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7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文專業結業;1980年中等師範黌舍結業後當國小教員
1985年調進合浦縣文聯;
1985年起開始文學創作;
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市委書記的兩規日子》
《盡對不說受不了》
《明月共潮生》
中篇小說:
《遊戲無法則》
《棉花開花》
任免信息
2019年1月23日政協第十屆北海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任命伍道揚同志為政協第十屆北海市委員會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專職)。
創作道路
伍稻洋最初的文學之路並不平坦。少年時代,他常常於黃昏和父親撐一葉漁舟下海,至次日清冷晨光中歸來;也曾“面朝黃土背朝天”,寒耕熱耘躬行田間。八十年代初自合浦師範學校畢業後,他留在當地鄉村國小教書,家居陋室,生活清貧。但是,和物質上的拮据成反比的是精神上的豐盈,因為支撐他整個精神世界的,是中國文學這棵常青樹。
伍稻洋對文學的好感仿佛與生俱來,在那些苦悶的日子裡,他如饑似渴地汲取文學土壤的營養,讀曹雪芹,讀魯迅,讀錢鍾書,讀一切他能夠找得到的古典及現代文學作品。這期間,他除了努力攻讀全國高等教育考試漢語言文學專科的課程外,還開始嘗試進行文學創作。“簾外五更風雨冷,案頭三尺筆墨濃”是他那段日子的真實寫照,在摸索前行的過程中,他深一腳淺一腳磕磕碰碰,卻仍虔誠地趕在路上。“功精筆健出佳作,意興力勤生妙篇。”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在文稿屢退屢投多次後,終於得到了繆斯女神的青睞——他的散文《簕竹島速寫》被《廣西日報》發表了。
伍稻洋是幸運的,文學不僅帶給他精神上的愉悅,更帶來改變他生活軌跡的機遇。因為該文的發表,他得以參加合浦文學講習班的學習,隨後便調到合浦縣文聯工作,並於這段時間創作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說及散文作品,文學風格逐漸形成並走向成熟。
上世紀90年代初,他從合浦縣文聯調到縣委辦當領導秘書,此後在鄉鎮、縣機關轉了好大一個圈,從鄉鎮長到旅遊局長、文化局長,行政工作一乾就整整十年。當他整天忙著參加各種各樣的會議時,不少關切他的文友說他是官星起了文星落了。但對於伍稻洋而言,這十年是他生活閱歷和文學資源的積澱期,沒有這十年的所見所聞所思,就沒後來的《市委書記的兩規日子》、《絕對不說受不了》、《明月共潮生》這三部長篇。
作品特色
伍稻洋是土生土長的珠鄉人,幾十年來,北海這片土地上的陽光雨露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脈。他是這片土地上無悔無倦的歌者,他的才華、他的智慧也因了為這片土地的歌唱而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在他的小說里,處處可見北海的靚影,處處可聞濃濃的“鹹水味”,讓外地讀者產生嚮往,讓本地讀者倍感親切。比如《明月共潮生》,在展示風土人情,鄉村習俗等方面,活靈活現。寫北海(銀灣)景點,銀灘(南灘)、潿洲島(蓬萊島),星島湖(仙女湖),風景這邊獨好;寫人物,美麗潑辣的創業者鄔海蘭,有幾分小錢就頭腦發熱的鄔海養,喜歡唱鹹水歌的老漁民鄔泥,眼觀世象,寓譬人心。讀罷掩卷,鹹水歌仿佛從悠遠的天邊傳來:“天上星星千萬顆,海底魚兒多又多;阿哥有意啊妹有情……”;寫民間傳說,“去珠復還”的故事及有關美人魚、犀牛鞭、仙女湖、鱟等的傳說,悲歡離合皆人情;寫風物,海鮮藥膳粥、螃蟹吃法、糖醋黃瓜皮、壯陽土泡酒、海水浴治療皮膚病……無盡妙趣供點筆。
伍稻洋愛北海,寫北海,把文學的根扎於北海。他以文字為載體把原汁原味的“地方小吃”端上“星級酒桌”,讓不同口味的外來客品嘗。讓他們看到,北海那個地方有著獨特的民風民俗,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底蘊和語言寶藏。但這又不僅僅是地域文化的羅列和賣弄,而是匠心獨運地把它們融入到故事當中去,讓你“要找一顆珠子,於是慢慢地挖著找,最後卻把土地耕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