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寺[四川]

伏虎寺[四川]

伏虎寺,是峨眉山有名的一個寺廟,位於報國寺西約一公里,始建於晉代,當時稱為藥師殿,後來一度曾改稱為"龍神堂"、"虎溪禪林"、"虎溪精舍"。因山形如臥虎,遂將寺定名為"伏虎寺",又因為傳說樹林中多有虎患,於是建立"尊勝幢",其外形製作像塔一樣,上刻梵咒,放在無量殿前。寺內建築,歷經朝代興廢,也曾幾度興廢。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現在,全山比丘尼都集中於伏虎寺居住,該寺隨之成為中國較大的比丘尼道場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伏虎寺伏虎寺
晉時為一小廟,唐雲安禪師重建,旁有龍神堂、藥師殿。南宋紹興間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勝幢以鎮虎患,仍名伏虎寺,一說寺後山狀如伏虎而得名。又稱虎溪禪林。明時建羅漢堂,塑500阿羅漢,技藝超絕,後毀。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貫之和尚偕徒可聞、寂玩、帷密重修,歷經20載告成,名虎溪精舍。太史蔣超題書額“伏虎寺”(今系補書)。計有殿宇13重,為山中大剎。光緒十年(1884年)僧靜安繼修。1953年整修,1979年全面大修,1982年在寺內建塔亭一座,將原聖積寺“華嚴銅塔”移此。寺外有坊二:一名伏虎寺,一名布金林。廊橋三:虎浴、虎溪、虎嘯。寺前曾有太湖庵、三一庵。後有香岩寺(西域香岩尊者居此)。左有龍神堂、無量殿,右有玉皇樓。上行至解脫橋,左徑至新開寺(明萬曆三年大用和尚創建),附近曾有蟠龍寺(唐慧覺禪師開建)、羅漢寺佛到寺(亦稱不到寺)、鐵峰庵。西南面至高橋,曾有靈岩寺。古籍載靈岩寺寶掌禪師結廬舊址,歷朝增葺,宋紹興五年太尉王陵、漢州知州王陟施資重修,易名護國光林寺,元季毀。明初僧弘義、圓道重建,仍名靈岩。景泰間,僧寶峰增修三世佛殿,殿前為明王樓,東為伽藍堂,西為祖師堂。成化乙酉(1465年)憲宗敕賜“會福寺”匾額。弘治間僧本印擴建。極盛時,有殿字48重,僧眾千餘,民間有“騎馬燒香”之說。明末,大部毀於兵燹。上行曾有棋盤寺。
伏虎寺大雄寶殿右側的華嚴塔亭里陳列著元代紫銅古塔,銅塔原通高7米,因基座毀壞,現高約5.8米,共14級。

人文歷史

伏虎寺伏虎寺
峨眉山伏虎寺,據《峨眉山志》說,為晉時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臥虎的伏虎嶺下為基地,定名伏虎寺,至唐代雲安禪師重建,規模漸大。明代胡世安撰《峨眉山道理紀》云:"再上古柏森森,飾徑高峙,隔虎溪即伏虎寺。"說明由唐至宋、至明代中葉,寺名均未更改。明代末葉,更名藥師殿,為金頂楞嚴閣下院。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有虎為患,士性和尚擴建時,特建"尊勝幢"(形制如塔,上刻梵咒)於無量佛殿前溪邊以鎮之,虎患乃絕。明末清初,毀於戰亂。清順治八年(1651年),貫之和尚率徒可聞禪師與其弟子寂玩,相繼募化竭力重修舊址面積一萬平方米,歷二十年始落成。寺宇宏敞,橋亭一新,並更名"虎溪精舍"。
當年,為昭示入山最大寺宇勝境,清康熙太史蔣超虎臣定居羅峰庵,撰書《峨眉山志》十八卷之際,特意在虎溪河畔豎一座簡樸高大、飛角重檐的牌坊,並親書"伏虎寺"三個行楷大字。今之坊為清代遺物,上額伏虎寺(行楷書)為近代書法家童詠樵所書。寺內建築有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客堂、齋堂等。1983年,洗象池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涉及寺院離垢環境的中國唯一的一座"布金林",為當年寂頑和尚以《大乘經》字數為據,特在寺周廣植楨楠杉柏十萬九千餘株,綠蔭蔽日。至今的"布金林"行書牌坊,前後為當代書法家沈鵬、李長路書寫,如意拱木結構,掩映在蒼楠翠柏叢中,雅逸宜人,納涼勝境。
伏虎寺整座寺院掩映在密林之中,因而有"密林藏伏虎"之稱。然而神奇的是,寺院的屋頂上終年無敗葉堆積。伏虎寺距報國寺1公里,位於瑜伽河與虎溪匯流處,海拔630米,為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在這裡還可以看到峨眉山三大園林之一"布金林"、中國銅塔之最"華嚴塔"和全山最大的"羅漢堂"。"華嚴塔"塔身呈八方形,通高5.8米,為十三級樓閣式鋼塔。塔基為須彌座,上置瘦長覆缽式塔身,高96厘米,正面設塔門,額鑄正書陽文"南無阿彌陀佛華嚴寶塔",兩側聯文:"皇圖鞏固,帝道遐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佛日增輝,法界有情,同生淨土。"聯旁鑄守鬥神像各一。其餘七面均鑄神像6排。上接十三級八角形重槽樓閣,各級均勞佛像,共4700餘尊,像間鑄《華嚴經》。塔剎為葫蘆形。此塔鑄造精美,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羅漢堂於1995年峨眉山佛教協會撥款200多萬元重建。羅漢堂高大雄偉,恢弘莊嚴。殿內供奉的500阿羅漢均按照佛教傳統塑造,造像生動,流金異彩,佛教氛圍十分濃郁。

建築特點

伏虎寺伏虎寺
一、伏虎寺字境內,擁有三橋(虎浴、虎溪、虎嘯)流水潺潺,二坊(伏虎寺、布金林)林木蔥籠,背倚海拔630米的伏虎嶺,斜面有飛鳳山為綠色屏障,寺宅地基又處於狹窄的盤谷之中,四季氣流動勢涌勁,致使寺宇屋頂終年沒有枯枝殘葉塵積,康熙贈書"離垢園",為精闢立論。
二、古剎殿宇重疊,巧奪天工地構成一個個四合大院的特大天井,四周綠山秀水盤抱,四季氣流反覆迴旋,形似"龍捲風"風捲殘雲,就是動物鳥蟲也難有在屋頂立腳之地,何況林木枝葉也難留跡。康熙玄燁得知這一神奇怪事,贈書千年古剎"離垢園"封號,是對峨眉山佛教聖地的敬仰之筆。
三、從地理學氣象學分析,該寺地處山窪,座西南面向東北,而東北風勢強勁遠勝於西南風勢。寺院森林密布,山環水繞,建築物造型特異環境構成了一幅幅"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畫面。信佛的康熙帝賜書"離垢園",恰到好處。
四、寺院地形、環山臨水,百畝建築均系縱橫交錯與散點布局構成的四合院,軸線上從低到高,序列殿宇三重布局,隱沒於十萬株密林森森之中。這是當年建寺設計者按佛家意境,"清淨無為"的構造意圖構建的古剎禪林。"離垢園"佛學玄奧。

主要景點

彌勒殿

伏虎寺伏虎寺
彌勒殿是伏虎寺的第一個大殿,裡面供奉的是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塑像。

彌勒殿左右兩廂為四大天王的塑像,左邊手抱琵琶為東方持國天王,旁邊手持寶劍為南方增長天王.在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四大天王持四物,象徵風調雨順。

在伏虎寺彌勒殿右邊是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左邊手握紅傘的是廣目天王,右邊多聞天王則是手捏青龍。

韋陀菩薩

伏虎寺還供奉著韋陀菩薩,韋陀菩薩是佛的護法神,所在說釋迦牟尼佛入涅時,邪魔把佛的遺骨搶走,韋陀及時追趕,奮力奪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為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

離垢園

伏虎寺離垢園牌匾上的三個大字,是清朝康熙皇帝來此時,親筆所題寫的.從離垢園看庭院四周的屋頂上,一年四季都沒有枯枝敗葉,整個寺院無塵無垢,被世人視為奇蹟,所以稱為"離垢園"。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的,在殿前有很多長明燈,也叫做佛前海燈,寺宇建築構成若干個四合院,隨意性很強,但有一點很具有代表性的,完全帶有川西民居特色的烙印。峨眉山地處盆地西南,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很大,工匠來自民間,民間建築與寺廟建築手法相融,重檐,單檐,歇山,懸山,硬山並用.小青瓦,木皮屋面,素脊,幾近院落,一般以主殿"大雄寶殿"為主。

大雄寶殿在伏虎寺的中軸線上,而縱軸線上的建築也是各有千秋。

從明代以後,叢林規制已趨定型,大殿設像已有成法,大雄寶殿的佛像可分為幾部份,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一般或設釋迦牟尼佛,或設三身佛,或設三世佛。

三身為法身,報身,應身;法身是本來之身;報身是通過修持得到的名位;應身為適應某種場合,應化成某種身份。而在大殿內,還會供奉有十八羅漢,一般是分別供奉在大殿兩側,共十八尊,一側分別為九尊。

伏虎寺大雄寶殿整個殿宇氣勢雄偉,雕樑畫棟,其實一般佛寺內很多殿堂都是以所供之佛或菩薩命名,但是所有寺廟供奉的釋迦牟尼佛的殿宇稱作"大雄寶殿",這是取大雄無畏之意。

華嚴寶塔

華嚴寶塔是在伏虎寺大雄寶殿的左上方,這個塔鑄造於明朝萬曆十三年,華嚴寶塔是伏虎寺的鎮寺之寶.這樣一座精美而巨大的銅塔鑄造於將近八百年前,而且是一次鑄造完成,整座塔高度有5.8米,塔身沒有任何拼接的痕跡。

羅漢堂

羅漢堂地處伏虎寺的最高處,最早修建於清朝,裡面供奉著五百羅漢。
伏虎寺五百羅漢堂里實際有九百九十九尊羅漢,為什麼叫做五百羅漢堂呢?在門前羅漢堂的香爐,每天都是香菸繚繞,煙火不斷的.據說當初塑羅漢的大師也是一位羅漢,所以大家說的五百羅漢實際上只有九百九十九尊,而還有一尊就是這位大師。
在羅漢堂的中間有一尊面佛,他是觀音的化身.在四面佛的周圍就是羅漢堂的五百羅漢,這些羅漢的神態都不相同;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愁眉苦臉,有的凶神惡煞.但有一點卻是相同,那就是每一尊羅漢都是栩栩如生。
在五百羅漢中間有一位長相跟大肚彌勒佛長相很相似的羅漢,叫做"布袋羅漢"。
羅漢是梵語譯間阿羅漢略稱,關於羅漢的說法有很多,有的說是追隨佛陀左右的五百真傳弟子;還有的說是五百個被佛祖度化而修成正果的盲人;但比較普遍的說法卻是最初參與整理經,律,論大型集結的比丘。
翻查資料可知,佛滅後,其在世時的教義,由弟子加以整理,舉行了六次大型的三藏續集會,第一次在佛入滅之年,於摩羯陀國之都城"王舍城",共有五百比丘出席,稱為"五百集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