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不同作者定義的指數不完全相同,如漢恩(J.von Hann)採用1月和7月盛行風頻率與同月份相反風向頻率差值的和;赫羅莫夫(S.P.Khromov)用1月和7月盛行風的頻率和除以2;高由禧等用1月和7月相同風向與相反風向出現頻率的最大差值的絕對值的和表示 。
作用
季風指數愈大,表示季風現象愈明顯。根據高由禧等的定義,中國東部地區和華南的季風指數大於西部和北部 。
分類
南海
何敏等定義計算了南海季風指數。該指數定義為100-130°E、0-10°N範圍內,850hPa和200hPa平均緯向風距平差,該指數表示了南海南部高低層的緯向風切變。當夏季南海季風指數大於零時,表示在南海地區低層西南氣流較常年偏強,影響中國的熱帶夏季風偏強。反之,當指數小於零時,夏季風偏弱。根據他們的研究和預測業務中的套用,表明冬季南海夏季風指數與南海夏季風活動密切相關,當上年南海季風指數為高指數時,次年南海夏季風往往爆發偏早且強,反之,低指數年則偏晚且弱 。
東亞副熱帶
該系統提供了3個東亞副熱帶季風強度指數。
1、海-陸氣壓差季風指數(1)
該指數計算主要參考施能等的定義,計算兩個序列,月序列及季(夏季)序列
該指數定義為:20-50°N(7個緯帶)的110°E與160°E的月(季)的標準化海平面氣壓差的和,所得的序列再進行一次標準化處理。對於夏季(6-8月平均)的季強度指數,則乘以-1,這樣計算所得的強度指數越大,表示夏季風越強。
2、海-陸氣壓差季風指數(2)
該指數是根據郭其蘊,趙漢光等的定義計算而得。計算的季風指數序列包括月序列和季序列。
定義為10-50°N範圍內,每10度緯圈上用110°E減160°E之間的氣壓差值》=5hPa的所用數值之和,代表冬季風強度,氣壓差值《=-5hPa的所用數值之和,代表夏季風強度,並將各月冬、夏季風強度與氣候平均值(1971-2000年),求比值,作為冬夏季風強度指數。
3、東亞副熱帶夏季風強度指數
該指數根據張慶雲等(2003)的定義計算求得。
將東亞熱帶季風槽區(10-20°N,100-150°E)與東亞副熱帶地區(25-35°N,100-150°E)6-8月平均的850hPa風場的緯向風距平差,定義為東亞夏季風指數(EASMI):
該指數根據夏季熱帶季風槽與梅雨鋒的強度及其距平風場的變化呈相反趨勢的特徵而定義的,能夠較好地反應東亞風場和中國東部降水場的年際變化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