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任聖周繼承徐敬德等人的氣一元論傳統,反對朱熹、王陽明的唯心主義和佛教教理。在他看來,世界統一於物質的氣,即"太虛"或"太和之氣"。氣在空間上"無內無外",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充塞於"宇宙之間",而其"升降"、"飛揚"、"感遇"、"凝聚"為"人物之萬殊者也"。在這樣的空間裡,人和生物不過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個部分。他反對"理先氣後說",認為理氣不可分,"氣"是"理之主宰","理"是"氣"的"當然之則"即必然規律,並認為由於陰陽二氣作用,事物在運動變化,"氣動萬物生,氣停萬物終",氣的這種本性是自然界固有的不可抗拒的法則。
在認識論上,任聖周認為,認識是客觀事物作用於感覺器官和心而產生的,心要靠氣才有可能發生作用,認識是物質的最高發展"氣之精英"的產物。他強調"不親經歷,則不能真理",體現了知識來源於經驗的觀點。他反對朱子學把人性分為"本然之性"和"氣質之性",認為"聖人"和眾人"的氣質相同、人心也相同,否認有天賦才能。他對心、性(理性認識)、情(感性認識)也用物質的氣來加以解釋,指出,"心固氣也",是"氣之精英";"蓋性只是氣之德";"情志氣也",是"氣之作用"。由此他提出"除了心,更無性","除了情,更無心"的命題,認為沒有思維器官的心,便沒有思維的性;沒有感性認識的情,就沒有思維器官的心。這一命題的前半段是正確的,後半段是錯誤的。
道德觀
在倫理道德觀上,任聖周從氣一元論世界觀出發,駁斥了把"仁、義、禮、智"看作"天理"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為"仁、義、禮、智"是人自身的能動作用,"無氣則無人之性"。他雖然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提出了改革社會的方案,但又積極擁護封建倫理道德,強調去人慾,存天理,以維護封建統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