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來
科學的分化是在16世紀文藝復興以後,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後逐步分化的,到今天已經越分越細,應當說這個分化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我們今天所享受的各種物質文明,都是近三百多年來自然科學和技術突飛猛進的結果。同樣的,醫師們用大量的臨床研究和科學實驗去探索疾病的微觀機制,使醫學的分支越分越細,醫師的關注中心也自然而然地從病人轉移到了疾病。
醫學模式
以疾病為中心是生物醫學模式。
醫學模式醫學模式:指醫學整體思維方式,即解釋和處理醫學問題的方式。
生物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biomedicalmodel):把人作為生物體進行解剖分析,力圖尋求每一種疾病特定的生理、病理變化,研究相應的生物學治療方法。該模式以疾病為中心來解釋病人的健康問題,視疾病為獨立於社會行為的實體。將疾病從病人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抽離出來,形成了該模式的重要缺陷。
研究內容
系統器官
組織
細胞
分子生物學
醫療手段
用高科技的醫療手段研究病因、症狀、體徵,從而達到治療或控制疾病的效果。
病理生理學理論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
病理檢查
屍體解剖
優點
以生物科學為基礎,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
理論和方法簡單、直觀、易於掌握
資料如實驗室檢查、活體或屍體檢查結果可以得到科學方法的確認
可使醫師治癒許多原來是致命的疾病,並控制許多尚不能治癒的疾患
缺點
忽視了病人的需求醫師致力於搜尋各種資料作為疾病證據,來解釋就診者的症狀和體徵,作為評價病人健康狀況的標準。而對於病人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問題,如生命質量,不予評價。醫師忽略了病人的主觀感受和需求,致使診療過程機械化和失人性化
醫患關係疏遠,病人依從性降低病人被動接受醫師的檢查和處理,醫師的關注重點在於疾病的病理生理變化,對疾病的熱衷和對病人的冷漠,致使醫患關係疏遠,必然導致病人依從性的降低
醫師思維的局限和封閉強調症狀、體徵和實驗室檢查的客觀意義,而忽略了與病人密切相關的人格、個人經歷、經濟情況、家庭和社會支持等因素,導致促進健康的措施收效