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用語
流行網路用語,一般表述為“做伏地挺身”或“我是來做伏地挺身的”,源於貴州省公安廳發言人王興正關於李樹芬之死的介紹(“伏地挺身事件”),網路用語的“伏地挺身”已經替代了前網路用語“打醬油”,表達了對時事不關心、不評論,只做自己事的態度。此外,此詞已經迅速引申到其他行業,如2008年7月10日的人民網“中國房價在做“伏地挺身”,7月4日“中國股市進入“伏地挺身”階段””...
流行原因:伏地挺身一詞在中國民間俗語中有“性行為”的比喻義。王興正的“伏地挺身”一說在當時的情境下缺乏合理的邏輯依據。因此,許多網民懷疑甕安事件另有內情,然而,鑒於官方當前的態度,網民無法繼續公開討論此事,於是就用“伏地挺身”來戲謔,以表達內心的不滿。
簡介
在很多人還不明所以的時候,“伏地挺身”突然間躥升為網路流行語。谷歌中文搜尋熱榜“上升最快關鍵字”前十名中,含有“伏地挺身”的詞語有四個,分別是:伏地挺身,伏地挺身事件,三個伏地挺身,做伏地挺身。
喜劇中有一種“乖訛說”(也叫預期失望說),由康德提出來的,指可笑的東西是荒謬的、不倫不類的,常常出乎人的預料之外,讓人們的心理期待突然消失,因而產生喜劇效果。
流行網路用語,一般表述為“做伏地挺身”或“我是來做伏地挺身的”,源於貴州省公安廳發言人王興正關於李樹芬之死的介紹(詳見相關新聞),現在的網路用語的“伏地挺身”已經替代了前網路用語“打醬油”,表達了對時事不關心、不評論,只做自己事的態度。此外,此詞已經迅速引申到其他行業,如2008年7月10日的人民網“中國房價在做“伏地挺身””?7月4日“中國股市進入“伏地挺身”階段”。
來源
“伏地挺身”來源於貴州省公安廳新聞發言人王興正對甕安事件中女學生溺水死亡細節的描述:
“李樹芬在與劉某閒談時,突然說‘跳河死了算了,如果死不成就好好活下去’。劉見狀急忙拉住李樹芬,制止其跳河行為。約十分鐘後,陳某提出要先離開,當陳走後,劉見李樹芬心情平靜下來,便開始在橋上做伏地挺身。當劉做到第三個伏地挺身的時候,聽到李樹芬大聲說‘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流行原因
在這段新聞發布後不久,網友“流芳苑主”一篇題為《吃麵要吃雪菜肉絲,運動要做伏地挺身!身體倍兒棒!》的帖子首先在天涯社區上引發了關於“伏地挺身”的“高燒”,隨後各網站論壇群起效仿。
網友們把口不離“伏地挺身”的那些人稱為“伏地挺身黨”。
王興正也意外成為了“伏地挺身之父”,被網民用“換頭術”將其形象貼上了多種版本的伏地挺身圖片。
有意思的是,這段與“伏地挺身”有關的“案件還原”,在當事人劉言超的陳述中,及隨後的報導中再未出現過。
百度“伏地挺身吧”成立於前年。在甕安事件前,所有的主題數總共也就4頁,但在此後,“伏地挺身吧”的主題帖迅速增加了48頁。
有網友發帖感慨:“估計誰也沒想到這吧有生之年還能火起來”。
甚至於熱門網遊《魔獸世界》都為此推出了新任務,引發玩友熱烈回應。
現在,很難準確描述網路上“伏地挺身”所要表達的具體含義,它帶有調侃語氣,但寓意更豐富。
專門從事網路傳播研究的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匡文波副教授認為,伏地挺身的流行再次說明“娛樂成為網路文化的主流”。
《功夫熊貓》里練伏地挺身的場景也被“伏地挺身黨”到處轉帖。
類似的“預期中斷”還有“伏地挺身”火爆前持續走熱的“打醬油”。
09年年初,廣州電視台在街頭隨機採訪市民:“請問你對‘艷照門’有什麼看法?對陳冠希等明星又有什麼看法?”某男性受訪者從容應答:“關我鳥事,我是出來買醬油的。”“打醬油”此後在網路迅速躥紅。
這位避過了“人肉搜尋”的兄弟後來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醬仔”。
網友對“伏地挺身”和“打醬油的”有多重解釋方式。
有網友認為,它們的出現是部分網民在網路暴力時代的“明哲保身”,這是一種“在下者的犬儒主義”狀態。
對論壇上出現的一些話題較為敏感的帖子,一般版主都會將其禁止或刪除。頻繁刪帖極大影響了網友發言的積極性,但回復一句“我是來做伏地挺身的”,或“我是出來買醬油的”,一切滋味就盡在其中。
另一些解釋是,“伏地挺身”和“打醬油”代表了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或者表達了一種力不從心的無奈。在某種意義上,今天的“伏地挺身”是無奈,是一種對於真相無從了解的無奈與嘲諷。
網民“海”在“伏地挺身吧”里解釋:“既然不能正搞,那就只能惡搞,在沉默中變態。”
2008年7月,為穩定大眾對房地產市場的信心,在南京鬧市打出這樣一則廣告:“房價不會跳水,只是在做伏地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