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啟平

余啟平

余啟平,1980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修中國畫。1984年畢業後就職於江蘇美術出版社,任《江蘇畫刊》編輯。其作品參加過國內外諸多重要展覽,並被江蘇美術館、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

簡介

余啟平
1980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修中國畫。1984年畢業後就職於江蘇美術出版社,任《江蘇畫刊》編輯。舉辦過多次個人畫展,並出版個人畫集,其作品參加過國內外諸多重要展覽,並被江蘇美術館、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

藝術年表

1980年 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修中國畫系;
1984年 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
《六君子》被江蘇美術館收藏;
就職於江蘇美術出版社,任《江蘇畫刊》編輯;
《品牛圖》發表於《全國中青年人物畫作品選》;
畢業作品《六君子》和《品牛圖》入選第六屆全國美術展;
《美術》第十二期發表作品《六君子》及文章《我畫六君子》
1990年 中國當代青年畫家五人展,北京當代美術館;
1991年 8月,以藝術家簽證的身份應邀赴日本從事藝術創作;
8月,參加中國現代畫家來日紀念展,Shore Gallery,大阪;
《中國日報》1月15日發表余啟平山水畫專題評論文章“Painter sModern Vision”以及作品2幅;
1992年 個展,神戶、橫濱;
個展並出版《余啟平畫集》,City Gallery,香港;
《中國傳記文學》發表介紹余啟平的傳記文章《短笛無調信口吹》;
《明報》、《文匯報》、《星島日報》、《收藏天地》、《中國文物世界》等均有專題;
1996年 余啟平作品展,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
《余啟平山水畫集》,香港大業出版公司;
2000年 個展,Imura Art Gallery,京都;
2001年 個展,Fuji Gallery,大阪;
《藝術家》第五期封面人物及專題介紹;
2002年 《黑色精靈之舞》封面及專題,湖北美術出版社;
2003年 個展,Coju Gallery,京都;
2005年 個展,東京映像;
《中國名畫家精品集-余啟平》出版;
2007年 個展,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館;
2008年 個展,孔畫廊,北京、首爾;
2010年 個展,J·Gallery,上海;
個展,Fukuzumi Gallery,大阪;
2011年 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
個展,閣蕊莉畫廊,上海;
2012年 個展,奈良;
2012上海當代,上海;
2012藝術北京,北京;
“水墨縱橫”,上海新水墨藝術大展,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2013年 追求卓越——余啟平、許信容當代工筆作品展;
“藝術北京”追求卓越——2013年當代工筆畫邀請展;

評論文章

時間隧道盡頭的亮光
文/易英
“ 紅房子《無題》只是余啟平的一個起點,雖然它深受現代藝術的影響,但余啟平並不想進入前衛的藝術。事實上,工筆畫注定不會是前衛的。在中國80年代興起的現代藝術並不是從自身的語言變革開始的,儘管改革開放提供了語言變革的條件,但主要的觀念和形態都是從西方搬過來的。因此在中國式的前衛中,最具有西方藝術媒材特徵的藝術,如油畫、版畫、雕塑等,最具有前衛的可能性,屬於中國畫的工筆畫先天地決定了它在現代藝術中的地位,它總是與傳統密切相連,其材料、技法、程式等已經固化了它的思維,它可以用新的方式解讀傳統,但無法把自身改造為完全現代性的視覺藝術手段。《無題》實際上已經反映出這種矛盾,在後來的實踐中,余啟平肯定也認識到這種矛盾。但是,余啟平的藝術仍然提供了現代藝術的經驗,而且恰恰是從工筆畫中產生的這種經驗,使得余啟平的藝術實現了某種超越。這可能是一個純理論的問題,一種傳統的媒介怎樣實現現代藝術的可能性。這個問題對於余啟平非常重要,因為他首先是對於傳統樣式的某種拋棄才選擇了自己的道路,他潛在的理想是用他熟悉甚至偏愛的媒材來實現現代藝術的目的,達到形式的創新。但是工筆畫作為傳統的媒材已先天地規定了形式,如果破壞了這種形式,媒材自身的意義也不復存在。一個藝術家在媒材的預選先選擇上往往是不自覺的,表面上他選擇學習油畫或國畫,實際上他並不認識媒材的內在性質,尤其是特定媒材在文化、圖式、圖像上的規定性。中國畫的學習過程就是進入傳統的過程,其材料的特徵、技術的要求都是和古人交往,其形式、形象和圖像也是傳統的再現,在這個過程中,人也被塑造成傳統的人。儘管這個傳統是特定意義上的傳統,但對於余啟平來說,他已被先天地規定了一種藝術地觀察、體驗和認識生活與社會的方式,所謂先天就是在他自覺地意識之前。也就是說,當他在追求現代藝術的目標的時侯,傳統的觀察方式、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總是制約著他。形式是題材的規定,線上條的構造中,在墨色的渲染中,似乎都有一種歷史的召喚,就像我們面對一件文物一樣,其形制本身就是歷史的召喚。藝術不是文物,藝術家不是被動的審美體驗,還有審美的表達。表達的矛盾在於傳統媒材的現代形式與內容的排斥。《無題》就說明這一點,余啟平沒有進一步推進他的現代藝術風格,但沒有排除作為現代人的意識、現代人的現實的生存和生命的歷程,生命存在於記憶之中,現代的形式反映了現實視覺經驗,記憶、往事、歷史總是融合於傳統的形式,同樣,傳統的媒材也是自然的直接產物,總是對最接近自然的事物有親和力,鄉村、土地、農民、老屋、也同樣融入自然的形式,因為傳統的形式本身就是自然的,但是有一點,這是現代人的記憶,並不是為過去而過去,為傳統而傳統,具體而言,是從現實的經驗發生的,是對生命中已經消逝的東西的懷想,尤其與失落的價值的事物相聯繫。這可能是余啟平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方式,也是余啟平融合傳統藝術發展的一個脈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