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姆

伯姆

卡爾·伯姆(Karl·Bohm,1894年8月24日-1981年8月14日),奧地利指揮家,為二十世紀著名的指揮大師;出生於奧地利的格拉茨,1919年正式從事指揮;1932—1933年,伯姆在漢堡工作,與音樂大師理查·史特勞斯相識;1934—1943年任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1943—1945年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指揮;二戰以後,伯姆相繼與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被授予“奧地利音樂總監”的稱號,獲維也納愛樂樂團終身指揮的榮譽;其指揮技藝精湛,有著異常敏銳的聽覺和果斷的音樂判斷力;被認為是德奧樂派管弦樂和歌劇的最權威的詮釋者之一。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卡爾·伯姆 卡爾·伯姆

卡爾·伯姆(Karl·Bohm,1894—1981),奧地利著名指揮家;伯姆天生具有極其敏銳的音樂聽覺和洞察力,從小常隨雙親出入各種音樂演出場所。

1913年,伯姆進入格拉茨大學研習法律,之後又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師從門迪切夫斯基學習和聲、對位、作曲理論等課程;

1917年,伯姆開始擔任格拉茨歌劇院助理指揮,3年後晉升為首席指揮;

1920年,年僅26歲的伯姆因指揮華格納的羅恩格林而獲得聲譽;次年,布魯諾·瓦爾特發現了伯姆的才能,舉薦他擔任慕尼黑國立歌劇院指揮;在這其間,伯姆深得瓦爾特的關懷,指揮風格也受其影響;此外,伯姆還得到過穆克、克納佩茨布希等大師的指點。先後在格拉茨和維也納學音樂。

1921年應聘到慕尼黑歌劇院任指揮,此後相繼任達姆斯塔特的總音樂指導,漢堡、德勒斯登和維也納等地歌劇院的音樂指導。

卡爾·伯姆與指揮大師卡拉揚握手致意(左) 卡爾·伯姆與指揮大師卡拉揚握手致意(左)

1954年後,在倫敦考文特花園歌劇院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等任指揮;多年來一直活躍於維也納音樂周、薩爾茲堡音樂節和拜羅伊特音樂節上。

卡爾·伯姆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達四十年之久。

1964年被授予“奧地利音樂總指導”的最高稱號。

1970年維也納愛樂樂團授予他終身名譽指揮的稱號。

1974年被選為維也納樂友協會的名譽會員。

他的指揮氣勢宏偉,樸素真摯,結構嚴謹,有深刻的思想性;

他指揮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可與卡拉場的柏林愛樂樂團相媲美。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卡爾·伯姆人像集 卡爾·伯姆人像集

卡爾·伯姆 (1894年8月24日—1981年8月14日),出生於奧地利的格拉茨(Graz,Austria)的一個熱愛音樂的家庭。父親雖然知道他有著音樂的天賦,並且也為之感到高興,但並不十分同意讓音樂成為卡爾的職業。

伯姆的父親是位愛好音樂的律師,是著名指揮家漢斯·李希特的朋友;父親對兒子未來事業的看法是,如果不能成為有出息的音樂家的話,就去當一名有可靠經濟收入的律師。

所以,年輕的伯姆在格拉茨大學就讀法律專業,但同時又在格拉茨音樂學院上鋼琴和音樂理論課。

初出茅廬

1920年,伯姆成為格拉茨歌劇院的指揮,伯姆指揮華格納的《羅恩格林》時,正好著名指揮卡爾·穆克在座,他非常欣賞年輕的伯姆,主動幫助伯姆學習華格納的歌劇。

這以後,穆克又推薦伯姆去慕尼黑歌劇院投奔布魯諾·瓦爾特。伯姆被瓦爾特所用,並從瓦爾特那裡學習指揮莫扎特的歌劇;

1927—1931年,伯姆又投至克納佩茨布希手下,在達姆斯達特當指揮;這期間,伯姆指揮了貝格的《沃采克》在達姆斯達特的首演,貝格前來觀看了最後幾天的排練;此後,伯姆成為《沃采克》與《璐璐》的權威解釋者。

1932年,他首次指揮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獲巨大成功,從此而成為權威的德國歌劇指揮大師;

1932—1933年,伯姆在漢堡當指揮。伯姆在此指揮了理查·史特勞斯的《阿拉貝拉》,並與前來拜訪他的作曲家本人相識,從此兩人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聲名鵲起

1934—1943年,伯姆擔任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在這一職位上,靠著良好的樂團和演唱者,伯姆的事業獲得了有利的發展。

理查·史特勞斯的《沉默的女人》和《達芙妮》在德勒斯登的首演由伯姆指揮——與作曲家的密切合作,使伯姆對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有了深刻的理解,並成為指揮理查·史特勞斯作品的權威人物;

1943—1945年,伯姆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擔任指揮。

指揮大師

卡爾·伯姆錄製的經典音樂CD集(1) 卡爾·伯姆錄製的經典音樂CD集(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 ,伯姆重登指揮台,繼續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任職,並指揮了1955年慶祝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重建的《費德里奧》的演出;在1950—1954年間,伯姆還去布宜諾斯艾里斯的科隆劇院當藝術顧問;從1957年起,伯姆在世界各地從事指揮活動,包括芝加哥、大都會、拜魯伊特、薩爾斯堡,還指揮過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

1963年,伯姆在拜魯伊特音樂節上指揮了《尼伯龍根的指環》全劇,並錄了唱片。

1964年,由於伯姆對奧地利音樂所作的突出貢獻,他被奧地利政府授予“奧地利音樂總監”的稱號;1970年,伯姆又獲維也納愛樂樂團終身指揮的榮譽。1973年,他還擔任了倫敦交響樂團的總監;晚年,他與鋼琴家波里尼合作的貝多芬、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錄音(維也納愛樂樂團)也極為精彩。

伯姆指揮的歌劇作品有莫扎特的《女人心》(與愛樂樂團合作)、《魔笛》(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費加羅的婚禮》(與德國歌劇院合作)、華格納的《漂泊的荷蘭人》(拜魯伊特音樂節管弦樂團)和《尼伯龍根的指環》(拜魯伊特音樂節管弦樂團)等。

伯姆繼承了19世紀維也納及歐洲音樂的傳統,著重於作品思想的表現,是享有崇高聲譽的指揮大師;他的文字著作有《與理查·史特勞斯的會見》、回憶錄《我的一生》等。

1981年8月14日,卡爾·伯姆在薩爾茨堡辭世,享年87歲。

創作生涯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指揮生涯中,伯姆共指揮了150部歌劇。他是德奧古典音樂的權威解釋者。早期,他的名字就和莫扎特、華格納、理查·史特勞斯緊密聯繫;後來,又與海頓、貝多芬、舒伯特、布魯克納、勃拉姆斯、貝格的名字密切聯繫起來,尤其是他指揮莫扎特、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具有更為卓越的名望 。

伯姆指揮的作品,給人以純正、端莊、沉穩、深厚的感受,而不會給人們帶來不安和浮躁的情緒。伯姆的音樂手法是簡潔、清爽、有力,排斥了浪漫主義的過度傷感,也不沉溺於放縱的技巧表現,實現了平衡巧妙、音響柔和、節奏穩固的音樂效果。這樣,伯姆所處理的作品,既有細緻、精密的局部表現,又有明朗、健碩的整體形狀。在音樂內在意義的表現方面,伯姆的方法是不過份地注入感情,不牽強地藉助理念和邏輯來表達作品,而是從作品固有的形式中去把握其內在的美。從他指揮的莫扎特作品中能較明顯地體會到其風格。

年輕的伯姆在慕尼黑曾隨瓦爾特指揮莫扎特的作品,並獲得收益。但伯姆後來在指揮莫扎特音樂作品時,卻不像瓦爾特那樣投入明顯感情,而是處理得更為平衡、和諧、細緻而內在。他說:“你可以體會到莫扎特音樂中的所有感情,但他從不多愁善感。”無論在指揮風格上,還是對莫扎特音樂的理解上,伯姆都是一種現代風格的莫扎特解釋,具有一種沁人心脾的魅力,既純淨、優雅又有活力,生動感人。

在指揮華格納歌劇時,伯姆也不是突出、誇張華格納的激情和虛華的浪漫情感,而是化泛濫為收斂,將純粹的內在音樂精神凝聚起來,表現出緊張、莊重的美,形成一種“黃金般的嚴肅感”。所以,德奧古典作品在伯姆的手中,從來沒有華美、煽情或刻板的樣子,而總是顯得那么大氣、純正、優美。伯姆指揮的歌劇作品有:歌劇莫扎特的《女人心》(與愛樂樂團合作)、《魔笛》(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費加羅的婚禮》(與德國歌劇院合作)、華格納的《漂泊的荷蘭人》(拜魯伊特音樂節管弦樂團)和《尼伯龍根的指環》(拜魯伊特音樂節管弦樂團)等。

伯姆繼承了19世紀維也納及歐洲音樂的傳統,著重於作品思想的表現,是享有崇高聲譽的指揮大師。他的文字著作有《與理查·史特勞斯的會見》、回憶錄《我的一生》等。

指揮藝術

卡爾·伯姆指揮音樂作品,給人以純正、端莊、沉穩、深厚的感受,而不會給人們帶來不安和浮躁的情緒。伯姆的音樂手法是簡潔、清爽、有力,排斥了浪漫主義的過度傷感,也不沉溺於放縱的技巧表現,實現了平衡巧妙、音響柔和、節奏穩固的音樂效果。

在音樂內在意義的表現方面,伯姆的方法是不過份地注入感情,不牽強地藉助理念和邏輯來表達作品,而是從作品固有的形式中去把握其內在的美;例如在指揮華格納歌劇時,伯姆也不是突出、誇張華格納的激情和虛華的浪漫情感,而是化泛濫為收斂,將純粹的內在音樂精神凝聚起來,表現出緊張、莊重的美。

人物評價

卡爾·伯姆錄製的經典音樂CD集(2) 卡爾·伯姆錄製的經典音樂CD集(2)

卡爾·伯姆 是一位對藝術極其認真嚴肅的指揮家,亦是一位典型的繼承維也納傳統的指揮家,他的指揮風格是嚴謹、端莊、自然、質樸和深邃。

伯姆詮釋作品時,總是抱著一種客觀篤實的態度來研究作品的內容,並力爭用一種明確樸素的手法來引導樂隊表現出作曲家的意圖,從這一點看來,他是一位富於理性的指揮家,而正是這種有著極強控制力的理性,才使他將古樸的維也納風格保持得那樣正統、完好和自然;伯姆的指揮有著異常高雅的意境和氣質,人們可以從他指揮演奏的樂曲中感受到一種豐富的藝術修養和深邃的思想性,總是力求作到樸實、穩重和深厚。

伯姆在20世紀指揮藝術史上,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德奧歌劇和交響樂指揮權威;在歌劇方面,他對莫扎特、貝多芬和理查·施特勞斯的作品有著權威的演釋,而這其中又尤以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勞斯最為突出——對於理查·施特勞斯的作品來說,他的演釋具有特殊的積極意義,這位大作曲家兼大指揮家,不但是伯姆在藝術上的一位恩師,同時也是他的一個志趣相投的朋友。

伯姆作為交響樂指揮家也有著極為光彩的業績,他對於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理查·施特勞斯等人的大量交響音樂作品,都有著很有特色的演釋。

伯姆雖然一生中指揮了大量的作品,然而他卻不是一個指揮曲目豐富的指揮家,這種情況是與他本人的個性、氣質和精神素質有著很大關係的;他一生基本只指揮德奧作品,對於其它國家的作曲家他幾乎是從不過問的,在富於理性的德奧作品中,伯姆卻真正找到了適合他個性發展的途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