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紅

何永紅,男,漢族,1971年06月07日生。研製成功表面等離體共振感測成像儀樣機、光學相干層析成像技術(OCT)儀器儀等,並將OCT診斷儀成果轉化至產業化階段。

人物介紹

何永紅,男,漢族,1971年06月07日生。

簡歷摘要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光學實驗室,主任,副教授,碩士導師,多年從事醫學光學技術套用及儀器開發的交叉學科科研工作,主持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市科技計畫、香港理工大學合作、企業科技開發等項目十餘項,同時參與英國MRC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傑青基金等項目,先後開展表面等離體共振(SPR)感測及成像技術、光學相干層析(OCT)技術、生物組織光學特性控制研究、光學聲學結合的生物組織成像及腫瘤成像診斷方法等研究工作。在Opt Lett、Cancer Lett、FEBS lett、JBO、Appl Opt等刊物上發表論文60多篇,其中SCI收錄21篇(被他引50多次)、EI收錄15篇、ISTP收錄19篇;擁有中國專利2項,申請6項,英國專利2項;獲05、02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一、三等獎各一項,05年清華大學校級優秀科研工作者。研製成功表面等離體共振感測成像儀樣機、光學相干層析成像技術(OCT)儀器儀等,並將OCT診斷儀成果轉化至產業化階段。
一、學歷與經歷:
2004,03-現在,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光學檢測與成像實驗室先後任講師、副教授,室主任。
2002,9-2004,1,英國Cranfield大學生命科學技術研究所博士後、Research Fellow。
1996,9-2002,6,華南師範大學雷射生命科學研究所(國家重點學科),攻讀並獲理學(光學)碩士、博士學位。
1989,9-1994,6,就讀於安徽醫科大學,並獲醫學學士學位。
二、研究工作:
l 2002年-現在從事:光學相干層析成像方法技術與儀器開發、表面電漿共振檢測方法與技術、生物組織光學特性控制及光在散射介質中的傳播行為及光場分布預測研究。同時,探索新型光學、光譜學、光纖光電感測檢測技術及其在生物醫學、安全科學等領域中的套用研究。
l 1999年7月-2002年1月 期間從事:光學、聲學結合的生物組織成像及腫瘤成像診斷方法研究,包括:利用聲致發光和聲致化學發光的生物組織成像及腫瘤成像診斷研究;利用超聲調製的光學層析成像方法;雷射誘導的藥物化學發光腫瘤成像方法研究等;
l 1996年9月-1999年6月期間從事:生物超微弱發光機理及在病理診斷中的套用,生物光子與代謝生化反應動力學過程標記研究(如套用於PDT中光敏劑分布的定量檢測)。

主持科研項目

1. 基於超聲引導高滲溶液擴散的生物組織光學特性控制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6-2008,主持人;
2. SPR生物晶片系統在環境介質中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檢測的套用研究,國家863計畫,2006-2008,主持人;
3. 基於光纖感測技術的車輛行駛速度檢測儀研製,廣東省科技計畫,2005-2007, 主持人;
4. 中醫診斷中OCT套用研究,廣東省國際合作計畫,2005-2007,主持人之一;
5. 頻域OCT成像儀研製,深圳市科技計畫,2006-2007,主持人;
6. 光學相干層析成像儀研製,深圳市科技計畫,2004-2005,主持人;
7. 光學相干層析成像技術產業化,深圳市科技計畫,2006-2008,主持人之一;
8. 肌腱組織彈性的OCT測量方法及儀器,香港理工大學合作,2006-2008,主持人;
9. 醫用OCT儀器研製,企業橫向,2005-2007,主持人;
10.皮下血管成像儀研製,企業橫向,2004-2005 ,主持人;
11.醫用光學(OCT)技術儀器諮詢,企業橫向,2004-2005,主持人;

工作業績

A.獲獎情況:
1. 2005年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三)
2. 2005年清華大學校級優秀工作者;2004,2005,2006連續三年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級優秀工作者
3. 2002年廣東省自然科學三等獎(排名第七)
B.發表論文情況:共發表50多篇,大多數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收錄,其中SCI收錄21篇,被他引50多次、EI收錄25篇、ISTP收錄22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報告12次,全國性學術會議9次。重要論文列單如下(按發表年份排列):
Peer-reviewed Journal Papers:
1. Hanrong Shao, Yonghong He, Wei Li, Hui Ma, A quantitative study on contrast of polarization degree imaging in turbid media, Applied Optics, 45 (18): 4491-4496 (2006).
2. Zhanliang Sun, Yonghong He, Jihua Guo, A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 based on polarization interferometry and angle modulation, Applied Optics, 45(13): 3071- 3076 (2006).
3. Yonghong He and Ruikang K. Wang, Improvement of performance of low-level light imaging with application of hyperosmotic agent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 460-467 (2004).
4. Yonghong He and Ruikang K Wang, Dynamic optical clearing effect of tissue impregnated by hyperosmotic agents: studied with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9(1): 200-206(2004).
5. Sergey Proskurin, Yonghong He, Ruikang K. Wang, Doppler optical coherence imaging of converging flow, Phys. Med. Biol., 49(7): 1265-1276 (2004).
6. Ying Yang, Suzanne Whiteman, Daniel Gey van Pittius, Yonghong He, Ruikang K Wang and Monica A Spiteri, Use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 delineating airways microstructure: comparison of OCT images to histopathological sections, Phys. Med. Biol. 49: 1247–1255(2004).
7. Yonghong He, Ruikang K Wang, and Da Xing, Enhancement of both sensitivity and spatial resolution of low-level light imaging with optical clearing method, Optics Letters, 28(21): 2076-2078(2003).
8. Sergey Proskurin, Yonghong He, Ruikang K. Wang, Determination of flow-velocity vector based on doppler shift and spectrum broadening with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tical Letters, 28(14): 1227-1229 (2003).
9. Ruikang K. Wang, Xiangqun Xu, and Yonghong He, and JB Elder, Investigation of optical clearing of gastric tissue immersed with the hyperosmotic agents, IEEE J Sel Top Quaut. Electron., 9(2): 234-242 (2003).
10. Yonghong He, Da Xing, and Juan Wang, A novel cancer imaging method using chemiluminescence-mediated sonosensitization, Chin. Sci. Bull., 48(8):777-780 (200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