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被排斥

何以被排斥是劉艷霞撰寫的一篇論文。

基本信息

副題名城市農民工社會排斥發生機制研究

外文題名Why are excluded : the mechanism research on social exclusion to the urban peasant workers

論文作者劉艷霞著

導師李迎生指導

學科專業社會學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2008

關鍵字城市 民工 社會保障 社會問題

館藏號D663.2

館藏目錄2010\D663.2\1

中文摘要

中國目前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加速轉型期,農民工群體就是這一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群體,他們在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他們卻成為城市社會中被排斥的一群。經濟上遭受到勞動力市場和住房市場的排斥;政治上的排斥主要體現在各種組織中的缺位和政治決策中的“失語”;社會保障上被排斥在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在之外,各種社會保障嚴重不足;文化上被排斥在城市主流文化外;社會關係上被排斥在城市居民的社會關係網之外等等。農民工社會排斥問題已經成為中國轉型社會中的突出問題,對農民工自身以及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各種不良影響,因此對農民工社會排斥問題的研究顯得尤為必要。 基於此,筆者以城市農民工為研究對象,從社會排斥的理論視角出發,研究在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影響下,轉型加速期中國社會出現的特殊弱勢群體一一農民工在城市社會中何以被社會排斥,深入探究農民工被排斥的各種原因以及這些原因之間內在的邏輯關係,構建了農民工社會排斥的形成機制。在此基礎上從社會政策層面提出消除農民工社會排斥,促進社會融合的策略。 根據研究問題提出了總的研究假設:中國轉型加速期城市農民工之所以在國家、市場和社會場域中遭受全面的社會排斥是各種制度與非制度原因導致的。圍繞總假設提出了三個分假設:嵌入性,農民工社會排斥嵌入在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宏大背景中;多維性,農民工在城市遭受社會排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關聯性,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變遷因素與城市社會各個場域中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農民工社會排斥的形成機制。 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圍繞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對本文的核心概念城市農民工、社會排斥進行了界定,提出了研究的分析框架和基本結構。分析框架主要是將農民工社會排斥問題嵌入到中國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背景中加以分析,從社會排斥理論出發,在國家、市場和社會構成的福利三角框架中研究農民工何以遭受社會排斥;通過分析農民工遭受社會排斥的各種原因以及原因間的邏輯關係,嘗試建構福利三角框架中農民工社會排斥的形成機制。 在此框架中對城市農民工何以被排斥的問題進行研究並得出如下結論: 一 中國特殊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是農民工社會排斥發生的巨觀背景原因。 二 農民工在國家、市場和社會場域中因各種原因遭受社會排斥。 在國家場域中農民工社會排斥集中體現在政治排斥和社會保障排斥兩個維度上。由於二元戶籍制度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二元管理制度、二元政治參與制度導致農民工政治排斥;由於二元戶籍制度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二元分配製度以及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導致農民工社會保障排斥。 在市場場域中,由於二元勞動力市場的戶籍區隔、二元就業政策、二元用工制度以及二元住房制度導致城市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和住房市場中遭受社會排斥。 在社會場域中農民工在文化、社會關係、社會組織維度上遭受社會排斥。文化排斥主要源於農民工的污名化和“妖魔化”以及城市主流文化對農民工亞文化的排斥;社會關係排斥主要源於城市居民的被剝奪感、城鄉居民交往資本的懸殊以及農民工社會關係內卷化;社區組織對農民工群體社區身份的不認同以及民間組織長期以來形成的支持慣習導致農民工在社會組織中被排斥。 三 通過對福利三角框架內城市農民工社會排斥的原因從制度與非制度層面加以分類,指出農民工之所以遭受社會排斥既有制度原因也有非制度原因,深入剖析了制度與非制度原因是如何對農民工加以排斥的以及二者在農民工排斥過程中的內在關係,建構了福利三角框架中農民工社會排斥的形成機制模型。 農民工社會排斥的形成機制主要包括:第一,農民工社會排斥一方面源於人為的制度性建構;另一方面源於非制度性原因。第二,制度性因素與非制度性因素內部以及二者之間在農民工社會排斥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傳遞、相互累加的,諸多因素形成的強大合力不斷對農民工施以排斥。制度與非制度因素髮揮的作用並非整齊劃一的,制度性因素屬於表層原因,其中二元戶籍制度是農民工社會排斥的根本性原因,圍繞戶籍制度建立的二元社會政策體系,包括二元就業制度、二元社會保障制度等屬於具體原因;非制度性因素屬於深層原因,主要包括主流社會對農民工的污名化和妖魔化、城市主流文化的排斥、城市居民的偏見歧視、農民工的自卑認命、社區組織對農民工的不認同以及民間組織長期以來形成的支持慣習等。第三,隨著經濟社會結構的變遷,制度與非制度性因素也隨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對農民工社會排斥發生了深刻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戶籍制度以及二元社會政策體系的改革、城鄉居民交流的加強以及農民工維權意識的覺醒等都削弱了制度與非制度性因素對農民工的社會排斥,但制度與非制度的變遷是個長期的過程,消除其對農民工的社會排斥同樣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最後針對農民工社會排斥發生的原因,根據社會政策具有消除社會排斥的功能,從社會政策層面提出了消除農民工社會排斥的對策,通過賦權等融入機制的建立使農民工群體充分享有生存權和發展權,增強在城市社會中的競爭力,逐漸改變被排斥的狀態,最終融入城市社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