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其昌 甘肅
人物簡介
主天水、隴南各書院,垂三十年。性至孝,見義勇為。十七年,以總督楊昌濬疏薦,詔加員外郎銜。後因聞拳匪倡亂,悲憤疾作卒。其昌天姿高邁,博聞強識,覃精三禮之學,尤長於考訂史事;所為古文,風力雅近宋人;晚年肆力於詩,宗法少陵。著有《敦素堂詩丈集》、《秦州志》、《蒲城縣誌》及《史臆》;均《清史列傳》其纂輯未成者,有《史評》、《八代文鈔》、《三禮會通》等,並傳於世。
不以仕進,不尚虛榮,不慕名位;唯德是舉,唯學是重,唯才是真,是晚清學者、詩人兼教育家任其昌一生的真實寫照。
人物概述
任其昌(1830—1900),字士言,甘肅秦州(今天水市秦城區)人。幼年喪父,“家貧粗極不繼”,但他“年少聰慧,嗜讀不掇”,於同治四年(公元1865)考取進士,授戶部主事。這時,中國正處在歷史上最醜惡和腐朽的晚清時代,內患外憂、世態炎涼的現實使得任其昌毅然放棄仕途可能帶給他個人的富貴榮華,於同治十三年(公元1873),“告假歸里”,奉母回到家鄉,從此開始了他達三十年“躬行為本”,弟子遍及隴右的寫作、教育、教書生涯。
其時隴南兵患,百姓顛沛流離,私設公立教育幾近零落、癱瘓,學人、文士皆張惶不知所以。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分巡鞏秦階道董文煥建天水書院,董素聞任其昌名,任歸里後遂聘他主山長席,開業授績。於此,他以堅韌、智識和仁愛,開始了他在秦隴大地上孜孜不倦的教壇生涯,他主講天水、隴南書院近30年,以他的努力和不棄,已遭毀敗的隴東南教育得到很快的恢復和發展,秦州的學風文氣也為之一變。據載,在他門下受業者約有千人,其中掇進士弟及中舉者八九十人,被人譽為“隴南文宗”。這一美譽的取得,是與任其昌的人格力量與師德風範密不可分的。《清史稿》載:“其教人先經史,旁逮萬文辭,尤以躬行為本”,不僅說他在教學上是善於因材施教,而且嚴於律己。同時由於他性格剛直,篤守信義,素行儉樸,理事勤慎,不僅在學業上享有盛名很高,而且在社會上也名望很高。同治初年,地方人士決定整飭伏羲城垣,便邀他總理工程,他慨然允諾,勸捐抽丁,綜核出納,使整個工程省花費而又堅固。光緒四年(公元1878),秦州大饑荒,知州陶模請他總理賑濟。陶與任其昌交情甚篤,後陶總督甘陝,開府蘭州,幾次相邀,任其昌便服相訪,只敘舊情,沒有向陶托—人一事以利自私。
“天資高近,博聞強識”,“覃精三禮之學,尤長於考訂史實”(《清史稿》),則是對他作為學者和詩人的一生的評價和肯定,他一生的著述有《八代文鈔》、《史臆》、《史評》、《三禮會通》(未完稿)、《敦素堂文集》(八卷)、《秦州新志》(與王權合纂)、《蒲城縣誌》、《郭素堂詩集》(八卷)、《靜庵詩抄》等。
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陝甘總督楊呂浚上書朝廷,是奏任其昌事跡德行,被記封員外郎。光緒庚子年(1900),八國聯國入侵,京師失守,訊息徑至天水,時任其呂長子任承允任京官,音訊俱無,任其昌憂國傷時,又思念兒孫,遂病臥床榻,在生命的最後一時浮思連翩,手書《病中留別親友詩》(一首)和《自輓詩》(兩首)後,拋筆而逝,終年七十一歲。其中《自輓詩》作為他生命的絕唱和對家國的牽念、眷顧和憂感而流芳後世,詩曰:
飛雨流雲過此生,有情何似總無情。
可憐耿耿胸中血,埋向青山作五兵。
任職著作
年末四十,告歸故里,先後主講天水書院、隴南書院三十年,其門下英才輩出,有名者如清光緒時內閣學士、工部侍郎劉永亨、禮部主事丁秉乾、回族名翰林哈銳、刑部主事楊潤身等人。著有《敦素堂詩文集》、《秦州新志》等6部。一生痴情教育,憂國憂民,自輓詩云:“飛雨流雲過此生,有情何似總無情。可憐耿耿胸中血,埋血青山作五兵。”。
任其昌 河北
任其昌,男,1930年10月出生,河北樂亭縣人。漢族。大專學歷。自1952年起,從教40餘年,連任初高中數學教師、教研組長等職務、教學成績十分突出。曾多次在有關刊物上發表過經驗性文章。1978年編寫《中學數學複習資料》一書,已刊印發行。1988年被評為中學數學高級教師。現為中國數學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