病
四大和合 因緣所生——佛教談宇宙人生
修行修心 成人成佛——佛教談修行
生死一如 喪儀從簡——佛教談喪葬習俗
轉迷成悟 淨化提升——佛教談民間信仰
心意清淨 培福增德——佛教談素食
……
文摘
上冊
同體共生 慈悲護生——佛教談環保
大自然與生物之間,原本是和諧共存的,但是,隨著人類生活的方便,物質的富裕,這種和諧美好的關係,已逐漸蕩然破壞。全球環境的變遷,如氣候暖化、空氣水質污染、海平面上升、地層下陷、生態系統改變等等,對我們的生存與健康,都造成極大的威脅。
人類對地球的摧殘戕害,也自食惡果,引來了地球的反撲!
或許有些人不知道,佛教是一個非常重視環保的宗教。自古以來,寺院建築常與山林融和,僧侶植樹造林,不只美化環境,更具水土保持之功;佛門裡“同體共生”、“慈悲護生”、“勤儉惜福”的觀念,套用在生活里,就是最具體的環保行為。
星雲大師認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與“人”有關,人類可說是問題的製造者,要處理環保的問題,有賴於每一個人的自我覺醒。因此,除了珍惜大地資源,更應做好個人身心的環保,如拒絕垃圾知識、思想不被污染,就是思想的環保;觀念正確,凡事正面思考,就是觀念的環保;口業清淨,不講髒話,不兩舌、不惡口,就是語言的環保;心中無煩惱、嫉妒、不平、憤恨等情緒,就是心靈的環保。
愛護地球,必須“開源節流”,大師更言:“開源”,應開佛法之源,開發自己的慚愧心、感恩心、歡喜心、感動心;“節流”是節省金錢用度,節制自己的貪慾嗔心。為了淨化心靈,淨化社會,多年來,在大師倡導之下,佛光會更陸續發起“把心找回來”、“七誡運動”、“慈悲愛心列車”、“三好運動”等心靈環保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