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06 年8月,在土耳其總理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的主持下,大壩舉行了破土動工儀式。項目原計畫於2013年竣工。然而,來自德國、瑞士、及奧地利三國的投資方因擔心該項目未能達到世界銀行的環境保護及文化保護標準,於2008年12月份叫停了該項目的施工。在經過180天的審查之後,三方撤回了他們承諾的高達6.1億美元的出口信用。這是伊利蘇項目第二次失去國際資助。而2001年,在當地及國際人士的反對聲中,英國牽頭的國際投資團不得不放棄了對該項目 的資助。然而,不論是外方撤資也好, 還是土耳其內部日益強烈的反對聲也好,都擋不住土耳其政府重申其修建大壩的決心。
香港遊客維怡在部落格上這樣記述著。給當地庫德族人和旅遊者維怡帶來莫名憂傷的水壩名叫伊利蘇水壩。水壩如果建成,會淹沒擁有萬年曆史的哈桑科夫古城,因此環保主義者與土耳其政府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近十年了,這場戰鬥還沒結束。
如果有建成的一天,伊利蘇水壩將成為土耳其第二大水利工程。屆時一條長1820米、寬135米的大壩將橫跨在底格里斯河上。但是同時,代表著當地文化和歷史的哈桑科夫城遺址將沉入水底,難見天日。不過,由於環保主義者的極力反抗,近十年來大壩建建停停,一直沒有完工。
民眾抗議
哈桑科夫古城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萬多年前,亞述人、波斯人、古羅馬人、蒙古人都曾經在這裡留下印記,而河兩岸石灰岩洞中的考古遺蹟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有清真寺、教堂、公共澡堂、陵墓、宮殿、以及一座建於1116年的古橋,據說義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還曾在橋上走過。哈桑科夫城還曾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商業中心之一。
伊利蘇水壩從2001年準備實施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曾經兩度停工又兩度再建。
2001年,英國巴爾弗貝蒂建築公司承建該項目。英國政府為該公司提供了出口信貸擔保,發布了《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考古學家瑪吉·羅尼逐一反駁了報告的內容。“伊利蘇水壩一旦建成,將給哈桑科夫城遺址帶來毀滅性打擊。”
瑪吉的態度引起了眾多環保組織的關注。在各界的壓力下,巴爾弗貝蒂建築公司於2002年宣布退出伊利蘇水壩建設,該工程在此後的4年間一直處於癱瘓狀態。
公司回應
土耳其政府做過預算,建設伊利蘇水壩至少需要18億歐元。
經過數年的討價還價,2004年土耳其政府牽頭成立了一個財團,來自德國、瑞士和奧利地的幾家公司決定貸款。2006年土耳其政府為伊利蘇水壩舉行奠基儀式。
與此同時,愛爾蘭考古學家瑪吉和包括“停建伊利蘇水壩運動”在內的數個環保組織依然活躍在抗議第一線。
按照規定,德國、奧地利和瑞士這三國的公司如果要和土耳其合作建水壩,需要本國政府和銀行出具出口保險。於是,“停建伊利蘇水壩運動”和一個名為“讓哈桑科夫生存”的土耳其環保組織著手給三國政府、公司、銀行和歐盟的代表發出公開信,希望他們能從“環保和人權”的角度看待伊利蘇水壩。
“讓哈桑科夫生存”的成員來自土耳其近40個城市,市民、志願者、演藝明星都曾以各種方式支持這一組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也是活動的支持者。
在一系列的抗議後,三國政府和銀行因擔心該項目未能達到世界銀行的環境保護及文化保護標準,於2008年12月叫停了伊利蘇水壩的施工。三國政府要求土耳其在2009年7月6日前履行149項能減緩工程對當地歷史和生態環境衝擊的措施。但是在經過180天的審查之後,三國認為土方沒有滿足條件,於是撤回了5億歐元的貸款承諾。這是伊利蘇水壩項目第二次失去國際資助。
目前,瑞士和德國的公司已退出水壩建設工程,唯一的歐洲公司是一家奧地利公司。德國媒體認為這家公司是否退出至關重要,這是環保主義者的“最後希望”。
政府回應
不過土耳其政府也沒有放棄希望。
隨著該國經濟的恢復,土耳其政府試圖主要依靠本國的努力來建設水壩。該國巴特曼省的哈克銀行在2009年表示將向水壩建設公司提供貸款支持,於是停工許久的工地上,今年再次傳出了崩山炸石、開挖隧道的轟隆聲———伊利蘇水壩的建設再次啟動。
為了讓工程更有說服力,土耳其加大了公關力度。上個月,只要打開土耳其的電視,就會看到國家電視台一連數天播放展現該國東南部水利建設的紀錄片“水的希望”。土耳其政府表示:“水壩可以使用340年,一共會為80萬人創造就業。”
今年5月24日土耳其公布了水壩建設的一些具體方案,其中包括設立一個遺址展示博物館和遺址文化公園;馬可·波羅曾經踏上過的石橋和旁邊的利茲克清真寺將被整體搬遷;將遺址所在地伊利蘇村整體搬入統一規劃的新村,裡面的房子具有鄉村別墅的風格。
然而根據民調,哈桑科夫地區有80%的人反對這個計畫,他們不願意哈桑科夫成為水下遺址。而土耳其政府考慮更多的,還是當地經濟發展的規劃。未來這裡將擺脫乾旱和寡居的狀態,成為一個東南部的旅遊區和示範區。政府將在當地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包括公民文化中心、郵局、地區警署和憲兵營房。當然商業中心、保健中心等也會在“新伊利蘇村”崛起。
終於性
伊利蘇水壩多舛的命運與土耳其庫爾德問題交織在一起。19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土耳其軍隊與被稱為PKK(Partiya Karkerên Kurdistan, 或稱庫爾德工人黨)的庫爾德武裝組織之間發生的殘酷內戰使GAP不得不相應地進行社會角色轉型。今天,土耳其政府仍然將該項目看作是解決衝突所導致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以及推進落後地區以及人口稀少地區現代化進程的手段。雖然該地區在人權和政治地位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許多當地居民仍然對國家的意圖採取謹慎的態度。當地民眾反對伊利蘇項目的部分原因是由於他們擔心土耳其政府利用這些基建項目來達到侵占土地,改變當地的地形,從而達到增強對該地區進行安全控制的目的。2005年,愛爾蘭考古學家瑪吉•羅尼在其為庫德人權項目撰寫的一份實情調查報告中記錄了該地區其它大型水壩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所發生的侵犯人權以及對人道主義產生不利影響的事件。該報告引起了人們對伊利蘇水壩的建設是否會在當地再次引發許多同樣問題的關注。土耳其執政黨正義與發展黨(AKP)將公布一項新的旨在永久解決爭端問題的“庫爾德議案”。然而,GAP仍將是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裝衝突導致成千上萬的當地民眾被迫逃離自己的家園或被驅逐出這一地區。直到現在,庫爾德社會仍然未能走出戰爭的陰霾。幼發拉底河上修建的比瑞西克水壩和阿塔土耳克水壩使數以千計的居民遷離該地區。由於居住在受到修建水壩影響地區的居民通常沒有合法的土地所有權,因此或許無法保證他們能夠享受到失去家園、土地、和捕魚資源的補償。專門從事移民及難民問題的非政府機構Göç-Der就強力反對伊利蘇水壩。該組織認為,政府對於GAP項目移民的安置計畫存在著嚴重的不足。Göç-Der聲稱,在一次與利益相關者的會談上,該組織向伊利蘇的貸款團提出了自己的擔憂,然而結果卻發現貸款團為了製造Göç-Der支持該項目的假象,在其安置行動計畫中對會談的結果顛倒黑白。土耳其人權運動人士同樣擔心水庫將會淹沒那些有可能埋葬著內戰期間在準軍事組織手中失蹤的人口的萬人墓。近期在土耳其東南部的其它地區發掘的幾個“死人坑”更加深了他們的擔憂。
由於古城的大部分將被淹沒於水庫之下,因此阻止伊利蘇項目的國際行動將大部分的重點集中在哈桑凱依夫古城的命運上。哈桑凱依夫古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萬多年前。河兩岸的石灰岩洞中的考古遺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隨後,亞述人、波斯、羅馬、阿尤布王朝、拜占庭、蒙古、以及土耳其帝國都曾對這裡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古城遺址中有清真寺、教堂、公共澡堂、陵墓、宮殿、以及一座建於1116年的古橋。土耳其政府已經提出要將幾座最知名的標誌性建築遷移到附近高地的 “ 考古公園”中。但是,該計畫遭到考古界的廣泛批評。考古學家指出,該地區還有很多其它的遺址尚未被發掘。哈桑凱依夫古城的居民正在呼籲社會拯救他們的城市,並試圖使其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同時,古城已經成為世界古遺蹟基金會的100處瀕危古蹟之一。圍繞古城未來命運的爭論為紀錄片和電影提供了許多創作題材。
現狀
自從伊利蘇水壩的歐洲出資方撤回了對該項目的投資,這個飽受爭議的項目的命運,以及其周邊土耳其東南部地區的大部分庫爾德社會團體的未來就變得前途未卜。伊利蘇水壩位於底格里斯河上,距敘利亞和伊拉克兩國的邊境65公里,並將帶動一個120兆瓦的水力發電機組。然而,與此同時,成千上萬的當地居民卻不得不因此背井離鄉。古城哈桑凱依夫也將被淹沒於其寬廣的水面之下。該項目遭到了來自土耳其國內以及國外環保組織的廣泛批評。環保組織擔心這一項目將使許多瀕危物種受到威脅,使下游的水量降低,並且還會對底格里斯河盆地的生態體系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2006 年8月,在土耳其總理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的主持下,大壩舉行了破土動工儀式。項目原計畫於2013年竣工。然而,來自德國、瑞士、及奧地利三國的投資方因擔心該項目未能達到世界銀行的環境保護及文化保護標準,於2008年12月份叫停了該項目的施工。在經過180天的審查之後,三方撤回了他們承諾的高達6.1億美元的出口信用。這是伊利蘇項目第二次失去國際資助。而2001年,在當地及國際人士的反對聲中,英國牽頭的國際投資團不得不放棄了對該項目的資助。然而,不論是外方撤資也好,還是土耳其內部日益強烈的反對聲也好,都擋不住土耳其政府重申其修建大壩的決心。土耳其環境部長維軼賽爾·額盧戈魯在作出這項決議之後告訴記者:“那么讓我來告訴你,電站項目勢必會進行下去。沒有人能夠阻止。這是國家和政府作出的決定。”
投資總額高達320億美元的東南部安納托利亞項目(又稱Güneydoğu Anadolu Projesi,或簡稱GAP)是一個集水力發電與灌溉為一體的大型地區性項目。該項目關係到幼發拉底盆地以及底格里斯盆地地區9個省份的發展。而在該項目將要修建的一系列水壩中,伊利蘇水壩是其中爭議最多,關注度最高的。該項目始於19世紀70年代末,計畫共修建22個水壩(其中9個已經建成)和19座水力發電站。項目的目標是增強土耳其的能源獨立,為土耳其東南部貧困地區提供灌溉和電力,從而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GAP項目由土耳其國家水利工程總局(Devlet Su İşleri, 簡稱 DSİ)負責。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該項目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包括婦女小額貸款以及為街頭兒童提供教育等內容在內的多領域發展項目。然而,GAP的絕大部分投資都投向了大型建設項目,如伊利蘇項目等。而這些項目將永久地改變土耳其東南部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貌。
伊利蘇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同樣引發了人們的抗議。幼發拉底河上的GAP水壩項目導致下游水量減少,並由此引發了土耳其與敘利亞和伊拉克兩國的摩擦。伊利蘇水壩以及在其下游吉茲雷地區計畫修建的另一個水壩一旦投入運營,那么底格里斯河就將面臨相同的境遇。環境水文諮詢公司菲利普·威廉士聯合公司在其2006年所作的一份評估報告中認為,DSI及伊利蘇項目投資團所做環境影響報告對於該項目“存在的重大環境影響採取視而不見、大事化小、混淆視聽的態度。”據該報告預計,下游水量的減少將更為嚴重。該報告還認為DSI為了減少大壩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所制訂的計畫不足以解決水庫底部的沉積物增加,滯水的富養環境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等問題。大壩對於河體的影響也將同樣威脅到許多的鳥類、魚類、以及包括幼發拉底鱉在內的爬行動物的命運。
儘管批評之聲不斷,土耳其政府仍然堅定不移地支持伊利蘇項目的實施。在政府部門數十年的推動下,以及巨大的經濟利益驅使下,伊利蘇項目不斷推進。土耳其的政界人士強調說,他們認為圓滿地完成GAP項目對國家的利益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並駁斥歐洲反對該項目不過是在“政治利益驅使下的”對別國的內政進行干預。大型基建項目在土耳其仍然起到政治形象工程的作用,是國家的經濟發展、現代化、以及民族進步的有力象徵:1995年到2009年期間,土耳其就將 GAP核心項目阿塔圖爾克大壩的畫像印在鈔票的背面。阿塔圖爾克大壩同樣沒有接受國際融資,但是,土耳其仍然完成了建設任務。現在,土耳其領導人宣稱伊利蘇大壩同樣會在沒有外資的情況下順利完工。
歐洲反伊利蘇運動已經成功地終止了該項目的國際融資計畫,並且推遲了該項目的建設。然而,伊利蘇大壩的未來或許將有賴於土耳其的環保人士以及社會活動家們是否有能力確保此類項目的透明度,以及是否能夠引起社會對此類項目的廣泛討論。反伊利蘇運動這么多年來的活動範圍僅限於當地,受到大壩影響的社會團體,以及為該項目融資的國家等。然而今天,抵制大壩已經成了土耳其國內主流的政治議題。包括作家亞沙爾·凱末爾和奧爾罕·帕慕克、歌手奧爾罕·甘塞貝和謝珊·阿克蘇在內的眾多土耳其名人都高調參與到反伊利蘇項目的運動中來,從而使這一問題得到國內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在土耳其西部地區。土耳其流行樂天王巨星,塔坎與自然基金會(Doğa Derneği)合作灌制了他的一首名為《醒過來》的單曲。通過這首單曲,他們表明了自己反對大壩工程的立場。拯救哈桑凱依夫古城的活動家們正在與其它類似的運動組織攜起手來,共同拯救受大壩威脅的愛琴海岸阿利亞諾伊的羅馬溫泉勝地以及黑海地區的優素費利城。隨著土耳其國內環保意識的增強,關於大壩的爭論已經超出了地區和種族的範圍。伊利蘇的未來也變得越來越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