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台灣矽谷
在太平洋東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矽谷的光環照耀世界高科技領域;在太平洋西岸,另一個"矽谷"中國台灣新竹科技園也一樣璀璨奪目,享譽世界。而創造台灣"矽谷"奇蹟的是世界著名高科技產業專家何宜慈博士。人物生平
何博士祖籍閩東壽寧縣斜灘鎮。1940年,何宜慈從福州考入內遷長汀的廈門大學,成為廈大新創辦的機電系第一屆學生。正值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國難當頭,廈大在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薩本棟校長的領導下,艱苦辦學。在薩本棟博士的親自關懷和培養下,何宜慈盡情地汲取著科學知識,四年寒窗苦讀,使他奮飛的羽翼日漸豐滿。1944年,何宜慈大學畢業後,曾留母校任教,1949年移居台灣。1956年,他赴美求學,在史丹福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而後到美國"藍色巨人"IBM公司工作,擔任IBM紐約州EastFishkill實驗室顧問工程師。10餘年間,他的科研成果獲得36項美國專利,成為IBM公司卓有成就的科學家。他見證了美國洶湧澎湃的電子工業浪潮,深刻了解加州矽谷快速崛起的運行模式,躍躍欲試要回台灣發展高科技"矽谷"。1979年,何宜慈回到台灣,擔任台灣"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任台灣"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他把"矽谷"的火種引到台灣新竹,籌劃創辦科技園。1980年,他擔任新竹科技園管理局首任局長,開始主持制定科技園規劃,設計發展框架,在資金籌集、人才訓練、環境最佳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措施,為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投資和生活環境。如針對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特點,新竹科技園為入園創業者提供onestopoperation(一站式)快捷高效服務,使創業者能在一個視窗辦好手續,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應對競爭,從而吸引一批高新技術項目紛紛入園創業。1984年,何宜慈博士從科技園管理局局長卸任時,新竹科技園已創辦了70餘家高科技企業,產值達100億元台幣,一個東方"矽谷"的雛型初露端倪。1984年至1988年,何博士出任新竹科技園指導委員會主任,繼續指導、扶持科技園的發展。經過20年的努力,到2000年12月15日新竹科技園創辦20周年之際,一組數字展示了它超凡的魅力:方圓6平方公里的新竹科技園,吸納了300多家高科技企業落戶,2000年總銷售額達9300多億新台幣。新竹科技園的發展推動了台灣地區經濟轉型,趕上了知識經濟發展的快車。何博士創造性的貢獻,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90年代以來,何宜慈博士還應聘北京中關村、廈門火炬科技園等高新科技園區顧問,為祖國大陸新興科技園的發展出謀獻策。1998年與邵建寅、葛文勛、蘇林華等廈門大學校友共同籌設薩本棟教育科研基金會及廈門大學薩本棟微機電研究中心。
2003年4月14日,何宜慈先生病逝於美國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