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易

伏羲易

伏羲女媧所創立的易,稱之為伏羲易,是易學的根源和基本模型,早在文王演易之前幾千年就已存在。不論從體系的完整性還是從創立的時間上來看,伏羲創立的易才是易學的鼻祖,才是易學的根本。易的定義就是指《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這種一方一圓兩個圖所組成的圖形成了易研究的所有內容,伏羲先天易學所研究的核心內容就是在這張圖中。既包含大量的基礎定義,也包含大量的邏輯關係。在易學歷史上,由於存在大量龐雜而模糊的關於易的定義,所以為了區別於易學歷史上故弄玄虛、玄之又玄甚至錯誤的易的定義,為了對易的基本概念進行正本清源,我們在這裡明確指出易的研究就是對《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的研究,《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就是本源易學的理論模型。《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所蘊藏的豐富內涵我們定義為伏羲先天易學,簡稱“伏羲易”。

基本信息

簡介

伏羲易伏羲易
伏羲易是兩個短橫為陰,也稱陰爻陰儀,一個長橫為陽,也稱陽爻陽儀陰陽代表了構成世界的兩種基本物質,或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陰爻陽爻交替編碼,就成了描繪世界萬物的文字。

誕生

伏羲易誕生在距今六千三百年前的以泰山為中心的古黃河三角洲,為伏羲氏的原始發明。

典故記載

文物年代:仰韶文化時期(距今5000年至7000年)。規格:口徑24厘米,高47厘米。

據傳說,伏羲皇曾用一些磨平一面的小石片,創造了“爻(yao)片”。小石片磨平的一面表示陰爻符“--或八”;未磨的一面表示陽爻符“一”。一石“兩爻”分別表示“日與月、男與女、陰與陽、有與無”等相互依存的事物與現象。

伏羲皇曾經在地上畫個圓圈,放入“一陰,一陽”兩枚爻片創造了“日月符”圖形,後人稱作“陰陽魚”或“太極陰陽圖”。伏羲皇還創造了“三爻符”,表示原始的文字與數字。“三爻符”一共有八種形態,後人稱為“八卦”。伏羲皇曾用八個“三爻符”環形擺放在“日月符”周圍,構成了一幅表現萬事萬物發展變化形勢的示意圖,後人稱之為“伏羲太極八卦圖”或稱為《伏羲易》。《伏羲易》是已知最早的中華圖形易學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