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楚國大夫伍參之子,伍奢之父,伍員(即伍子胥)祖父。公元前547年,因避禍奔鄭,並且準備下一步投奔晉國。在鄭國遇到好友蔡聲子,表達了還想回到楚國的願望,於是聲子到楚國告訴令尹子木:以前從楚國逃到晉國的人才,都被晉國重用,給楚國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楚才晉用”的典故就出自這裡)。現在椒舉又逃到晉國,如果被晉國重用,指不定會給楚國添多大的麻煩呢。令尹子木急忙派他的兒子椒鳴把他從晉國接了回來。楚靈王三年(前538),出使晉,請諸侯與楚會盟。盟已,誡靈王慎終勿驕,他亦因功著稱於楚。
勸諫楚莊王
《史記·楚世家》記載: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伍舉入諫。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閒。伍舉曰:“願有進隱。”曰:“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這就是成語“一鳴驚人”的出處。
一鳴驚人
《韓非子·喻老》記載:“楚莊王(1)蒞政三年,無令發(2),無政為也(3)。右司馬御座(4),而與王隱,(5)曰‘有鳥止南方之阜(6),三年不翅(7),不飛不鳴,默然無聲(8),此為何名(9)?’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10);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11)。雖無飛,飛必沖天(12);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13),不穀知之矣(14)。’”處半年(15),乃自聽政(16),所廢者十(17),所起者九(18),誅大臣五(19),舉處士六(20),而邦大治(21)。舉兵誅齊(22),敗之徐州(23),勝晉於河雍(24),合諸侯於宋(25),遂霸天下(26)。 莊王不為小害善(27),故有大名(28);不蚤見示(29),故有大功(30)。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31)
注釋
(1)楚莊王:(?~前591)春秋楚國國君,名叫熊旅,也作熊侶、熊呂。蒞: 統治;統領。政:政務。(2)令:政令。發:發布;發號。(3)政:政績。為,作為。也:“亦”表示同樣。(4)右司馬:按照古代左主政、右主兵的習慣,右司馬一般指負責軍事兵員管理的武官(時任楚國右司馬伍舉)。御座:君王座駕。(5)而:“來”表示目的關係。隱:精深;微妙。(6)止:停留;停駐。阜:阜山(一則說是普通的土山丘)。(7)翅:扇動翅膀。(8)默然:沉默。(9)名:名字。(10)將:是。為:為了。長:生長。(11)觀:觀察。則:態度;準則。(12)必:必將;必會。(13)子:你。釋之:放心。(14)不穀:“我”古代諸侯謙虛的自稱。(15)處:經歷;經過。(16)乃:於是;就。自:親自。聽:聽取。(17)所:被。廢:廢除。(18)起:興辦。(19)誅:誅殺;誅滅;討伐。(20)舉:推舉;引薦;提拔。處士:隱士。(21)而:“因而;所以”表因果關係。邦:國家。(22)舉:率領;帶領。齊:春秋齊國。(23)敗:擊敗;大敗;打敗。之:在。(24)於:“在;位於”表示動作行為在何處發生、出現或進行。河雍:今河南孟州市。(25)合:會合;集合。宋:春秋宋國。(26)遂:“終於,到底”表示最後的結果。(這裡不能作“於是”或“順利地完成;成功”解釋)(27)不為:不因為。小:小事。害善:加害忠善的人。(28)故:故此;所以。大名:好的名聲。(29)蚤:指時間在先,和“遲”相對。見:通“顯”。(30)功:成績;勞績;功績。(31)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原意“鑄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鍾)越晚成型,越好的音樂越寂靜無聲(或作“最好的音樂是沒有聲音”)。”文中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白話 《韓非子·喻老》記載:“楚莊王熊旅統治朝政三年,沒有發號一項政令,也沒有一樣政績上的作為。右司馬伍舉來到君王座駕旁,對楚莊王講了一段微妙的話,說:“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經過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政令,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帶兵討伐齊國,在徐州大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國匯合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莊王不因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聲;沒有事先顯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績。所以說:“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歷史爭議
有人認為“一鳴驚人"是戰國策士瞎編,被司馬遷誤用。理由一是因為《左傳》中有一出"楚才晉用"的故事,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公元前547年。"一鳴驚人“發生於公元前611年。假使伍舉諫楚莊王時是15歲(公元前625年生),到“楚才晉用”發生時,伍舉已是78歲的老人。很難想像79歲的老人,還會因為婚姻關係得罪楚國人,還能勞頓奔波跑到鄭國又投奔晉國 。理由二是楚莊王當時可能還是小孩 ,當年楚國發生了內亂,公子燮與子儀劫持楚莊王出奔,中途被人誘殺,楚莊王才得以逃脫魔掌。也有人以為這些其實都占不住腳,古代貴族並無年齡限制,老來得子更是常有見聞,現在更有82歲高齡的楊振寧與28歲翁帆。二則楚莊王應該不是小孩,理由是當時楚莊王已經成婚,而且有妃子樊姬。按:春秋人物故事,自然應該以《左傳》《國語》為準。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十七年,晉楚邲之戰時,伍舉的父親伍參還只是一個沒有高級軍職的“嬖人”,在楚莊王聽說晉軍已經渡過黃河支援鄭國,就準備撤軍時,是伍參說服莊王“改乘轅而北之”,與晉軍開戰,最終取得邲之戰的勝利 。請問,伍舉的父親在莊王在位十七年時還只是個沒有官職的“嬖人”,他的兒子(這個時候恐怕還沒有出生呢)卻在楚莊王剛即位時早已是楚國的大臣、左右楚國的政治了,這可能嗎?至於楚莊王所謂的“樊姬”,也可能是虛構的人物,因為莊王即位的時候很小,被挾持外逃時就是因為不能自理,怎么可能成婚?樊姬的出現,就是策士們為了說明“成就霸業的人需要有賢內助”這個道理。許多人迷信《史記》,殊不知司馬遷早被認真的歷史學者批評為“好奇”,意思是在選擇史料時專撿稀奇古怪的材料寫入書中,寧選荒唐的,不選平淡的,在史料甄別方面缺乏比較和鑑別能力。現代有人寫了一本專著,仔細對照、批判《史記》中錯誤、荒誕的地方。所以《史記》的記載有許多是不靠譜的,甚至西漢當代的史實都靠不住,例如對劉邦身世的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