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伯克氏鸚鵡體長19厘米,體重40-50克。這種鸚鵡鳥體大部分為淺粉紅色;前額和眼睛上方的小條紋為藍色;眼睛和鳥喙之間、臉頰前方為白色;臉頰其他地方和喉嚨為深粉紅,每片羽毛均帶有棕色滾邊;胸部羽毛為棕色並帶有很寬的粉紅色滾邊;腹部粉紅色;頭部、背部和翅膀覆羽為橄欖棕色,並帶有淺\色的滾邊;背部下方和上方尾巴中間的覆羽為棕黑色;大腿和尾巴內側覆羽為淺藍。主要飛行羽黑色,翅膀外側並帶有藍紫色;尾巴內側為暗白色;鳥喙黑色;虹膜深棕色。雌鳥體色較深,喉嚨部份帶有藍色的羽毛;胸部的粉紅色滾邊比較細窄,翅膀內側通常有白色的斑紋。
幼鳥體色較深,且前額沒有藍色條狀羽毛,有些幼鳥的下鳥喙為黃色;幼鳥需要8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體色。
棲息環境
伯克氏鸚鵡主要棲息於乾燥以及半乾燥的開闊灌木叢林區,刺棘和岩蕨等金合歡屬植物區。生活習性
在繁殖季成對或是組成10到30隻左右的小群體,偶爾在食物非常充足的時候曾經多達200隻;平時在岩蕨植被區活動的時候,非常難以被察覺,因為該處灌木叢淺紅色的地面,剛好提供伯克氏鸚鵡淺粉紅色的羽毛一個絕佳的掩蔽。平時大多在地面覓食,個性並不十分內向,可以在有限的距離內接近觀察。在清晨和下午接近傍晚時會四處覓食,在破曉和黃昏時會前往飲水槽、花園、水源、噴泉等處飲水;伯克氏鸚鵡是遊牧性質的鳥種,僅會飛行一段很短的距離,通常高度也僅高於地面上一點,有時候甚至會在近距離內小跑步一段;在覓食的時候相當安靜,如果受到驚擾或是危險逼近,則會發出比較尖銳高亢的叫聲示警。
伯克氏鸚鵡主要以各種不同草地植物的種子、草本植物、嫩芽、水果、漿果灌木和樹葉等為食。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洲中部和南部。繁殖方式
野外繁殖季節大約在8月至12月間,喜愛築巢在1至3米高的樹洞內,雄鳥求偶時會貼近雌鳥拍打雙翼與搖動尾巴,雌鳥一窩產4至6 卵,幼鳥約18天后孵化,雌鳥育雛期間一天只會離開巢穴一 次讓雄鳥餵食,幼鳥約4周后羽毛長成。人工繁殖伯克氏鸚鵡很容易,它們是相當良好稱職的父母親,所以也常被用來當代理父母來孵化養育其它種類的幼雛,非專業繁殖者不建議使用群養繁殖的方法;相當地多產,剛剛撫育完一窩幼鳥後很快會開始準備下一窩,所以須小心觀察有無難產的現象,繁殖期間可多提供一些蛋類食物、蔬果與一些穀類食物,可使用規格20 x 20 x 30 -35厘米的巢箱,雌鳥一次約生下3-6枚卵,孵化期18天,幼鳥約在4周后羽毛長成離巢,但仍會被雄鳥繼續餵食兩周。
亞種分化
無內容種群現狀
無內容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餵食要點
伯克氏鸚鵡喜歡吃帶殼的飼料,平時應以穀子、稗子、小米或雞蛋小米為主,每天應餵點青菜,牡蠣粉或骨粉作為常備飼料(也可在籠內放一個整塊的墨魚骨任其啄取)。購買伯克氏鸚鵡時務必問清楚賣鳥人伯克氏先前吃的是什麼,因為當它吃慣了一種飼料,再給它另一種它就不吃了。水果和蔬菜要定時定量地喂,不能偶爾大量餵一次,否則伯克氏會因為消化不了而導致腹瀉的。給伯克氏喝自來水就行了,要是你覺得自來水不乾淨白開水也行,但不能喝飲料,因為飲料太甜了,會造成營養過剩!1.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鸚鵡肌肉、神經、血液、皮膚、內臟和羽毛等部分的主要成分,一般要求含量在15~30%左右,視實際需求而定。例如幼鳥的需求量就比較大。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分無氮浸出物和粗纖維兩種。纖維太高營養價值會較低,以至鸚鵡生長減慢。太低又會減慢腸道活動。一般需求為3~5%.3.脂肪。脂肪屬高能量物質,也是組成細胞的基本原素,脂肪還可以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消化。如果脂肪含量太低,可能影響維生素ADEK等的吸收,脂肪需求量一般在1~5%左右。
飼養要點
伯克氏鸚鵡在繁殖季成對或是組成10到30隻左右的小群體,偶爾在食物非常充足的時候曾經多達200隻;平時在岩蕨植被區活動的時候,非常難以被察覺,因為該處灌木叢淺紅色的地面,剛好提供伯克氏鸚鵡淺粉紅色的羽毛一個絕佳的掩蔽。平時大多在地面覓食,個性並不十分內向,可以在有限的距離內接近觀察。在清晨和下午接近傍晚時會四處覓食,在破曉和黃昏時會前往飲水槽、花園、水源、噴泉等處飲水;伯克氏鸚鵡是遊牧性質的鳥種,僅會飛行一段很短的距離,通常高度也僅高於地面上一點,有時候甚至會在近距離內小跑步一段;在覓食的時候相當安靜,如果受到驚擾或是危險逼近,則會發出比較尖銳高亢的叫聲示警。
伯克氏鸚鵡主要以各種不同草地植物的種子、草本植物、嫩芽、水果、漿果灌木和樹葉等為食。人工繁殖伯克氏鸚鵡很容易,它們是相當良好稱職的父母親,所以也常被用來當代理父母來孵化養育其它種類的幼雛,非專業繁殖者不建議使用群養繁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