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面積6.8平方公里,全村共轄11個村民小組,農戶412戶,總人口1423人,村黨總支共有黨員44名,分布在馬步里、陽春塢、下塢里、何村、方村塢和水塢里6個自然村。全村擁有水田1154畝、山林7690畝、竹林5593畝、茶葉1050畝、水果50畝,主要產業為茶葉和淡竹,是莫乾黃芽原產地之一。
人文歷史
村莊人文歷史悠久,村域內有千年古銅礦、古代錢莊遺址、煉銅灘、銅山寺遺址等13處古蹟。村黨總支始終秉持“黨建+生態”的發展理念,先後引進久祺國際騎行營、巴西風情小鎮、廣東棕櫚、紫金農業等項目,全村經濟社會平穩快速發展,2015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120萬元,其中經常性收入35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2.5萬元。
榮譽稱號
先後榮獲省級小康示範村、省級科普示範村、省級綠化示範村、市級生態村、市級文明村、市級新農村建設實驗示範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驗示範村、湖州市森林村莊、縣級先鋒工程“五好”村黨支部、五好黨組織、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和美家園建設精品村、最佳人居環境村莊、縣級文體示範村、縣級家庭工業先進村、縣“農村信用工程”信用村等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黨支部
張紀頭 1956.01——1959.12
樂有才 1959.12——1962.04
張紀頭 1962.04——1966.12
姚年法 1969.06——1973.10
張紀頭 1973.10——1979.12
朱慶元 1979.12——1984.01
高鳳潮 1984.01——1985.12
王志福 1985.12——1995.11
王國榮 1995.11——1997.06
謝宇清 1997.06——1998.11
王國榮 1998.11——2000.04
范國權 2000.04——2000.01
陳永平 2001.01——2013.10
高中良 2013.11——至今
村委會
村 長 王炳富 1950——1952
沈才林 1952——1953
農會主任 陳象娥 1951——1953
高級社長 高爾揚 1956——1958.11
生產隊長 吳小毛 1958.12——1963.09
大隊長 王桂榮 1963.09——1965.12
朱慶元 1965.12——1966.12
革委會主任 姚年法 1969.02——1973.10
張紀頭 1973.10——1978.12
大隊長 朱慶元 1978.12——1979.12
周福根 1979.12——1984.01
村主任 王志福 1984.01——1985.12
周福根 1985.12——1990.11
柏朝奎 1990.11——1997.06
王國榮 1997.06——1998.11
盛根法 1998.11——2005.04
盛祖華 2005.05——2013.11
王建忠 2013.12——至今
地理環境
何村村長期有先人集聚痕跡,村內有古銅礦遺址。村內有吳王劉濞煉銅傳說,傳承至今:西漢年間(約公元前195年),吳王劉濞在封國內煉銅鑄錢,何村也是其中一處銅礦開採地。至今村內可見大量銅鐵礦冶遺蹟,也留下了銅官山、小銅官橋、銅官寺等地名。
由於德清縣地形西高東低,西部以丘陵和高山為主,其中舊時莫乾山鎮、武康鎮處於寒武紀矽質岩夾炭灰質負岩構造,以何村村最為明顯,80年代初,村民高志才等人在何村村馬步里老鴉山層發掘恐龍蛋化石。特別是2015年2月,省博物館專家曾在何村村內發掘舊石器,在皇墩山、水塢里青龍頭兩處均採集到舊石器時代石核等製品,有明確網紋紅土地層,距今年代至少有12萬年,為何村淵遠的歷史文化提供了有力印證。
自然資源
全村山林面積9224畝,擁有水田1154畝、山林7690畝、竹林5593畝、茶葉1050畝、水果50畝,主要產業為茶葉和淡竹,是莫乾黃芽原產地之一。
人口民族
據“武康縣五里方圓圖”記載,何村歷史悠久,絕大多數皆建於宋元時期,古時何村村坊前有河村橋,東有小銅官橋,河水貫穿村落,船隻在分水嶺處往來,流經武康鎮五四村匯合成阜溪後流向武康方向。分水嶺(現隸屬筏頭鄉蘭樹坑村)處人工截流也因故命名分水嶺。境內地名形成都有其歷史淵源,對全村6個自然村名的來歷分析,馬步里、陽村塢、下塢里、何村、方村塢、水塢里均以地理位置命名,古代稱何村為“河村”。
政治體制
何村村早在12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始有人類活動(有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作為考證)。西漢初,為吳王劉濞煉銅之所。宋元時期,村落大體形成。明代,隸武康縣慶安鄉十二都。清代,隸武康縣西鄉十二都。1954年何村、勞嶺合併為莫乾山區莫庾鄉第三村。1958年成立莫乾大隊何村生產隊。1961年改為何村大隊管委會。1967年改為五星大隊。1981年經縣地名辦核准改為何村大隊。1984年體改時改為何村村沿用至今,村民委員會駐地設在何村。
經濟概況
1、 茶:何村是莫乾黃芽生產基地(采、炒、品、獲獎有照片),何村茶葉的雲霧天然綠色味醇質優為特點,吸引各地商賈,暢銷北京、上海及全國各地。
2、 筍:3000多畝小竹和1800多畝毛竹給何村提供了竹筍資源,何村的小筍毛筍從鮮筍到乾筍,製作工藝複雜,酸、甜、鹹、辣、淡,五味俱全,深愛大江南北人民喜愛。每年以上萬斤的產量銷往全國各地。
3、 竹編:竹編分生活類、生產類、工藝品類。
①、生活類的有:竹籃、編絲籃、圍絲籃、茶籃、蒸架、蒸薘、嫁籃、搖籃、白籃、涼蓆、倒刺籠、籮頭、枕席、泥鰍龍、鱔魚籠。
②、生產類的有:土?、桑棉花?、葉篰、畚箕、捻篰、曬領。
③、工藝類的有:竹編小動物、蛐蛐籠、竹爐、竹扇子。
社會事業
2015年,何村村重建可人公園,建成文化禮堂、“陸羽茶館”、銅山淘寶、豐收驛站、可人超市,並新建幼稚園一座,日間照料服務中心一座,為村民提供便捷生活。
歷史文化
舊石器時代遺址:由於德清縣地形西高東低,西部以丘陵和高山為主,其中舊時莫乾山鎮、武康鎮處於寒武紀矽質岩夾炭灰質負岩構造,以何村村最為明顯,80年代初,村民高志才等人在何村村馬步里老鴉山層發掘恐龍蛋化石。特別是2015年2月,省博物館專家曾在何村村內發掘舊石器,在皇墩山、水塢里青龍頭兩處均採集到舊石器時代石核等製品,有明確網紋紅土地層,距今年代至少有12萬年,為何村淵遠的歷史文化提供了有力印證。
古銅礦遺址:位於德清縣莫乾山鎮何村村下塢里銅山寺水庫旁。何村村長期有先人集聚痕跡,村內有古銅礦遺址。村內有吳王劉濞煉銅傳說,傳承至今:西漢年間(約公元前195年),吳王劉濞在封國內煉銅鑄錢,何村也是其中一處銅礦開採地,所挖山土和礦渣傾倒在村內河中,至今村內可見大量銅鐵礦冶遺蹟,也留下了銅官山、小銅官橋、銅官寺等地名。
銅官山:山頂至今保存完好有4個銅井,離銅井半里路位置仍有煉銅灘遺址,碎石滿目,纖草不生,也是漢時設爐煉銅所致。銅官山北麓,舊時有趙監廟,相傳當年趙氏為朝廷下派監督劉濞采銅鑄錢的監官,性格隨和,體察民苦,與民役同甘共苦一起采銅煉銅,深受百姓愛戴,後不幸死於亂石,百姓為其立廟祭祀。
風景名勝
銅山寺:位於德清縣莫乾山鎮何村村下塢里銅山寺水庫旁。地理坐標:東經119°88′93.2″,北緯30°57′17.4″。始建於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後周顯德期間(公元954—959年)名為“資福寺”,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改名“隆教院”,後改名“銅山寺”。至今已有1077年歷史。
熙寧初(公元1068年),高僧維琳(無畏禪師)住持,與蘇軾、毛滂往來甚密,交相酬唱。蘇軾任杭州通判時,一度邀其至餘杭徑山探討佛學,切磋詩文。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蘇軾自儋耳(今海南省儋縣)調任毗陵(今江蘇省常州市),以疾告老,維琳千里迢迢前往探候,以詩唱和。宋元符二年(公元1009年),毛滂任武康知縣期間,維琳特在銅官山建立毛公堂,供其蒞山時憩息,吟詩詠歌。
銅山寺規模宏大,座北朝南。山以寺知名,寺以人傳世。維琳住持期間,銅山寺香客盈門,來訪者頗多。山頂建有無畏庵,供坐禪修行。庵旁石室,名為“無畏窟”,為其跌坐處。寺廟於元代時期毀於戰亂,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重建。景泰二年(公元1451)在烏青山建銅官寺下院。此後,寺廟分為上下兩院。越百餘年,上院古剎荒廢,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十月重建大殿。民國《莫乾山志》記載:“今大殿建新,群屋皆備。”1949年後,上院倒坍。下院於1982年建水庫時候拆除。
著名人物
公元前500多年的春秋戰國吳楚爭霸時期,干將受命於吳王闔閭,最早在何村石塘山采鋼,為吳王鑄劍。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闔閭請干將作名劍二枚。”石塘山的名稱也從春秋戰國時流傳下來。至今,石塘山頂上,還留有吳王鑄劍台遺址,在莫乾山還留有磨劍池。
公元前200多年前,漢高祖劉邦分封侄兒劉濞為吳國諸侯王。吳王劉濞在何村聚集數萬民工在何村石塘山採礦煉鋼。根據《史記·吳王濞傳》記載:“濞則招天下亡命者鑄錢”,“鑄錢煮鹽,收其利以足國用,故無賦予民”,“百姓則無徭賦”。
清乾隆《吳興志》記載:“何村銅官山有煉鋼灘,惡金潭,深百米,開礦煉鋼。”乾隆《武康縣誌》、《吳興記》等史書記載:“當年吳王劉濞鑿山彩鋼,趙姓鹽官上山體撫民苦,因山崩石壓而死,後人立廟以祀。梁同光中封通靈王清泰二年,加封福善保仁王。明洪武十二年,重建前堂後寢,廟制宏整。門外立豐碑。”據《逸志》記載:“何村舊有接官亭,相傳為吳王劉濞采鋼時,監司往來憩息之地。”
銅官山原名武康山,東晉太康元年改永安縣為武康縣。唐朝天寶六年(747年),武康山改名銅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