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06年10月2日,任之恭出生於偏僻的沁源河西村。自幼他聰穎好學。
6歲入私塾讀書,11歲入沁源縣國小讀書。
13歲便離開家鄉赴省城太原,報名參加清華學校的入學初考。但那年清華只從太原招收一名學生,他雖考取了第二名,亦不能進入清華,遂又參加了省立一中的考試,初錄取為舊制中等科第20班的學生。他雖然只在省立一中讀了一年書,便於第二年考入清華,但一中嚴格的校風校紀,還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清華讀書時的任之恭,潛心於學業,成績一直是“三級班”中的尖子。不僅如此,他對“五四”學生運動也倍加關心。據他的回憶錄說,當年僅14歲的他“還記得1920年北京街頭的遊行示威,散發傳單”,“當北京政府屈服於壓力承認學生要求時,群情歡騰。”他認為“五四運動有其更深遠的影響——就是民主與科學在中國的興起”。
1926年3月18日,也就是任之恭將結束在清華學習的那一年,他參加了北京上萬學生的總罷課,抗議強人軍閥段祺瑞。192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同年赴美留學。
1926年任之恭從清華畢業後,選擇了赴美國劍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專業繼續深造的道路。此後的6年中,他先後在劍橋麻省理工學院、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學習研究,獲得電機工程學士、無線電通訊碩士、物理學哲學博士等學位,並任教於哈佛大學和赴德國各大學訪問考察。
1928年獲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學士學位。
1929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無線電碩士學位。
1931年獲哈佛大學物理哲學博士學位。
1930~1933年先後任哈佛大學物理學助教、講師。
1933年夏之後,任教授帶著滿腹經倫轉道法國、義大利返回祖國,受聘于山東大學,任物理學教授,在物理系教授近代物理學、光的電磁理論和初等量子論。第二年受聘於清華大學,為物理學和電機工程學教授。
1933年回國後,任山東大學物理學教授,
1934~1937年任清華大學物理學兼無線電學教授,
1937年以後任無線電研究所所長,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和電機工程教授。
1946年出國研究。
1955年留居美國。
1946~1950年任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學客座教授。
1952~1973年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套用物理研究所基礎研究中心副主任。
1966年起還是該校客座威廉·帕森斯化學物理學教授。
1978年受聘為北京清華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
“七七蘆溝橋事變”後,任教授與陶葆檉新婚燕爾,雙雙逃難長沙,在湖南長沙臨時大學任教。不久赴雲南,在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任物理學和電機工程學教授和清華無線電研究所所長。一直到抗戰勝利後舉家遷居美國,先後在哈佛大學、霍布金斯大學套用物理實驗室從事微波波譜研究,一直到1974年辭去套用物理研究室中心副主任職務並退休。
退休後的任教授,在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多次往返兩國之間。在中國的幾所大學教授科學技術方面的課程,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做著貢獻。還在他青少年時代的母校“太原五中”,設立了“任之恭獎學金基金會”。
個人生活
“七七蘆溝橋事變”後,任之恭與陶葆檉新婚燕爾,雙雙逃難長沙,在湖南長沙臨時大學任教。
科研成果
任之恭在外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50餘篇物理學研究論文。其研究工作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
①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期
主要研究高空電離層、電子振盪器的理論與實驗,氫負離子(H)親合性吸收光譜的量子力學理論;
②4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
主要研究微波波譜學,電子自鏇磁共振,分子轉動磁矩塞曼效應,自由磁基共振,微波在生物系統的套用等。
1977年任之恭還在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微波量子物理學》中文專著。
人物歷程
心繫家鄉:特設數理獎學金
任之恭對故鄉山西感情至深,一直在關心著家鄉的教育事業。從1988年開始,他在山西設立了"任之恭數理獎學金",每年頒發給那些在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上成績優異的高中畢業生。"要堅定地相信,將一生奉獻給自然科學研究,會取得巨大的報償,更重要的是獎學金也意味著:只要努力工作,堅韌不拔,幾乎任何事情都是可能成功的。"他說,設立獎學金的目的在於鼓勵更多的山西學生,不管教育機會如何有限,都要堅持他們的科學研究。
在他家的客廳里,始終掛著一幅山西沁源山水字畫,幾次朋友用新字畫取而代之,事後他又親自把這幅畫掛上,他經常向朋友談起山西醋,從醋的製作經過,到吃醋的種種好處,談得津津有味,並拿出老陳醋讓朋友品嘗。他還經常談起"任先生面",那是在清華大學當教授時的事。由於他特別愛吃麵條,常常要求廚師準備一碗湯麵,在裡面加上山西醋,慢慢地這種要求變得複雜起來,裡面再加蔥花、薑末和辣椒,這種湯麵進化為一種美餚。在餐廳里吃飯的其他教授也仿效起來,"就像任先生點的那樣",所以被稱為"任先生面",後來竟成為菜譜上的一個標準項目。
任先生從小生長在沁河岸邊,少年時代就學會了游泳。1962年他56歲時,由於身體原因,醫生建議他進行一些有規律的體育鍛鍊,他選擇了游泳。從此他堅持每天游泳,室內或室外,成年累月。進入八旬老人生活以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在家人的協助和朋友的鼓勵下,寫下了《一位華裔物理學家回憶錄》,共12萬餘字,分英、中文兩種版本發行,中文版由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出版,1992年第一次發行。
當年6月,《一位華裔物理學家的回憶錄》中譯本首發式在山西大學舉行,86歲高齡的任先生專程從美國回到故鄉參加首發式,並視察了"任之恭數理獎學金"的評獎情況,參觀訪問了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山西省實驗中學、太原五中、山西大學光電所等地。他曾委託他在山西大學的學生,專門為他在河西村挖了一包黃土,放在他在紐約書房的一個花盆裡,這樣,他就和故鄉的土地常相廝守著了……
25歲摘取博士桂冠
父親是富於儒家傳統的正派人,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當他懂事時,父親便送他進私塾,接著又送他赴省城念中學,直至進入全國有名的清華學府,在同年人說來他是幸運的,但這幸運的根源應歸功於他具有遠見的父親和自己的勤奮進取。微薄的收入,加上人口多,使這個家庭並不富裕,特別是他父親因病早逝後,生活便日趨貧困。
他6歲到11歲在村里上私塾,隨後又在沁源縣國小念了兩年書。在父親鼓勵下,他跳過國小,考進山西省第一中學(今太原五中)讀了一年。念中學時,他在課餘學習英語,從字母學起,最後能夠閱讀簡單的英文故事,為進入清華學府打下了外語基礎。1920年春,任之恭14歲,以全省第三名的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學校。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搭上了從太原到北京的火車,身著一件淺藍色的破舊長袍,腳蹬一雙手縫布鞋,講著山西方言,開始了他一生中第一次最冒險最激動人心的旅行。
1926年,他從清華畢業,同時獲得在美國學習5年的全額獎學金,這一次他搭乘著龐大的客輪,懷著新鮮而興奮的心情,離開中國,前往美國深造,這是他人生旅途中的第二個轉折點。
至於在美國留學期間,他學習更是刻苦。麻省理工學院是享譽國際的一流工科大學,課程十分繁重,學生們都有喘不過氣來的重壓感,甚至有人戲稱"簡直就是地獄!"在這樣的環境裡,他以苦為樂,奮力拚搏,還主動為自己"加壓"--到芝加哥大學去上暑假班。他全力以赴,刻苦攻讀,僅用兩年的時間,便學完了4年的課程。
1929年秋,他進入哈佛大學。1931年,25歲的任之恭摘取了物理學博士的桂冠。"梅花香自苦寒來",當是任之恭所走過的奮鬥之路的起初寫照。
培養一批科學人才
1933年,他接受清華大學的聘請,從美國回到中國,擔任物理學和電機工程學教授,從此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授課之餘,他繼續從事無線電研究工作。日本侵略軍入侵華北,越來越多的師生涌到昆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所大學南遷,合併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他隨學校一起遷到昆明。就在這最困難的時期,任之恭被任命為無線電研究所所長。在戰爭歲月里,他們一直堅持科學研究,同時培養出了一批合格的科學家。儘管研究範圍很小,但這種活動顯然激發了許多人的興趣和信心。
最值得一提的是,任之恭在任無線電研究所所長的8年期間,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戰時研究,創造條件開展教學和研究工作 。敵機的空襲、通貨的膨脹、流行疾病的威脅,都未動搖他們的決心,終於研製出電子管等無線電器件,從而為國家培養了一批科學人才,其中的人後來在國際上作出突出的科學成績,如楊振寧(核物理學家、諾貝爾金獲得者)、林家翹(套用數學家)、范緒筠(固體物理學家)、戴振鐸(天線理論家)以及羅遠祉(無線電工程師)等。
1945年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決定派遣戰爭中貢獻最大、表現最好的4位教授出國深造,任之恭被選中,他選擇了哈佛大學,再次漂洋過海,重訪美國。
當選美國科學院士
1946年7月,任之恭被哈佛大學正式任命為電子學方面的不定期講師。微波波譜學是戰後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他在麻省理工學院輻射實驗室和哈佛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工作時,適逢微波設備充足和物理學家們用極高的熱情套用現成設備探索微波波譜學這塊處女地的良機,他自己像一隻"早飛的鳥",有幸抓住了幾隻"蟲"。
他從微波波譜學的一個適當的但卻是課題著手,確定一種樣本氣體在微波頻率範圍內的物理性質,最後的結果是他的理論在這一案例中被證明是正確的;
隨後他發表的有關用電磁場分裂微波譜線效應的論文,引起了相當廣泛的關注,甚至被一些知名人物作為先驅性工作而加以引用,這一事實激勵著他在同一方向繼續探索,精心研究,於是他們開始著手一項更加雄心勃勃的研究計畫--"微波波譜學中的塞曼效應"。
1950年,他接受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套用物理實驗室的邀請,作為高級物理學家去該實驗室工作。在氣體與固體中的微波譜學、限於液氦溫度的原子和分子的電子自鏇共振這兩個項目上,他獲得了創造性的科研成果,引起業內人士的矚目。
1959年,他當選為美國物理學會理事,同時也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77年正式退休後,又繼續做了四五年的非全日工作,最後改任顧問,直到1985年底。
維持中美良好關係
任之恭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妻子陶葆檉原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後從事教育工作。任先生說:"我的兒女們雖然都在美國長大,但他們對中國卻有著強烈的眷戀之情,特別是尊重並珍視自己的中國傳統。木長於本,血濃於水,他們永遠是炎黃子孫。"他為了讓孩子也熱愛中國,讓自己的女兒任峻瑞回國學習,並在工廠體驗生活好幾年。他熱愛故土、思念家鄉的情感,猶如滔滔黃河水,是任何利刃都割不斷的。他經歷過舊中國的苦難,親眼目睹中國由於衰弱而遭受帝國主義凌辱的慘狀,出國時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感並準備學成後回來報效祖國,只是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無法回國才留居海外。
對祖國牽腸掛肚的他,一次次奉獻赤子之心,特別是1972年率領美籍華人學者參觀團訪問中國,在中外交往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那時雖已發表中美聯合公報,但兩國尚未建交,有些敵視中國的勢力仍相當活躍。任之恭要組團訪華的訊息傳開後,一些成員收到恐嚇信,被脅迫後放棄訪華計畫。但他堅定不移,於當年6月率領美國12名一流華人科學家及家屬,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進行了為時約半月的訪問,受到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
此後,任之恭和家人幾乎每隔兩年來中國一次,進行訪問與講學,足跡踏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只為了一個目的:盡力去幫助自己的祖國。他在中美之間作"橋樑"的作用也包括給美國、加拿大一般聽眾講新中國的成就,因為那時北美人民對中國發生的變化覺得稀奇,而且基本上不知道。
任之恭在美國華人界是一位很有影響力的人物,許多華人有問題都願找他商量,他曾是美國華人各界聯合會首任主席,期間團結了許多華人,共同努力維持中美之間的良好關係,為祖國的現代化和持續繁榮做貢獻。
他在回憶錄中說:"我打心底里高興,在我有生之年看到這個國家'站起來了',變成統一、強大、繁榮的國家,並且進入現代的科學和技術世界。那將使我們驕傲地稱它是'我們的祖國!
主要貢獻
從40年代末開始的20多年中,任教授在微波波譜領域,作出了許多先驅性的貢獻。他利用電子自鏇共振的方法研究了由於核磁矩與分子轉動磁矩的耦合而產生的超精細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