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氏粉色鸚鵡

伯克氏粉色鸚鵡

伯克氏鸚鵡(學名:Neopsephotus bourkii)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鳥體大部分為淺粉紅色;前額和眼睛上方的小條紋為藍色;眼睛和鳥喙之間、臉頰前方為白色;臉頰其他地方和喉嚨為深粉紅。主要棲息於乾燥以及半乾燥的開闊灌木叢林區,刺棘和穆拉加(Mulga)等金合歡屬植物區。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於澳大利亞中部和南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基本信息

物種信息

【物種名稱】 伯克氏粉色鸚鵡

【又 名】 伯克氏鸚鵡

【英文名稱】 Bourke`s Parrot

伯克氏粉色鸚鵡 伯克氏粉色鸚鵡

【科屬分類】 (Aves)、鸚形目、鸚鵡科、紐澳鸚鵡族

身 長:19公分(7.5吋)

亞 種:目前並無已知亞種

形態特徵

這種鸚鵡鳥體大部分為淺粉紅色;前額和眼睛上方的小條紋為藍色;眼睛和鳥喙之間、臉頰前方為白色;臉頰其他地方和喉嚨為深粉紅,每片羽毛均帶有棕色滾邊;胸部羽毛為棕色並帶有很寬的粉紅色滾邊;腹部粉紅色;頭部、背部和翅膀覆羽為橄欖棕色,並帶有淺\色的滾邊;背部下方和上方尾巴中間的覆羽為棕黑色;大腿和尾巴內側覆羽為淺藍。主要飛行羽黑色,翅膀外側並帶有藍紫色;尾巴內側為暗白色;鳥喙黑色;虹膜深棕色。母鳥體色較深,喉嚨部份帶有藍色的羽毛;胸部的粉紅色滾邊比較細窄,翅膀內側通常有白色的斑紋。幼鳥體色較深,且前額沒有藍色條狀羽毛,又些幼鳥的下鳥喙為黃色;幼鳥需要8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體色。

生活習性

棲息環境和習性

伯克氏粉色鸚鵡 伯克氏粉色鸚鵡

伯克氏粉色鸚鵡主要棲息於乾燥以及半乾燥的開闊灌木叢林區,刺棘和穆拉加(Mulga) 等金合歡屬植物區。在繁殖季他們主要成對或是組成10到30隻左右的小群體,偶爾在食物非常充足的時候曾經多達200隻;他們平時在穆拉加(Mulga)植被區活動的時候,非常難以被察覺,因為該處灌木叢淺紅色的地面,剛好提供他們淺\粉紅色的羽毛一個絕佳的掩蔽。

平時他們大多在地面覓食,個性並不十分內向,可以在有限的距離內接近觀察。在清晨和下午接近傍晚時會四處覓食,在破曉和黃昏時會前往飲水槽、花園、水源、噴泉等處飲水;他們是遊牧性質的鳥種,僅會飛行一段很短的距離,通常高度也僅高於地面上一點,有時候甚至會在近距離內小跑步一段;在覓食的時候相當安靜,如果受到驚擾或是危險逼近,則會發出比較尖銳高亢的叫聲示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