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概述
任哲,雕塑家,1983年出生於北京。2005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
系,現為中國雕塑協會會員。
基本信息欄
中文名:任哲
職業:自由藝術家
畢業學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
出生日期:1983年
獲獎情況
2013 “Esquire”80周年時尚經典 先鋒人物
2011 第三屆報喜鳥新銳藝術人物 空間藝術新銳人物大獎
2011 中國·蕪湖首屆“劉開渠獎”國際雕塑大展 優秀獎
2011 798藝術節——主題雕塑邀請展 雕塑藝術獎
2010 吳作人藝術獎·藝術新人獎 提名藝術家
2009 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優秀獎
2008 第九屆中國雕刻藝術節 三等獎
2008 北京奧運景觀雕塑大賽 優秀獎
2007 北京創意·設計年度青年人物 提名獎
2006 中國鄭州國際城市雕塑年—首屆國際雕塑精品展 金 獎
2003 日本“平山郁夫” 三等獎
展覽情況
個展
2013 雲端—任哲個人巡迴展 新加坡
2011 精神的凝固—任哲亞洲個人巡迴展 北京 新加坡 上海 台灣 香港
2009 盛世氣兮—任哲雕塑個展 台 灣
2008 氣吞山河—任哲雕塑作品展 北 京
聯展
2013 “Esquire”80周年封面藝術展 中 國
2013 “延伸”2013中國·大同國際雕塑雙年展 大 同
2013 中國雕塑協會20年優秀作品回顧展 深 圳
2013 亞洲當代藝術展 香 港
2013 2013藝術北京博覽會 北 京
2012 雕塑百年——中國當代雕塑展 北 京
2012 2012藝術北京博覽會 北 京
2012 中國姿態—第二屆中國雕塑巡迴大展 中 國
2011 跨界藝術第四季——任哲藝術展 北 京
2011 中國·蕪湖首屆“劉開渠獎”國際雕塑大展 蕪 湖
2011 798藝術節——主題雕塑邀請展 北 京
2011 第三屆中韓當代雕塑交流展 韓 國
2011 第七屆香港國際古玩及藝術博覽會 香 港
2011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台 灣
2010 十三陵國際藝術園雕塑作品展 北 京
2010 藝術新加坡—亞洲當代藝術博覽會 新加坡
2010 國際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 香 港
2010 磅礴—中國當代雕塑展 北 京
2009 月亮河—青年藝術家聯展 北 京
2009 中國雕塑百家聯展 北 京
2009 中國動力—中國國際雕塑年鑑展 北 京
2008 第九屆中國雕刻藝術節 山 東
2008 798藝術節—“LOFT”戶外雕塑展 北 京
2008 “0”工場藝術中心典藏展 北 京
2008 集—當代雕塑家提名展 北 京
2008 中國姿態—首屆中國雕塑巡迴大展 中 國
2008 互動時代—中國雕塑學會藝術交流中心開幕展 北 京
2007 亞洲當代藝術展 紐 約
2007 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香 港
2007 青州國際藝術品博覽會 韓 國
2007 亞洲國際藝術及古董展(AIAA2007) 香 港
2007 雕塑與城市的對話—上海國際雕塑年度展 上 海
2007 妄想國—中國新生代藝術 上 海
2007 2008北京奧運景觀國際巡迴展 國 際
2007 798藝術節 北 京
2006 第十屆藝術博覽會 上 海
2006 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 北 京
2006 首屆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 北 京
2006 中國鄭州國際城市雕塑年首屆國際雕塑精品展 鄭 州
2006 跨越—當代藝術與設計展 上 海
2006 三度空間—中外藝術家雕塑沙龍典藏展 上 海
2006 2008北京奧運景觀巡迴展 中 國
2005 首屆798雙年展 北 京
收藏情況
中國美術館收藏
和靜園藝術館收藏
龍德軒美術館收藏
十三陵美術館收藏
北京2008奧運會組委會收藏
韓國藝術銀行收藏
戴姆勒東北亞投資有限公司收藏
中國金融總公司收藏
台灣工業銀行總部
香地雅道藝術資源管理機構(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收藏
希爾頓酒店收藏
北京崑崙飯店收藏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收藏
等國內外知名人士收藏。
藝術評論
在中國當代雕塑的譜系中,青年藝術家任哲的雕塑並沒有被流行風潮所困擾和束縛,而是表現出個人堅定的藝術信念。在充分發揮了個人極其誇張的想像的基礎上,他以單純而簡潔的方法,對古典與現代的內在性加以統一,生動地表現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即以(身體)運動姿態暗示的內在力量和性格氣質。任哲極為崇尚雕塑的經典精神,因為經典在今天不是到處泛濫而是幾乎完全缺失,而在80後的藝術家中盛行無歷史、無深度、無責任,已成為一個他們的代名詞或標籤。若談藝術的精神,甚至還受到嘲諷。其實,精神具有普遍性,它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 ”,或指“表現出來的活力。”因此,任哲之所以在追求這種經典精神,是因為它蘊涵了史詩般的崇高和莊嚴,具體在雕塑語言上反映出他對一種瞬間嘎然而止的精神凝固的精準把握。他把這種雕塑形式更進一步解讀為“精”、“氣”、“神”的美學意味。“精”指的是經過提煉或挑選出來的精華;“氣”在中醫學中是指人體內能使各器官正常發揮功能的原動力,更是指人的精神狀態;“神”則是指人的精力,或指高超出奇,令人驚異的精靈和情態。這種抽象化的中國美學觀非常符合藝術家的個性趣味,也促使了他從這些傳統思想資源中不斷尋找創作的能量和動力,而非簡單地挪用那種表面化的形式。他正是在傳統文化資源吸收和轉化的過程中重新界定了新的古典雕塑語言。
在任哲以中國古代武士和文官為主題的雕塑中,他並沒有著意刻畫人物的具體神情,而是喜歡用塑與刻相間的寫意手法表現雕塑的強烈動勢和情態所蘊涵的精神性。猶如中國傳統書法在整體性上強調的“勢”一樣,任哲把這樣抽象的意念巧妙納入雕塑造型之中,一旦能把握住雕塑語言的整體勢態,那么作品的浪漫而詩意的壯志豪情才能得到充分再現。這種雕塑既是一種誇張的姿態,又是一種戲劇化的姿態。可以說,他創造的古代人物形象以物質表意性來體現,並大膽地簡化了古典雕塑細節的繁瑣和裝飾性,如注重人物形態與馬的形體塑造的關係,從流暢的動態中盡顯雄渾、飽滿和力度。他還著力關注對人的身體骨骼和肌肉運動的誇張刻畫,以某一個固定的武術動作來暗示或預示了人物動作的連續性、韻律感和節奏感。顯然,這種暗示性姿態不是直接源於西方的寫實雕塑,而是來自中國京劇中武生的動作美學,因為京劇則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美學的“虛實”或“陰陽”關係,而這種“虛實”或“陰陽”又依賴於在時間和空間上“均衡”、“簡潔”和“聯想”的美學原則,留給人以更大的體驗和想像餘地。這既能讓人感受到精神與運動的完美結合和統一,又能領悟到歷史意識和當代精神的內在聯繫。可以說,對歷史或經典的解讀幾乎成了藝術家任哲觀念的關鍵點。任哲的雕塑與其說是與歷史對話,倒不如是與當代對話,因為對歷史圖像的過濾和升華意在為大眾尋找更為真實的“再現”,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大眾文化排斥現實需求或真實需求,甚至長期維持著一種倒退的討好大眾的意識形態的功能。任哲明察秋毫到這一點,他試圖從藝術邏輯中作出逆向的思考和判斷,即以這種紀念碑式的經典雕塑作為突破口,藉以對傳統的經典雕塑語言進行演繹和擴張,重新塑造和簡化了人物動態的氣度和風骨,如實地隱喻了當代社會複雜紛爭的關係。
與其他的寫實雕塑家不同,任哲在自己的作品中還表達出了個人對意識形態和經典的指涉意義。他主要關注的不是風格和符號,也不是關注古典的識別和區分,而是重視古典或經典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即強調經典或古典的辯證套用。那么,到底什麼是藝術的經典或古典呢?經典或古典無非包含這樣幾層含義:一方面是指最高的標準和最高的層次;一方面指具有規範性、秩序化的含義;一方面是被賦予了典範的意義。因此,經典或古典並非是藝術家的初衷,而是被後來人不斷賦予新的意義。這就從而導致經典轉變成了藝術權力話語和意識形態的角色。於是,經典或古典既成為被效仿或學習的對象,也成為批判和超越的對象。從這個視角出發,任哲並不是要在經典或古典中追求形式的復古,而是要從經典或古典中發現和挖掘新的藝術能量和動力,並試圖在新的文化語境下創造出一種新古典雕塑。像後現代主義倡導的藝術混雜性那樣,任哲的雕塑語言也是基於對複合層面的整合和解構,即把個人意志、歷史意識、經典資源、流行文化的美學趣味加以統攝和轉化,並以此來論證經典美學遺留的價值和意義——思考“後革命”時期意識形態的崇高議題,思考人類在“莊嚴”、“崇高”、“雄偉”和“謹嚴”的美學價值面前是否還能想像和體驗到(藝術的)榜樣、尊敬、淨化對人的精神和心理的調劑作用。正像路易斯·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所說的那樣,意識形態反映的不是人類同自身生存條件的關係,而是他們體驗這種關係的方式,這就等於說,既存在真實的關係,又存在“體驗的”和“想像的”關係。因此,任哲雕塑的威嚴和崇高讓人能從中感受到某種心理的安全感。
任哲在雕塑中對身體的塑造和解析是其藝術觀念的另一核心。眾所周知,自古希臘以來,身體在雕塑藝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無論是頌揚領袖人物的紀念碑雕刻,還是宗教雕塑,或者是反映市民生活的世俗雕塑,或者現代藝術的雕塑,身體語言都孕育了無與倫比的能量和魅力,也就是說,身體對藝術家而言具有無窮盡的吸引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時至今日,身體研究已成為一種文化研究的學科,身體在文化研究中被界定成這樣三種形態:自然的身體,社會化的身體,科學的身體。然而,任哲在其作品中並無意區分身體,而是把身體看作是一種形而上的精神載體。在不斷挖掘身體意義的過程中,他通過對身體的內在性和力量的反覆塑造,主觀地賦予身體的精神性,基於自然、社會和科學的身體之上的一種藝術的身體是一種藝術家寄託於烏托邦的精神港灣,它蘊涵了藝術家對身體的想像和演繹,即對與身體相關的歷史、身份、語境和現實的訴求和解析。身體符號在某種意義上凝聚了紀念碑式的書寫特點,並延伸出的是主體與他者之間的關照、聯想、比擬——既包含與身體相關的凝視、欲望、衝動和抗掙,又交織著與身體相關的對話、協商、批判的意識。因此,從身體的可塑性上看,它在英文中就等同於主體的內涵。在這個意義上,身體傳遞出了這樣的哲理意義:認識他人即是認識自我,認識自己依賴於認識他人。所以,他在雕塑中對身體的建構,既是一種身體的生產,又是一種與身體相關的主體思想的生產。總之,我們從藝術家任哲的雕塑中能夠感受和體驗到耐人尋味的美學意味,他所塑造的人物,或舉止沉靜,或風度內斂,或浪漫豪邁,或風骨自若,不僅反映了剛毅正氣和積極進取的精神,而且還表現出了浪漫、詩意、崇高的美學內涵。無論是任哲對經典或古典的重新激活和發揮,還是他將中國寫意美學滲入雕塑的揮灑飄逸,或者是他對身體進行形而上的哲理思索,都充分反映了任哲在雕塑藝術上的歷史意識、社會責任和審美判斷力。這一切都用他獨特而個性的雕塑藝術給予觀眾以清晰的解答。-《精神的凝固》黃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