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黃公望山水畫[董其昌作品]

仿黃公望山水畫[董其昌作品]
仿黃公望山水畫[董其昌作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仿黃公望山水》卷,董其昌繪,紙本,水墨,縱25.7cm,橫207cm。圖中峰巒綿延,於高低錯落中顯現出逶迤起伏的節奏感。

基本信息

《仿黃公望山水》卷,董其昌繪,紙本,水墨,縱25.7cm,橫207cm。

自題:“丙辰首春寫黃子久筆意。時有明州聞尚書家藏子久圖,客以見授,因略仿之。玄宰。”鈐“董其昌印”。丙辰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鑑藏印鈐“顧子山秘篋印”、“愉庭審定”、“宜子孫”等。

作品簡介

他對所得黃氏作品悉心體會,描摹不倦。此圖便是董其昌62歲時臨仿黃公望筆意創作的山水畫精品。

董其昌對元代山水名家黃公望的藝術極為讚賞,認為“元季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他廣泛蒐集黃公望的傳世畫作,自言“黃子久畫,以余所見,不下三十幅”,如其藏有黃氏的《富春大嶺圖》、《天池圖》、《浮巒暖翠圖》及《臨溪書屋圖》等。

作品賞析

圖中峰巒綿延,於高低錯落中顯現出逶迤起伏的節奏感。在移步換景的設陳布勢及草木樹石的勾描筆法上均可見董氏對黃公望繪畫藝術的傳神表達。近景形態各異的樹木相互遮掩地生長在凹凸不平的坡地上。樹幹以墨線雙勾,用淡墨或皴或暈,增強了其明暗效果及立體感。樹葉的表現更為豐富,有的以側鋒臥筆大點橫貫,有的用濃淡墨相互交疊,有的直接落筆畫線成葉,有的則以細線雙勾成夾葉狀。畫家筆下的樹木山石不重形貌而重其內在的神韻本質,同時筆墨的自身韻味也成為畫家自覺的追求,這些都表現出明代晚期山水畫的美學特徵。

元代中後期,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四人,在山水畫創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貢 獻,以真山真水的現實描繪為起點。在繪畫史上得到很高的評價,被稱為“元季四大家”。

畫家簡介

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謚叫文敏,因稱董文敏。萬曆七年(公元1589年)舉進士,歷任編修,湖廣副使、太常寺卿,禮部侍郎,南京禮部尚書等職,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辭官,以太子太保銜養老於家鄉。他的字、畫以及書畫鑑賞,在明末和清代名聲極大。善畫山水,遠師董源、巨然和黃公望。其畫風筆意安閒溫和、清新秀麗。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創作。又以禪宗的南北派比附繪畫,稱“南北宗”。他是尚南貶北,抬高文人畫的地位,打擊壓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其山水作品,用筆柔和,秀媚有餘,魄力不足,缺乏氣勢,且多輾轉摹仿,如《峒關蒲雪圖》、《溪山平遠圖》等,皆為摹古之作。其作品留傳至今的有:《山水》、《夏木垂陰圖》等。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集》、《畫旨》、《畫眼》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