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資料
佘太君:名賽花,和其他傳說中的楊門女將不同,歷史上確有其人。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遠,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 》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楊門女將中少數民族不少。例如有人考證穆桂英的姓“穆”是鮮卑大姓慕容氏的轉音。姓氏考略云:折氏出匈奴折蘭王之後。為古代匈奴族折蘭氏、鮮卑族折婁氏所改。而五代西河郡麟府折氏是羌族折掘氏後裔,党項族;祖籍雲中,遠祖折華。党項族是隋唐時期部分羌族為拓展生存空間東進並融合其他當地民族演變而成的新種族,西羌是其前身。西元六世紀有羌族“莫折大提、莫折天生、莫折念生起義稱王秦州;莫折也是折姓來源之一,後改為單字折姓。雖然折氏與後來的西夏同族,但是在宋朝抗擊外侮的戰爭中,折家英才輩出,佘賽花的弟弟折御卿和後世的折惟昌、折繼閔、折克行、折可適、折可存等,皆為名將。《五代史》有折氏宗族傳記。折家數代東抗契丹,西御西夏,號稱 “折家軍”。史稱折氏“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五代史》)。
佘賽花,封號太君。生於後唐清泰年間(934年),後漢乾佑二年(949年)與楊業成婚。卒於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壽七十七歲。清康基田《晉乘搜略卷二十》載:“鄉里世傳,折太君善騎,婢僕技勇過於所部,用兵克敵如蘄王夫人之親援桴鼓然。”人們把她比作蘄王韓世忠親援桴 鼓退金兵的夫人梁紅玉,推崇備至。清代光緒《保德州志》載“楊業……事北漢為建雄軍節度史,娶折德扆女。”
佘太君生長在一個愛國名將的家庭里,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響,青年時候就成為一名性機敏、善騎射,文武雙全的女將。她少年時便與普通的大家閨秀不同,她研習兵法,頗通將略,把戍邊御侵、保衛疆域、守護中原民眾為己任,協助父兄練兵把關,已具備巾幗英雄的氣度。折楊兩家結親後,佘太君隨夫楊業侍北漢,居住在太原北漢“楊府”。夫君邊關打仗,她在楊府內組織男女僕人丫環習武,僕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氣個個都不亞於邊關的士兵。
楊業歸宋後,舉家遷至開封府,楊業七年抗遼,威震雁門。但因受奸臣潘美的陷害,於公元986年不幸殉國。佘太君上書陳述楊業戰死的原由,使潘美受到官降三級,王侁和劉文裕被削職為民的處分。楊業殉國後,他的八個兒子大都先後為國捐軀,那個時代以家族組成的軍事力量,男將戰死疆場,能夠統領楊家兵的人絕非他族戰將。佘太君做為一名歷史人物,雖史書記載很少,但她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楊門女將”中的核心人物。
在山西代縣楊忠武祠保存的《楊氏族譜》中,對佘太君作了全面的評價:“中心樂善,內助教忠,受龜壽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貴。不我先不我,後睹星月之重明;俾爾熾俾爾,昌煥乾刊之新渥。爰稽邦典,益進郡封。汝有子,若漢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魯侯壽母松伯彌堅。被我寵光,貳緩休祉,可特封鄭國君太君夫人。”
藝術形象
小說、評書
雖然早在宋元時期就有楊家將故事的話本,最早系統敘述楊家將故事的是明清時代的小說《楊家將演義》、《楊家府演義》、《楊家將傳》等。後來的眾多說書人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從而形成了現在的楊家將故事體系。解放前,這些評書都是口口相傳,其中受原始小說影響,怪力亂神的情節很多。解放後經過搶救、整理、改編,基本去除了宣揚封建迷信和愚忠愚孝的情節。佘太君的形象逐步豐富,成為老當益壯的愛國女將典型。
民間傳說
1. 佘太君改姓:
楊家將一門英烈。佘太君的丈夫和幾個兒子、女兒楊八姐都為國戰死沙場。她為了兒孫們出征不再夭折,將自己認為不太吉利的“折”姓毅然改為與折同音的“佘”,意在子孫福祿有餘,由她一人撐著一片天,一人承受外來之災,從此歷史上的折太君便成了佘太君了。至今,佘太君墓所在地山西保德縣折窩村和陝西白鹿縣佘家坡頭村的佘姓後裔對此都津津樂道。
2.比武招親:
提及楊門女將佘太君,必然聯繫到楊家將楊業以及兩位英雄的聯姻,這得從他們的家世說起。五代十國混戰時期,一些軍閥為了達到鞏固自己權位的目的,投靠契丹。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為條件奪取了後唐政權,致使契丹騎兵長驅南下,給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造成極大破壞,中原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人民民眾不甘受契丹壓迫,紛紛起來進行反抗鬥爭,保衛家鄉,收復國土。
楊業的父親楊信時任後漢麟州(今陝西神木)刺史,楊業幼年隨父親由火山縣(今河曲)到了麟州。麟州從五代以來就是西北地區的一個險要的地方,常有重兵駐守,地方風俗以騎射為風,加上楊門的家傳,楊業練就一身好武藝,不僅善騎射,而且對楊家的三十六路梨花槍槍法尤其精湛。
佘太君的父親叫佘德扆,五代雲中(今山西大同)人。世出官宦之家,後漢任府州團練使,世居府州地區,歷抵外侵,為將門豪族,世稱“佘家軍”。佘太君受家庭的薰陶,文韜武略,深名大義。喜歡騎馬射箭,舞劍掄刀,她使的一手絕活叫“走線銅錘”,在關鍵時候如流星繞飛防不勝防。後晉天福二年即公元973年,楊佘兩家結為軍事聯盟。在共同抗遼、保衛家鄉的鬥爭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家的老家都是北路人,同為十家令公之一,門當戶對,因此佘德扆將女兒自幼許給楊業為妻。
佘太君和楊業青梅竹馬,從小一起長大,共同的戰事經歷和志向,在感情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年秋天,契丹派兵五萬侵犯府州。時佘徳扆病臥在床,佘太君向父親請戰後,一方面借遼軍使者下戰書相威脅之際,將計就計,拖延交戰時間;一方面急派人前往火山王楊信那裡求援,遼兵在佘楊兩支抗遼雄軍的夾攻下大敗。這次戰鬥大獲全勝,佘太君受到父親佘德扆和楊家父子的讚揚。戰畢,楊業與佘太君更是互為尊重,愛慕中兩人相約以武相會,跨雙騎,持刀槍,在府州城南的野外打將起來,你來我往,槍來刀去,都想勝對方,但又怕傷害了對方。戰了無數個回合,楊業想,我身為男子總不能讓妻子把我打敗,於是賣個破綻,佯裝敗逃,佘太君緊追不捨,當追至七星廟前,楊業瞅準時機,使出了楊家的看家本領“回馬槍”,一槍挑定佘太君的戰袍將妻子挑下馬背。佘太君落馬也不示弱,拋出了走線銅錘,將楊業纏住拉下馬來,兩人雙雙落馬,互相擔心對方是否受傷,楊業要撩起佘太君的戰袍查看,佘太君直羞得跑入七星廟內,楊業進入七星廟後與佘太君成了親。現在每當人們涉足陝西府谷縣城南的七星廟內,都會聽到走線銅錘訂親七星廟,兩位抗遼英雄喜結良緣的佳話。
3.十二寡婦各守一城的傳說
多年來在準格爾地區一直流傳著一個十二寡婦在十二連城曾經各守一城的傳說。這傳說中所說的十二寡婦,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楊家將》里證西的十二寡婦。
《楊家將》里說,宋仁宗時,西夏大軍進犯,忠勇的楊宗保率兵迎敵,結果中箭身亡,其子楊文廣也被困於絕地。噩耗傳來,已經100歲高齡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請纓,率領楊門女將出征,一舉擊敗西夏大軍,班師回朝。傳說中,佘太君率領十二寡婦征西時在十二連城與西夏軍隊交鋒。當時,楊家十二寡婦率兵各守一城,與西夏軍隊展開血戰。由於楊門女將個個武藝高強,又占據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十二連城,所以最終打敗了西夏大軍。
4.大佘太的傳說
如今的內蒙古大佘太原來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的古戰場。 宋朝時,佘王城就設在這裡。傳說宋朝名將楊繼業攻打佘王城時與佘王的女兒佘賽花(即佘太君)在戰場上交鋒不分勝仗。真是不打不相識,他倆在戰場上漸漸產生了感情,並私定了終生。由於這層關係,佘王就投靠了大宋。後來,佘王城被遼國肖太后攻破。多年後,佘太君領兵出征,先鋒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宋軍奪回此地,佘太君在此重新築城。為了紀念佘太君,後人管佘王城叫作佘太城。
2004年電視劇《楊門虎將》:趙雅芝飾演佘賽花
2006年電視劇《少年楊家將》:陳秀雯飾演佘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