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2月1日)
平裝: 18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8064811
條形碼: 9787308064811
尺寸: 22.2 x 16 x 1 cm
重量: 240 g
作者簡介
祝錫萍,男,1962年2月出生,浙江紹興人。1990年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統計學專業(數量經濟方向),獲經濟學碩士學位。現任浙江工業大學會計學科負責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首批)浙江省中小企業創業指導師,浙江省總會計師協會理事,浙江省會計學會學術部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財務,資本市場,會計準則評價理論。主講財務管理基礎、高級財務管理、會計學、會計準則研究等課程。在各級各類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主編論著和教材5部,主持企業委託課題6項,獲校級優秀教師、“師德先進”等榮譽稱號。
內容簡介
《企業財務系統——平衡均衡和權衡》的目的是揭示存在於財務系統的固有現象——平筏、均衡和權衡,並探究其中的規律。《企業財務系統——平衡均衡和權衡》嘗試性地提出了財務均衡理論,其基本觀點是:財務系統中處於非均衡狀態的變數,必定可以通過參數的作用,達到均衡。通俗地說,任何財務活動的現金流入量和流出量可以通過貼現率的作用達到相等的價值。這個貼現率既是投資的收益率,也是融資的成本率,它是使投融資項目現金流量價值相等的均衡器。《企業財務系統——平衡均衡和權衡》藉助於財務方程式、財務均衡理論和權衡法則,闡述了資本預算決策方法的內在統一性,揭示了資產價值和企業價值的實質,從財務要素的內在聯繫出發進一步闡明了資產和資本的收益、成本、風險之間的權衡法則,初步提出了稅收鏈理論與稅負均衡點的概念,使人們以新的視角重新認識財務現象、財務活動和財務決策行為。
目錄
1 緒論
1.1 財務和財務管理
1.1.1 財務的本質
1.1.2 財務行為、財務管理與財務決策
1.2 財務系統和財務管理系統
1.2.1 系統和系統論
1.2.2 財務系統及其構成要素
1.2.3 財務管理系統
1.3 寓於財務系統的平衡與不平衡
1.3.1 平衡和平衡法
1.3.2 財務系統中現金流的平衡與不平衡
1.3.3 財務系統中資本和資產的平衡
1.3.4 財務系統中收入和費用的平衡與不平衡
1.3.5 現金流量恆等式
1.4 財務均衡原理
1.4.1 均衡與均衡分析
1.4.2 財務系統的均衡原理
1.4.3 財務均衡方程式
1.5 財務決策系統中的權衡
1.5.1 權衡:決策之靈魂
1.5.2 財務決策系統中的權衡
2 投融資行為收益與成本的均衡
2.1 投融資行為的對立統一觀
2.1.1 行為過程的對立統一關係
2.1.2 現金流量的對立統一
2.2 財務均衡理論的核心:淨現值
2.2.1 財務活動的NPV
2.2.2 NPV是貼現率的函式
2.2.3 貼現率的確定
2.2.4 NPV在財務估價中的作用
2.3 投融資行為收益與成本的均衡
2.3.1 同一主體投融資行為的收益(率)與成本(率)之關係
2.3.2 同一投融資行為中不同主體的收益(率)與成本(率)之關係
2.4 財務估價運用的數學方法:內插法
2.4.1 問題的提出
2.4.2 內插法的基本原理
2.4.3 誤差大小的控制與誤差方向的判別
2.4.4 內插法的運用
3 價值均衡:資本預算決策方法的統一闡釋
3.1 NPV法在資本預算決策中的核心地位
3.1.1 獲利能力指數:NPV的運算升級
3.1.2 內含報酬率:貼現率方程的根
3.1.3 貼現投資回收期:時間方程的根
3.1.4 修正內含報酬率:現值和終值的均衡點
3.2 評價指標的比較與選擇
3.2.1 淨現值和獲利能力指數的關係
3.2.2 淨現值和內含報酬率的關係
3.2.3 對評價指標的評價和選擇
3.3 對內含報酬率和修正內含報酬率的進一步討論
3.4 投資決策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3.5 資本預算決策中的臨界分析
3.5.1 臨界分析的意義
3.5.2 臨界分析的基本假設
3.5.3 不考慮所得稅因素的臨界分析
3.5.4 考慮所得稅因素的臨界分析
3.5.5 關於財務臨界點的臨界分析
3.6 資產租賃與購買的決策
3.6.1 問題的提出
3.6.2 租賃的會計政策
3.6.3 決策相關的基本假設
3.6.4 終值法下租賃-購買決策分析
3.6.5 現值法下租賃-購買決策分析
3.7 發新債贖舊債中淨現值的運用
4 資產估價:收益與成本均衡的結果
4.1 從收益現值法說起
4.1.1 收益現值法的基本原理
4.1.2 收益現值法的套用:一隻母雞值多少錢
4.1.3 收益現值法的另類解釋
4.1.4 財務估價的統一模型
4.2 股票估價的現值模型
4.2.1 立用於證券估價的現值模型
4.2.2 股票估價現值模型的細分
4.2.3 對現值模型的質疑
4.3 對股票估價市盈率模型的評價
4.3.1 市盈率模型
4.3.2 對市盈率模型的質疑
4.4 企業價值觀念
4.4.1 企業整體價值觀念
4.4.2 正確認識企業的賬面價值
4.4.3 對企業價值概念的細分
4.5 企業價值評估方法
4.5.1 貼現現金流量法
4.5.2 經濟利潤法
4.5.3 相對價值法
4.5.4 期權估價法
5 資本成本和資本結構的權衡
5.1 資本結構的細分
5.1.1 不同口徑的資本
5.1.2 資本結構的細分
5.2 樹立正確的資本成本觀念
5.2.1 資本成本的廣泛性
5.2.2 權益資本的資本成本真的很高嗎
5.2.3 資本成本是一成不變的嗎
5.3 計量資本成本的現值均衡法
5.3.1 資本成本傳統計量方法的缺陷
5.3.2 現值均衡法的基本原理
5.3.3 現值均衡法的運用
5.3.4 對方法的評價
5.4 有效利率:借貸方價值均衡的調節器
5.4.1 設定利率和有效利率
5.4.2 有效利率的計量
5.4.3 無設定利率融資項目的有效利率
5.5 EBIT:債權人、政府和股東的利益權衡
5.6 EPS-EBIT的平衡:每股盈餘無差別點
5.6.1 EPS:經營效益、稅收政策和資本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
5.6.2 每股盈餘無差別點
5.7 資本成本與資本結構的權衡和均衡
5.7.1 資本成本的絕對均衡:營業收益理論
5.7.2 資本成本的相對均衡:折衷理論
5.7.3 權衡理論:稅收庇護利益與財務危機成本的權衡
5.8 經營槓桿與財務槓桿組合的平衡
5.8.1 槓桿原理
5.8.2 經營槓桿:業務量和息稅前利潤變動的均衡器
5.8.3 財務槓桿:EPS和EBIT變動的均衡器
5.8.4 經營槓桿和財務槓桿的平衡
5.9 資本經營的槓桿效應
5.9.1 資本經營概述
5.9.2 資本權益槓桿效應
5.9.3 資本控股槓桿效應
5.9.4 資本總槓桿效應
6 風險與收益的權衡
6.1 正確認識風險
6.1.1 風險的含義
6.1.2 風險與不確定性
6.1.3 風險與損失
6.1.4 系統風險與非系統風險
6.1.5 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
6.1.6 樹立風險意識
6.2 對“高風險高收益”的正確理解
6.2.1 “高風險高收益”的真正內涵
6.2.2 風險與收益的失衡:股票還是彩票
6.3 衡量風險的統計方法
6.3.1 計量風險的一般方法:運用標準離差率
6.3.2 計量系統風險:運用β係數
6.4 財務風險的計量:離差比係數
6.4.1 離差比係數
6.4.2 離差比係數與財務槓桿度的關係
6.4.3 免所得稅狀態下的幾個結論
6.4.4 所得稅對離差比係數的影響
6.5 定量描述:收益與風險的關係
6.5.1 運用標準離差率
6.5.2 運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6.6 資產組合的風險和收益
6.6.1 資產組合的收益率和標準差
6.6.2 投資組合的β係數
6.7 資產資本搭配中收益與風險的權衡
6.7.1 賬面資產的風險性與盈利性
6.7.2 資本成本與風險的權衡
6.7.3 資產-資本匹配中收益與風險的權衡
7 稅收鏈效應與稅負均衡
7.1 稅收鏈:對稅種相互作用的理論闡釋
7.1.1 稅種之間的相互作用
7.1.2 稅收鏈的定義
7.1.3 稅收鏈的基本要素
7.1.4 稅收鏈的分類
7.2 鏈效應的深入剖析:稅收鏈斷裂
7.2.1 鏈效應的進一步剖析
7.2.2 稅收鏈斷裂
7.3 投融資行為的稅收鏈現象分析
7.3.1 同一主體投融資行為的稅收鏈現象
7.3.2 不同主體同一投融資行為的稅收鏈現象
7.4 投融資決策的稅負平衡點分析
7.4.1 稅負均衡點的定義
7.4.2 投融資行為的稅負均衡點分析
7.4.3 投融資行為中稅收均衡點的測算
7.4.4 稅負均衡點分析的幾點啟示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