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征軍

佘征軍

佘征軍,1964年生,安徽省人士。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

基本信息

簡介

佘征軍,1964年生,安徽省人士。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

主要貢獻

佘征軍佘征軍
宣筆製造技藝省級傳承人佘征軍挖掘恢復了漢、唐、宋、元各代宣筆名制,使宣筆名品重放異彩。宣筆製作源於公元前223年,據載:戰國時期秦國大將蒙恬南伐楚國,途經中山(涇縣一帶山區為中山)得到毛純、質好的兔毫,用它製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筆,即今天宣筆(因涇縣隸屬宣城管轄,故稱為宣筆)的前身。
唐宋是宣筆生產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宣城一帶已成為全國的制筆中心,宣筆被列為“貢品”、“御用筆”而盛行全國。宣筆有一百多道工序,全系手工完成,天然自成,不添加任何化學原料,其技藝師徒相傳、精工細作、技藝獨特,形成“尖”“圓”“齊”“健”四大特徵,毛純耐用,剛柔並濟。
新中國成立後,老藝人鳳元龍帶頭組織十幾名制筆藝人,組建宣筆生產合作社,1963年改為“涇縣宣筆廠”。原料由過去的單一兔毛髮展到羊毛、狼尾、石獾毛、鼠須等近30種,品種400多個,年產60萬餘支,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及東南亞、歐美市場。
歷代文人雅士盛讚宣筆,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詠宣州筆》中贊道:“落紙驚風起,搖空邑露濃,舟奇與紀事,舍此復何從。”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在《謝送宣城筆》中贊道:“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宣筆在現當代書畫界影響也較大,著名書畫家林散之、劉海粟等都參與設計革新。林散之設計“鶴頸”筆;劉海粟認可“蓮蓬斗筆”,並贊曰“宣筆縱橫,蟬蛻龍變”;書畫名家李苦禪、趙朴初、蕭龍士、黃胄、范曾等也都對各類宣筆進行過試筆鑑定。
1996年,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佘征軍擔任生產技術廠長兼宣筆工藝研究所所長,著手宣筆的開發和挖掘,挖掘出漢代的“簪筆”,恢復了唐代著名制筆大家鐵頭和尚的“鐵頭紫毫”,恢複製作了唐代雞距筆和適合佛家抄經的“小紫尖”以及宋代的諸葛改良的紫毫筆“江南淨紫”、元代貢品“黃連筆”等,使宣筆傳統品牌——“紫毫筆”重放異彩。他還與化工研究所合作,研製出毛筆焊接用膠,徹底解決了筆管(桿)開裂、毛筆長期使用後禿頭、掉毛等問題。2008年,“宣筆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經過多年的努力,宣筆生產煥發生機。“三兔”宣筆連續兩次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國之寶”榮譽稱號,成為中國三大名筆(宣筆、京筆、湖筆)之一,現在宣筆年出口10萬支。
宣筆品類齊全,規格分大、中、小;用料分羊毫、狼毫、兼毫、獾毛、鼠須等;用途分書法、國畫、彩畫、油畫、化妝等。宣筆製造技藝省級傳承人佘征軍挖掘恢復了漢、唐、宋、元各代宣筆名制,使宣筆名品重放異彩。

大家知道毛筆是我國的“文房四寶”之一,而宣筆又是我國“三大名牌”毛筆之一,作為我縣最大的毛筆生產廠家的涇縣宣筆廠,其生產的“三兔牌”宣筆尖、圓、齊、健,深受國內外書畫家和書畫愛好者的讚賞和青睞。林散之曾賦詩讚之:“人人都愛湖州筆,豈料涇城筆亦佳;秋水入池花入座,斜箋小草興無加;新制幾支初試手,尖圓齊健足堪夸;誰謂今人不如古,蒙恬自是後生家”。劉海粟、亞明、李苦禪、黃胄、范曾等也曾題詩讚頌,足見宣筆的佳處和魁力之所在了,因此1990年“三兔牌”宣筆獲首屆全國輕工博覽會銀獎,2000年、2006年兩次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國之寶”榮譽稱號。
說起宣筆,人們自然會想到蒙恬,因為是他在中山(涇縣一帶)發明的,也會想到白居易,因為他曾寫過有關《紫毫筆》的詩:“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州之人採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由此可見,宣筆的歷史非常悠久,宣筆是一門真正古老的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技藝。但這門傳統技藝,差一點出現斷代、失傳。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涇縣宣筆廠得以成立,通過查閱筆史資料,筆廠技術人員挖掘傳統工藝、勾沉失傳珍品,逐步恢復原有的品種。然而,真正使宣筆重新登上中國文化的舞台、發揚廣大,乃至煥發青春,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而這一時期的佘征軍已成為筆廠技術工人當中的一員,加之這么多年來未離開筆廠一步,長期從事宣筆的生產和研究,無疑為宣筆技藝的傳承和宣筆文化的弘揚作出了貢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他曾多次被評為廠先進工作者,2007年元月當選為縣八屆政協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