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萱

何萱(1773—1841),清末音韻學家,字石閭,清泰興縣(今泰興市)黃橋鎮人。父親何松齡,貢生出身,鄉試屢屢落第,遂於家賦詩作文,著有《雲山閣遺稿》。

個人簡介

泰興何氏歷史上出了一批又一批高官顯宦、文人雅士,業績輝煌,著述累累。他們非進士即舉人。但有一位,雖只是秀才出身,其學術成就之高,在何氏族人中卻無出其右者,他就是清道光年間的音韻學家何萱。
何萱自幼勤勉,善於鑽研,10多歲便取中秀才,數年後遴選為歲貢,升國子監肄業。其父母40歲左右便雙雙亡故,家境日漸衰落。何萱為生活計,去鄰縣如皋石莊賃屋居住,以坐館授徒維持生計。因其學識淵博,教學有方,生徒甚眾,收入頗豐。他像其父親一樣十分儉樸,過著清貧的生活,將教書所得酬金購買了很多書籍,積至數千冊。當他帶著妻兒回到黃橋時,家中房屋已破敗不堪,院子裡的蒿草長得比人還高,鼠竄蛇游,滿目蕭條。此時,他雖然才30多歲,但已徹底摒棄讀書致仕之路。他請人將住處稍加清理和裝飾後,即杜門謝客,一心一意做起學問來,跟鄰居間幾乎斷了往來。
他有一位好友叫陳潮泰興霞幕圩(今曲霞鎮)人,舉人出身,著名的書法家,經學家、音韻學家,長期客居京師。當時京師有十二才子,陳潮是其中之一,與其交往者大多為碩學大儒。何萱通過他與武進李兆洛(文學家,通音韻、史地、歷算之學)、仁和龔自珍(思想家、文學家,於經學、哲學上造詣極深,所作詩文極力提倡“更法”“改圖”)、邵陽魏源(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等友善,常有書信往來,探究學術問題。

音韻著作

何萱所著內容很廣,尤精於訓詁之學。《韻史》78卷是何萱集畢生心血之作。這部書與歷來的舊韻書不同,極有創見,絕非人云亦云之作。它以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為本,以梁陳間顧野王(宋顧孝子昕之先祖)的《玉篇》、宋陳彭年的《廣韻》以及歷代其他音韻學著作佐之,先定其字,後考證各字形、音、義的歷代變化。著名音韻學家吳伯盉對此書評價極高,認為何萱之作“使學者真識字而無難也”。
何萱另著有《紅露山人文集》10卷,《詩集》1卷,《尺牘》1卷,《紅露館古文》1卷,《琴法指掌》2卷。道光元年(1812),何萱還私修《泰興縣誌略》4卷。全志編為地理、建置、祠祀、田賦、官師、人物、選舉、表徵8類。該志“質實而典雅,具有史法”。地方志一般均為官修,何萱自己出錢修志,是修志史上罕見的義舉。
何萱上述著作大多已散佚,惟《韻史》一書猶存中國國家圖書館。這應當歸功於我國近代水利事業的元老鄭肇經先生。1924年,鄭肇經先生由德國薩克遜大學留學歸國後,為搶救歷史文化遺產,於公餘時間致力於蒐集本邑晚清先賢遺稿。何萱的遺稿有缺,四處查找無著,最後他去南京中央研究院和圖書館查詢才蒐集齊全。鄭肇經先後花了幾年時間,將何萱所著《韻史》《泰興縣誌略》《紅露館古文》和朱銘盤的著作蒐集並校訂完整,還將《韻史》稿親自攜至中央研究院請語言學家向培良先生鑑定,羅常培作跋,並會同丁文江與王雲五商榷,王雲五同意由商務印書館影印刊行。全書14冊8276頁,出版後因其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多半為日本人購去館存。何萱的其他文稿未聞再有付印。《韻史》印行後,手稿由鄭肇經之子鄭玉龍先生保管收藏。抗日戰爭期間,為保護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鄭玉龍先生幾經轉移於鄉間,方得以保存。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手稿被紅衛兵抄去,不知所終。

子孫成就

何萱的治學精神及其成就,對其後輩多有影響。其子何度,後來也成為歲貢,很有學行。侄何龍文,字雲伯,少時就有大志,工於詩文,後以貢生身份任桃源縣教諭。龍文對河務十分留心,著有《河防策要》1卷。何龍文著有《滇游草》2卷,另將《月颿詩草》與父親廷蕙的《大樹山莊詩存》、祖父松齡的《雲山閣遺稿》彙編成集,分為8卷。何龍文與吳存義、陳啟文(泰興人,舉人出身,曾任戶部員外、郎中,著有《退齋剩稿》)、潘人麟、陳潮及叔父萱時有唱和。他的七言詩寫得很好,荔裳以小令擅長,陳潮的篆字名噪一時,故而當時流傳著這樣兩句話:荔裳小令東之篆,雲伯先生七字詩。荔裳是吳存義的號,東之是陳潮的字,雲伯則是龍文的字,從這兩句話足見他的詩的品位。何萱的重孫雲泰,字春舫,著有《春舫詩存》8卷。臨終,令人鐫刻墓碑,題曰:布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