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史的貨幣理論和政策哲學

伯南史的貨幣理論和政策哲學

伯南史的貨幣理論和政策哲學是由向松祚,邵智賓編著的闡釋伯氏學術的書籍,圖書以學術論文編寫,並給凱恩斯經濟學以新的闡釋,提出一些關於經濟的構想,通過獨特的視角來反映作者對於經濟政策的理解。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本書旨在全面闡釋伯氏學術,書分兩部。第一部分由四篇論文構成,前三篇為向松祚撰,第四篇為邵智賓撰。“伯南克的貨幣理論和政策哲學”是伯氏學術之全景式解讀;“凱恩斯的經濟學和新凱恩斯經濟學”給凱恩斯經濟學以新的闡釋,為理解新凱恩斯經濟學提供獨特視角;“匯率持續升值預期條件下的貨幣政策”以真實經濟和虛擬經濟之劃分為基本假設,構建一個簡潔的一般均衡模型,論證匯率持續升值預期條件下,貨幣政策為什麼失效;“流動性過度條件下的貨幣政策”解釋流動性過剩之根源和應對策略。 第二部分是伯南克及其合作者最具代表性的學術論文。前六篇為向松祚譯,後兩篇為邵智賓譯。有志於詳盡研讀伯氏學問和新凱恩斯經濟學之學子,以本書所選論文.為起點,追根溯源,可了解此門學問之大概。

內容簡介

新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經濟學家,其研究集中於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涉及巨觀經濟的諸多重大關鍵課題,深入研究伯南克的貨幣理論和政策哲學不僅有益於經濟科學的進展,對於中國如何確立正確的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也尤為必要。

本書由兩部分構成:一是伯南克本人的主要學術論文;二是兩位國內學者對伯南克貨幣理論和政策哲學的深入評論。

有志於詳盡研讀伯氏學問和新凱恩斯經濟學之學子,以本書所選論文為起點,追根溯源,可了解此門學問之大概。

作者簡介

向松祚,早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先後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歐元之父”、國際總量經濟學奠基人、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他是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傑出校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華友世紀創始人之一。著作曾經榮獲吳玉章獎學金、中國圖書獎、全國十佳經濟讀物獎。主要著作有:《伯南克貨幣理論和政策哲學》、《不要玩弄匯率――一位旁觀者的抗議》、《張五常經濟學》、《五常思想》(主編)、《蒙代爾經濟學文集》(6卷,譯著)、《金融危機和國家利益》、《市場經濟新觀念》、《市場經濟新體制》、《存亡之秋-中國走向市場經濟之來龍去脈》。

目錄

第一部分 伯南克的貨幣理論和政策哲學:批評性闡釋

伯南克的貨幣理論和政策哲學:批評性闡釋

凱恩斯的經濟學和新凱恩斯經濟學:新的視角

匯率持續升值預期條件下的貨幣政策——兼評伯南克的“靈活通脹率貨幣政策準則”

流動性過剩和中國的對策

第二部分 伯南克經濟學論文精選

金融危機之非貨幣效果如何加劇大蕭條之蔓延

大蕭條的總量經濟學:比較研究

信用、貨幣和總需求

透視黑箱:貨幣政策傳導的信用渠道

貨幣政策和資產價格波動

經濟周期數量模型中的金融加速器機制

全球儲蓄過剩和美國經常賬戶赤字

資本流動世界中的貨幣政策

後 記

書摘

第一部分 伯南克的貨幣理論和政策哲學:批評性闡釋

一、識別和量度真實融資成本,給大蕭條以嶄新解釋

伯南克的成名之作是《金融危機之非貨幣效果如何加劇大蕭條之蔓延》(本書第二部分第一篇文章),發表於1983年6月號的《美國經濟評論》。透徹理解大蕭條,是伯南克長期為之著迷的重要課題。他說:“理解大蕭條是經濟學者一直夢寐以求的高遠理想。大蕭條不僅催生了總量經濟學,讓它成為一門獨立而獨特的學問,而且20世紀30年代的經驗依然深深影響著經濟學者的學術信念、政策建議和研究策略。此影響究竟有多么深遠,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撇開實際運用價值不談,解釋20世紀30年代顛覆全世界的大蕭條,依然是我們面臨的巨大的學術和知識挑戰,令人激動不已。”

伯南史的貨幣理論和政策哲學伯南史的貨幣理論和政策哲學

一點不錯,總量經濟學源自解釋大蕭條的不懈努力,凱恩斯的《貨幣、利息與就業通論》(以下簡稱《通論》)應運而生。時至今日,經濟學者、歷史學者和政治學者對大蕭條的根源,依然沒有達成共識。

以經濟學而論,解釋大蕭條的理論假說層出不窮,不可勝計。僅以導致大蕭條的直接原因而言,相關的理論假說就有:(1)支出的崩潰或急劇下降(凱恩斯學派和計量經濟學的觀點);(2)貨幣供應量的崩潰或急劇減少(貨幣主義學派的觀點);(3)1929年股市崩潰的負財富效應;(4)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國會通過該法案的訊息於股市崩潰的前夜到達股市(朱迪·萬尼斯基的觀點);(5)貨幣緊縮和價格水平下降引起的高額真實利率(梅澤的觀點);(6)戰爭賠款和債務問題;(7)資本主義最後階段不斷加劇的壟斷趨勢(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的觀點);(8)資本主義走向成熟之後,投資機會的下降和長期停滯的來臨;(9)世界大戰引起黃金價格低估,後者造成巨大的通貨緊縮壓力(流動性不足或流動性短缺理論)。

面對眾多解釋,要提出令人信服的嶄新假說誠非易事。科學創新的靈感經常出自對前輩大師著作的深入解讀,以及對事實的重新考量。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